网络通信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电力行业发展的不断重视,电网也开始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构建坚强智能电网已成为很多供电企业的主要发展任务。对此,为使人们更深入的了解智能电网,进一步促进智能电网的健康、顺利发展,本文介绍了智能电网的概念及特点,研究了构建智能电网主要涉及的关键技术,探析了智能电网未来发展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发展建议,以期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助益。
关键词:智能电网;概念;特点;关键技术;发展趋势1.智能电网概念及相关特点
■■1.1■智能电网概念
越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与节能减排工作,同时能源不足问题也开始备受关注。对此,国家开始大力发展一些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这些分布式能源开始集中或分布接入电网,而这些能源存在随机性特点与网,以确保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
间歇性特点,必然会对传统电力系统的实际安全性以及可靠性造成严重影响,这就需要一智能电网来同时接纳新能源入电网内部的各用户以及相关节点,并能促使发电厂与用户端电器间各点的电流皆可顺利流通,实现完全自动化的供电。智能电网主要是在原有配电网络基础设施上充分融入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先进的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供电网络。对于智能电网的智能化具体说来应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应能智能化实时监控电网内所包含的任意运行设备。二是应能及时收集所获得的数据,并能及时输送至相关控制中心。三是控制中心应能深入分析并科学处理所收集的数据,对系统运行进行必要的完善处理,实现最优化完善处理整个电力系统。智能电网属于一种较先进的供电网络,它应能实时监控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近年来人们也越来
绍一下智能电网在各领域的所用到的关键设备及相关技术标准。下面笔者就分别从发、输、变、配、多个方面简单介
图2 输电领域关键设备及技术标准■■1.2■智能电网的特点
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相比,其主要具有下列优势:(1)自治与自愈能力
智能电网具有连续的实时在线分析评估能力,可及时对
可自动诊断自身故障,进行必要的故障智能电网的自我稳定运行能力超强。
(2)防御能力
薄弱环节进行评估,且预警能力较强,预防控制能力也较强。
隔离并可有针对性的实施系统自我恢复,
该种能力主要指电网对外部破坏的
实际抵触能力。也就是当电网出现大扰继续给用户提供电能,不至造成大面积停电故障的能力,同时还应包括可有效防御病毒攻击,确保计算机信息安全的能力。
图1 发电领域关键设备及技术标准动以及发生一些轻微故障时,电网扔能
(3)兼容性
兼容性主要指电网应能对各种类型
www�ele169�com|67
网络通信的电力设备进行开放性的兼容。具体应包括可顺利兼容相关一次设备以及二次设备,并能有效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科学、合理接入,不断改进与完善需求侧管理,同时应能与到满足。用户进行必要的交互与互动,让用户多样化的电力需求得图 3 变电领域关键设备及技术标准图4 配电领域关键设备及技术标准(4)经济高效
用率,显著降低电网损耗。应能及时调度各区域间的电能,智能电网应能逐步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提升设备实际利
有效平衡电力供应缺口,并可采用浮动电价,让各用户都能承受相关电价,实现电力系统的整体优化。
(5)集成
标准化、规范化,且应能让整个电网信息实现共享以及高度智能电网应有统一的平台与相关模型,让电力系统实现
68|电子制作2017年10月
集成。(6)与用户友好互动用户需求,另一方面还应具备与用户智能互动的功能,让供智能电网一方面应能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电能,来满足电部门与电力用户实现无缝连接。2.■■2.1■灵活、坚强的网络拓扑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当前电网所具有的脆弱性以及安全稳定性差的问题也开始在电网规模逐步扩大,开始形成互联大电网的情况下,日益凸显,加之分布式电源的不断接入,要想确保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2.2■开放、集成的通信系统这就需要有灵活、坚强的网络结构来提供保障。分析、所构建的智能电网应能对电网系统当前状态进行实时而且还应具备及时处理已发生扰动的能力。对此,智能电网监视。不仅应具备识别预测分析系统早期故障的能力,中所用的宽带通信网,都应具备特殊功能。■■2.3■先进的传感与测量技术以及实时响应扰动的能力,必须在电力通信网络中装设大量电力交互系统要想具备依据相关征兆来预测电网故障传感器,以组建一传感器网络。
(1)智能仪表
使得智能仪表除具有必要的测量功能外,还具有了可提供供测量构架(AMI)先进新技术的在智能仪表中的应用,
求状态以及实时电价等功能。这样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对用户侧进行科学、合理的用电管理,来达到削峰填谷,让系统的发电与输电实现最佳匹配,充分提高资产实际利用率。
(2)广域测量系统
行状态相量进行动态测量与计算,对系统实际运行状态进行借助此系统可对电力系统的发电机功角以及其具体运
及时分析,以鉴别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情况。
■■2.4■先进的电力设备、超导技术以及储能技术
不开先进的电力设备做基础。同时超导技术也十分有利于实在电能供应的整个环节中,发、输、配、用各环节都离
现低能耗大容量输电,配电系统中也应具有先进可靠的新型储能设备。
■■2.5■智能化的运行人员决策辅助系统
与相关实时问题进行识别、确定,再借助科学的推理法以及高级的运行人员决策辅助系统可对电网中的发展趋势
运行人员开展决策。
强大的知识库来进行分析,进而规划出最佳解决方案,以供
网络通信
3.智能电网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建议
■■3.1■发展影响
