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时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来源:九壹网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围绕革命中心任务,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提出了实行民族自治的思想。这表明( )

A.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不断拓展 B.民族民主革命重心实现了转移 C.党内的“左”倾错误已被清除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成果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长征途中……提出了实行民族自治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征发生于1934—1936年,这一时期尚未进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故A项错误;B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错误;“党内的‘左’倾错误已被清除”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围绕革命中心任务,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提出了实行民族自治的思想”,可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故D项正确。

2.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下列文献体现了这一政策( ) 年份 文献 内容 1941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年 1946 《和平建国纲领》 年 1949 《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年 题》 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其自治权……但不应提出独立自决口号 主张民族区域自治,行使民族自治的权力 A.延续了历史传统 B.不断完善的过程 C.适度灵活的原则 D.因地制宜的特点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可知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项正确;题

1

干材料没有体现历史传统,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适度灵活无关,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说明因地制宜的特点,排除D项。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与地方人民政府间职权的划分,应按照各项事务的性质,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以法令加以规定,使之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符合这一规定的制度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可知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项。 4.周恩来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我们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就是既反对大民族主义(在中国主要是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一方面,如果在汉族中还有大汉族主义的错误态度的话,发展下去就会产生民族歧视的错误;另一方面,如果在兄弟民族中存在地方民族主义的错误态度的话,发展下去就会产生民族分裂的倾向。”这反映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 ) A.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B.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C.民族文化双向交流 D.民族平等与国家统一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与国家统一,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故选D项。

5.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有301人,其中藏族代表226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少数民族代表人数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消灭了数千年的农奴制度 C.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D.实现了西藏地区的改革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出席大会的代表共有301人,其中藏族代表226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少数民族代表人数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实现了

2

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出农奴制度的废除,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体现出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西藏的改革无关,排除D项。

6.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改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 ) A.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B.促进了民族关系和谐 C.促进了法治建设 D.发展了民族经济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改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说明民族区域自治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故选A项。

7.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职责,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据此可知,该法律的颁布( )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B.为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C.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追求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明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职责,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表明该法律的颁布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8.2001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修改,修改与增加的条款大多涉及支持与帮助民族自治地方、落实自治权等方面。据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订( ) A.为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提供了保障 B.扩大了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C.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3

D.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中国边疆治理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治理边疆的新理论和新战略。中共十九大为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边疆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方式,为我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政治遵循。

——摘编自邢广程《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新思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意义。

参考答案(1)背景:抗击日本侵略的需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民主问题的重视。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2)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开发和发展;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下表内容表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时间 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历程(部分) 1946年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明确的规定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5月1日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9月 1984年 5月 的区域自治” 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4

A.符合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 B.有利于保障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权利 C.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臻于完善 D.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答案C 解析表格信息反映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故C项正确;A、B、D三项虽然都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关,但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故选C项。

2.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22个配套性文件或规章,四川、海南、重庆等省市出台了13个有关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137个自治条例、510个单行条例、75个变通和补充规定。这体现了( )

A.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逐步实现 B.国家法律的社会主义原则

C.各级政府重视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22个配套性文件或规章,四川、海南、重庆等省市出台了13个有关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137个自治条例、510个单行条例、75个变通和补充规定”,可以看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重视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3.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自治县相继达到了国务院设定的设市标准。由此,当地少数民族的干部群众纷纷要求在宪法中增加“民族自治市”的条文。这一要求( )

A.成为中国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

C.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答案B 解析A项强调的是法制,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当地少数民族的干部群众纷纷要求在宪法中增加‘民族自治市’的条文”,可知这一要求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故B项正确;C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故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故D项错误。

5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初步勾勒出民族关系确立的价值维度。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把民族和区域的自治结合起来,自治区的层级按照民族聚居区人口规模和行政区域面积来划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了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自由权利及人民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等职责。总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初步确立,为民族自治地方建设与民族关系和谐搭建了制度规范。

——摘编自匡自明《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创制及其评析》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取得重大成就。1984年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全面、具体的制度性规范。在历次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历届全国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针对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提出指导原则和工作任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工作部署,认真抓好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了两次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情况的专门执法检查。国务院制定专门法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工作部门每年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社会舆论对民族政策执行的监督越来越重视,尤其是相关领域的学者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社会调查,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

——摘编自雷振扬、王明龙《改革开放40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参考答案(1)原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价值取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作出了原则性法理规定。

(2)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治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执行的体制逐步完善,中共中央的领导和决策机制得到加强;制度运行的监督机制受到重视,权力机关监

6

督、社会监督等相互补充,共同发力。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促进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巩固。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