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来源:九壹网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湖南省株洲市的磨山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是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农耕聚落遗址。这里出土的文物有:具有大溪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特征的遗存,如鼎足、双耳罐、红衣陶罐、简形釜、双腹豆、白陶盘等;具有龙山文化特征的遗存,如磨制的石锛、石镞、陶器等。这说明 A.大溪文化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 B.长江流域史前农耕文化各具待色 C.湖南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心 D.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域间存在交流

2.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不断壮大。他们不仅要接受教育训练,还要了解过去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学习先辈们在战斗中临危不惧、为国牺牲的精神,理解“食人之禄,忠人之事”的思想理念。这 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B.说明儒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C.表明士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 D.反映出士阶层推动社会变革

3.南朝刘宋时,有大臣描绘社会现象说,“故凡厥庶民,制度日侈,商贩之室,饰等王侯。……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北魏孝文帝也曾下诏:“罢尚方锦绣绫罗之工,四民欲造,任之无禁。”这表明南北朝时期

A.南北社会习俗逐渐趋同 B.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C.传统礼仪制度受到冲击 D.民族服饰各具特色

4.《宗延英墓志铭》是在陕西省北部府谷县发现的一方北宋晚期商人墓志。志文记载了宗延英家族因从军迁徙于府谷,四代人由兵而农、而吏、而商的频繁转变。据此推断,宗廷英家族 A.见证了宋朝的兴衰历史变迁 B.经商活动与边境贸易相关联 C.推动了北方丝绸之路的兴盛 D.深受朝廷崇文抑武政策影响

5.从洪武至成化(1368—1487年)的一百余年间,明朝对外交往经历了由锐意开拓到主动收缩的转变。期间,明朝对“四夷”的朝贡赏赐由慷慨逐步转为计较,一些朝臣更以“招倈四夷”为弊政。这主要是由于 A.国家财政日益衰困 B.倭寇的侵扰日益严重

C.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D.欧洲殖民者不断侵扰

6.1872年,清政府派郭嵩焘出使英国,国内文人嘲笑郭嵩焘,有人写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见容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离开)父母之邦。”由此可见 A.封建保守派破坏洋务运动 B.士人仍以天朝上国自矜

C.郭嵩焘具有近代法律意识 D.政府经济变革步履艰难

7.1895—1898年,全国新兴的进步学会和团体达100多个,新建报馆、报刊合计90多(所)种,尤以北京、上海、天津、湖南、广东等地最为繁荣。这说明

A.变法诏令在江南迅速落实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束缚减轻 C.维新派注重进行思想启蒙 D.民主革命思想传播范围广泛 8.据图1可知,当时

图1

A.国共关系正在发生变化 B.土地革命在全国热烈地开展 C.百姓纷纷参加革命队伍 D.革命政权争取农民群众支持

9.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讲,“希望美国也采取和平共处的政策”“如果美国愿意签订一个和平条约,多长的时期都可以”。同时,他指出对美国“第一是坚决斗争”“第二是不要着急”,毛泽东在此强调的是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改善中美关系的时机已经成熟 C.势力开创全方位的外交新布局 D.武力回击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

10.1979年3月15日下午6点,某外企的手表广告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同一天,《文汇报》也印发了该企业的手表广告。此后3天内,到上海黄浦区商场询问该放手表的人数超过了700。这说明,此时中国

A.积极吸引外国企业投资 B.电视已经融入大众生活

C.经济运行环境发生变化 D.鼓励国企大胆引进外资

11.在雅典城邦,凡是被认可为公民的男性成年人都有权利在政治决策中发表意见和投票表决。他们以集会的形式参与政府事务,对议案和政策进行辩论并作出决策。此外,公民均有权担任陪审员、执政官等职务。这说明雅典城邦

A.政治决策体现公平公正 B.直接民主提高了公民参政的热情

C.公民看重自身政治素养 D.民主制度的核心是公民直接参与

12.646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649年,孝德天皇下诏令留唐归来的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由此可见,孝德天皇

A.铲除了国内割据的基础 B.效法唐朝全面改革

C.借助唐朝树立自身权威 D.借鉴先进政治制度

13.16至17世纪,英国艺术、文学、戏剧、音乐和科学等领域都获得了重大发展。莎士比亚的作品堪称经典之作;女性也在社会地位和文学创作方面崛起,出现了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等杰出女性。这说明此时英国

A.成为文艺复兴中心 B.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C.对外学术交流频繁 D.引领欧洲文化潮流

14.拿破仑规定进入高级文官阶层的人必须通过考试进入国立行政学院学习.被学院录取即进入了文官系统,学生学习期间享受法律给予文官的一切待遇,并领取薪金津贴。毕业后,各部门一律不得拒绝任用。由此可见,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文官制度

A.基于适应帝国扩张需要 B.导致了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C.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D.体现了竞争择优的理念