电力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智能电网也会更加先进,更加完善,其未来的发展必然是更加光明,更加广阔的。能电网的发展也必将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未来也会有更多的企业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受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主动参与到智能电网建设中。
息通信技术也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一些先进技术如大数据技术以及云技术也会得到快速发展。容量的储能设备将备受欢迎。■■3.2■建议
网的发展,该技术也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低成本、高
未来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智能(3)因储能技术对分布式发电至关重要,随着智能电(2)在智能电网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其所涉及到的信(1)因智能电网建设贯穿了一十分庞大的产业链,智由于智能电网的构建需涉及到很多先进技术,随着我国
度的降低智能电网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风险,如耗资大、回收周期长等,应努力号召社会上广大组织与企业参与,以降低投资压力与建设风险。
网更加完善。同时应重视开拓,发展直流电网技术。
(3)应重视用户侧以及配电网方面的研究,让智能电
(2)由于智能电网建设工程相当复杂庞大,为最大限
4.结束语
及的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及智能电网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分析。相信大家会对智能电网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未来必将更加有利于智能的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总之,通过本文对智能电网及其特点的概述,对其所涉
* [1]鲁刚,魏纷,马莉.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发展[J].电力* [2]薛士敏,陈超超,金毅等.直流配电系统保护技术研究综述[J].* [3]马晶.分布式能源在智能电网环境下的发展方式探究[D].上* [4]林宗裕,刘永鑫,罗素萍,等.基于Web技术的电能网络化* [5]冯庆东.国内外智能电网发展分析与展望[J]智能电网,2013,1(01):1-7.
管理[J].电子设计工程,2013,(14):86-88.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34(19):1-9.系统自动化,2015,34(09):1-6.
电网作为电力系统发展的最佳选择,为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需不断改进与完善。笔者建
(1)首先国家应确立保障智能电网发展的相关政策与议应做好以下工作,来更好的保障智能电网的健康、快速发展。方针,进一步提升智能电网的实际战略地位,尽力排除智能电网实际发展中的分散性以及面临的不确定性。
(上接第64页)
成为了实验装置的理论,其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考试之中。需要构建开放式综合训练体系,促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最常用的数字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和单片机系统的设计块的开发都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各个模块开发的程度直观的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通过对高校电子技术混合课程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能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的完美转变,从而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完美的融合。
参考文献学到的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也只能将知识运用到
3.结束语
往的课程进行结合,并将虚拟的仿真系统运用到电路制作过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现代电子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了迎合实际电子技术的需求,需要不断地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进而提高创新的能力,从而达到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维护性、可再生能力、扩展性和独立性等优势。不同功能模
实践教学机制的创立是为了融合多个学科的技术,具有
本文研究的高校电子技术混合课程教学模式能够与以
* [1]司莉,史雅莉.iSchools联盟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调研及启示——以信息组织类课程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7,20(03):4-11.850.
* [2]阮春红,黄其柏,黄金国,等.基于信息技术的工程图学课程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图学学报,2016,37(06):846-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25(3):101-107.探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23(17):259-261.
* [3]王佳利,李斌峰.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校本混合课程教学效果* [4]杨保海,张惠敏.高等院校在线课程建设模式的实践及改革
程中,该模式的实践既能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动手能
www�ele169�com|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