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雨意象

来源:九壹网
语|言|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雨意象

侯敬舒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春雨”作为我国较为明显的气候现象,更是决定粮食丰歉的关键。同时,古人将“春雨”定义为生命之水,而“春雨意向”更是以抒情载体,成为弘扬春雨文化的主渠道。对此,笔者借助对中国古代文学中春雨意向的思考,意在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关键词古代文学春雨意向思乡

I207.2中图分类号:

A文献标识码:

2.3酥雨风花雪月、雨露冰霜是文学作品主要描写的对象,特别是

在中国古代,由于处于农耕社会,春雨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不容以身心感受的角度,可知个体对于各季节雨的感悟存在忽视,即风调雨顺,方可丰收,反之则会引起饥馑、灾荒等问题。差异。即梅雨给人一种烦闷的氛围,夏雨凉爽、秋雨凄凉、冬再者,春雨虽然和古代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但也受到文人的高雨寒冷,而春雨则会使人身心愉快,且起到温暖舒润的效果。度关注。换而言之,春雨既是气候现象,更是被赋予浓厚色彩针对刚走出“肃杀”季节的人们,对春雨的感受尤为鲜明。而的文学意向。对此,下文主要对春雨意向予以阐明:在古代文学中更是借助通感、比喻等手段,对该种感受予以传

1对春雨意向的思考达。例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出自唐·韩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主要以农业为主,而社会更是推崇“靠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在细雨中遥望,可见渺渺青色,天吃饭”。即顺应大自然气候条件,完成春耕、秋收等农业生即为早春小草,而使人产生欣喜之感,但却在走近时,看见的产模式。再者,古人思想中,认为雨水只有浸润土壤,方可达景色又完全消失。

2.4夜雨到五谷丰收的效果,即春雨无论是在农业生产,还是在人们思

想中,均占据关键地位,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春雨在古代春雨以细细飘洒、默默滋润为主,而经雨水滋润的树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花草,仿佛在一夜之间焕发生机,给人一种自然美感。例如:

魏晋时期,文人将春雨称为时雨、喜雨。最初在曹植作品《春夜喜雨》文学作品中,不仅开创咏夜雨的先例,更是成为传中体现,如《喜雨诗》中,“时雨中夜降,长雷周我庭。嘉种盈膏世佳作,内含的喜雨模式更是被后世文人所继承。例如:“小壤,登秋必有成。”虽在诗中未体现“喜”,但却将喜悦之情贯穿楼炙烛新未眠,好雨知时听不厌”;“冬旱土不膏,爱此春夜雨。”至字里行间。而在此过程中,春雨意向的出现,以描述性意义等。虽然在咏夜雨形式、主题上均脱离于杜甫,但其文学作品的特点,侧重对春雨意境美、景色美的描述,使文学作品情感的艺术价值影响较为深远。

3中国古代文学中春雨意向的情感意蕴更为丰富。

2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雨意向首先,惜春。古代文人对春雨的身心感受,主要为两种,2.1细雨即对春雨的赞美、对春雨摧残花朵的感伤。特别是“春恨”、“惜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着重笔墨描写的对象,如“我来自东,春”情感的出现,不仅可对春雨滋润万物和催开百花的价值予零雨其濛”(出自《诗经·豳风·东山》)的诗句,是对戍边战士以描写,更是对催花悲悯之情的哀伤。例如:“惟草木之零落思乡情感的描写,但希望却极其渺茫。而春雨虽是重要的气兮,恐美人之迟暮。”(出自屈原《离骚》)候现象,但雨量相对较少,且呈现如丝如缕和淅淅沥沥的特点,其次,离别相思。是以春雨淅沥和绵绵特点为载体,将文以别具一格的美感,成为文人骚客描写的对象。例如:“江上人柔软、细腻的性格予以展现,以此表达敏感心理被春雨的触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出自唐·杜甫《风雨看舟前落动效果。而在文人情感渲染中,离别相思最使人产生伤感、迷花戏为新句》);“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出自唐茫之情,这个春雨如烟如雾和如丝如缕的特点相似。即在古代·李商隐《无题二首》)。以对细雨特点的描写,传递着春的气文学中,文人主要借助春雨比喻离别相思,以此营造相应的情息和生命萌动。感蕴意。例如:“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

2.2烟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烟雨和轻烟较为相似,呈现缥缈轻灵和迷离朦胧的特点,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出自唐·李商隐《春雨》)

4结束语而在文学作品中更是将春雨称为烟雨,以此营造较为梦幻的

视觉效果和美感享受。例如:“江南仲春天,细雨色如烟”(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主要以农耕社会为主,且“靠天吃饭”自唐·谢良辅《状江南·仲春》)则是对江南二月春雨的描写;的思想,更是决定春雨的地位,即是保证春耕秋收和五谷繁盛“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的前提。而春雨更是以希望的意蕴,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意楼台烟雨中。”(出自唐·杜牧《江南春》)是以江南为前提,对义不断提高,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文学作品中春雨意向春雨景色加以阐述,以佛寺神秘感、春雨迷离感的交相呼应,的衍生。对此,笔者建议世人应加强对春雨意向的解读,以此展现江南独特的春景。将春雨由自然气候转变为民族记忆。

值得称赞的是,江南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烟雨间存在着天然情缘,而粉墙黛瓦和小桥流水更是为烟雨披上诗情参考文献

[1]渠红岩.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雨意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画意的色彩。特别是在唐朝中期,由于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2015,39(03):58-63.逐步向江南地区予以转移,而其独特的青山绿水,更为文人提

[2]王丹丹.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雨意象[J].长江丛刊,2016(33):9-9.

供较为充足的创作素材。154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22期/8月(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