15.据表1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美国 表1

1870年美国石油托拉斯形成。1884年成立棉籽油公司。1885年成立亚麻籽油公司。1887年成立炼铅、削糖、制绳、威士忌酒等公司,1889年成立火柴公司。1890年成立烟草公司。1892年成立橡胶公司,等等 1900年大托拉斯达185个之多。据1904年的调查,390家工业托拉斯,拥有七十亿美元的资本,吞并了5300家独立企业;127家公用事业托拉斯,拥有费本130亿美元,吞并了2400家企业。 1887—1897年 1897—1904年 A.工业产值跃居世界前列 B.垄断组织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垄断组织集中程度最高 D.重工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16.图2所示为1960—2018年德国(联邦德国)国有企业占国内投资比重。对此的合理解读是

图2

A.政府根据社会形势变化调整经济政策 B.国有企业的缩减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C.私有化浪潮避免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D.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有助于改善民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史料一 《诗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史料二 《 公羊传·隐公元年》载:“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唐)徐彦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宫大一统也。”

史料三 考古研究发现,在龙山文化时代,从北方到南方很广大的范围里,多种文化都有其共同点。不同文化之间呈现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以玉器、象牙器、绿松石、特殊的彩陶器、大口红等精致奢侈品为代表的象征物品的交换。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维护“天子”为天下核心的政治观、“天下统一”的疆域观及“华夷有别”的族群观,构成了“大一统”思想的三大基石。秦朝完成了规模空前的疆域一统。自西汉“华夷之辨”演变为立国合法性的“正统”之争与疆域治理的“华夷分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入主中原的边疆民族统治者也纷纷认同华夏传统,主动将自己纳入华夏的历史序列。唐太宗认识到“华夷”虽不同,但可通过“德泽”达到帝如“一家”的效果。辽和金,逐渐接受华夏文化,以“中国”“正统”自居。元朝不仅实现了疆域的“一统”,而且编订《大元一统志》,正式将“一统”列入全国地理总态之名。明太祖继承先世“大一统”的思想,更加看重疆域统一的重要性。

顺治帝指出:“满汉官民,俱为一家。”康熙帝强调“朕统一寰区,无分中外,兄尔民人,成吾赤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等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探究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历史演变的重要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9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历史演变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表2 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统计情况表 时间 1836—1845年 1846—1855年 1856—1865年 1865—1875年 1876—1885年 1886—1895年 1896—1911年 民主发生次数 246次 933次 2332次 909次 385次 314次 635次 ——摘编自杨庆堃《十九世纪中国民众运动的若干初步统计模式》 材料二 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适今仍是本来面目”。“此度改革,不屡吾侪之望,田无待言”。立宪派一般要求在2—3年内开国会,如预备立宪公会电请“以二年为限”。立党派的努力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他们慨叹:“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呜呼,其何望矣!”革命派则始终对清廷立宪持反对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纷纷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先”“伪立宪”,认为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是真正立宪,实在拿立宪骗人”;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器做出坚决彻底的批判。 ——改编自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社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立宪派与革命派对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态度。(8分) 19.阅读材料,宪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1919年6月28日,一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签订《凡尔赛条约》。巴黎和会由英、法、美三国主导,但是各方意见分歧很大。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被证明是一名实在的外交官,他奉行“光荣孤立”政策,不愿意看到法国单方面坐大,目标是欧洲的权力平衡。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严厉地惩罚德国,他不想错过一个打击法国宿敌的好机会。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关注点是维持世界各国之间的良好关系——既不愿意英国的计谋得逞,也不愿意法国太过膨胀,于是美国在和会中便来回斡旋于英、法等国之间。 ——摘编自陈冰《重新认识凡尔赛条约对当下有怎样的启示?》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对德处理方针的分歧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湖南省名校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A C B A B C D A C D D B D B A 1.D【解析】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区域交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磨山遗址兼具大溪文化特征和龙山文化特征的遗存,可见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进行过交流,故选D项;从材料中看出龙山文化比大溪文化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故排除A项;龙山文化不是长江流域史前农耕文化,故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看不出湖南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心,故排除C项。 2.A【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士阶层,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要接受教育训练、了解历史故事、学习先辈宝贵精神、理解忠诚等思想观念,这适应了当时诸侯争霸、大变革等社会环境的需要,故选A项;忠、勇、智等观念并非儒学独有,故排除B项;材料显示的是士阶层的学习内容,而不是士阶层垄断文化教育,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出士阶层推动社会变革,故排除D项。

3.C【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习俗与礼仪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南朝“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及北魏“罢尚方锦绣绫罗之工,四民欲造,任之无禁”可知,传统礼仪制度的象征性功能受到冲击,故选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差别依然很大,故排除A项;中央集权不断削弱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服饰辨贵贱而不是民族服饰各具特色,故排除D项。

4.B【解析】本题考查北宋边境贸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北宋时期的宗延英家族因从军迁徙于陕北府谷,四代人身份经历由兵而农、而吏、而商的频繁转变,而陕北地处当时宋夏边境地区,宋夏两政权由战转和,互开边贸市场,由此可推知,该家族经商范围与边境贸易相关联,故选B项;陕北不在南宋疆域内,该商人家族无法见证南宋的兴衰变迁,故排除A项;北宋时,西北政权并立,丝绸之路贸易受到严重干扰,“兴盛”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出该家族深受朝廷崇文抑武政策影响,故排除D项。

5.A【解析】本题考查明朝财政问题与对外交往,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对外交往主动收缩,对“四夷”的朝贡赏赐由慷慨逐步转为计较,一些朝臣更以“招徕四夷”为弊政,这主要是明朝国力衰退、财政严重困难所致,故选A项;倭寇的侵扰不是明朝改变外交取向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明朝立国之初就开始实行海禁政策,这显然不是明王朝对外交往收缩的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欧洲殖民者不断侵扰是从16世纪初期开始的,这无法解释15世纪晚期以前明朝对外交往收缩的原因,故排除D项。

6.B【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清政府派郭嵩焘出使英国,国内文人嘲笑郭嵩焘,在他们眼中,英国不过蛮荒之地,出使英国无异于被流放,人人避而不及,可见,当时国内多数士人看不到英国遥遥领先中国,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故选B项;材料显示国内文人嘲笑郭嵩焘出使英国,而不是阻挠洋务运动,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出郭嵩焘具有近代法律意识,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的近代外交而不是经济变革,故排除D项。

7.C【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传播,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潮流,在各地广泛传播,与题干时间不符全国新兴的进步学会和团体达100多个,新建报馆、报刊合计90多(所)种”说明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通过多种方式宣传维新思想,注重政治思想宣传,故选C项;变法诏书颁布于1898年6月,从材料所示阶段无法得知其落实情况,故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材料现象无直接联系,故排除B项;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潮流,在各地广泛传播,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8.D【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没收豪绅地主土地,推翻国民党统治,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地颁发的土地证,这是开展土地革命的证据,也

是革命政权废除封建剥削,争取农民群众支持的证据,故选D项;此时国共关系已经完全破裂,并非正在变化,故排除A项;当时革命尚未取得全国性胜利,故排除B项;图片信息不能直接反映百姓纷纷参加革命队伍,故排除C项。

9.A【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毛泽东强调以斗争手段促使美国“也采取和平共处的政策”,签订“和平条约”且“不要着急”,维护新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这说明他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选A项;题干中没有呈现美国对华政策和态度,毛泽东认为“不要着急”改善中美关系,故排除B项;全方位外交新布局出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毛泽东发展中美关系的思想中,既有“坚决斗争”,又寻求能“和平共处”,故排除D项。 10.C【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初期外商广告,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由材料可知,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进行,国家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故选C项;材料仅显示一家外商广告,而不是在华投资的外国企业,故排除A项;当时电视尚未普及大众生活,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国家鼓励国企引进外资,故排除D项。

11.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雅典公民都有权利在政治决策中发表意见和投票表决,以集会的形式参与政府事务,对议案和政策进行辩论并作出决策,还有权担任陪审员、执政官等职务,可见,雅典民主制度的核心是公民直接参与,故选D项;雅典民主制仅允许成年男性公民直接参与,而排除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等,这显然不公平不公正,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出公民参政热情的高低,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出公民注重自身政治素养,故排除C项。

12.D【解析】本题考查中古时期日本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孝德天皇令留唐归来

的国博士主持政治制度改革,中央与地方官制与中国多有共通之处,可见其借鉴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故选D项;铲除国内割据的基础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政治制度改革,故排除B项;材料显示的是日本效法唐朝改革而不是唐朝帮助其改革,故排除C项。 13.B【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文艺复兴,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16至17世纪,英国艺术、文学、戏剧、音乐和科学等领域都获得了广泛而深刻的发展,其中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女性文学创作的崛起等,都反映出此时英国紧跟文艺复兴的时代步伐,故选B项;仅凭英国此时期艺术与文学等的发展不能得出其成为文艺复兴中心的结论,故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英国对外学术交流频繁,故排除C项;材料缺乏英国与其他国家文化的比较,无法体现英国文化的领先地位,故排除D项。

14.D【解析】本题考查拿破仑时期法国文官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这一时期法国“高级文官阶层的人必须通过考试进入国立行政学院学习,被学院录取即进入了文官系统”,可见此时期法国文官选拔须经过考试才能被录用,这体现了竞争择优的理念,故选D项;基于适应帝国扩张需要这一结论无法解释从雾月政变到帝国建立这一阶段的历史,故排除A项;国立行政学院学生毕业就被政府部门任用,未必会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不出这种选官制度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故排除C项。

15.B【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美国垄断组织,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这一时期的美国经济的多个领域尤其是石油、工业部门和公用事业等国家经济命脉都被垄断组织控制,可见垄断组织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故选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美国工业产值的世界排名,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美国与他国的对比,不能得出美国此时期垄断组织程度最高的结论,故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美国重工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故排除D项。

16.A【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二战后初期,联邦德国为摆脱经济困境成立国有企业,借此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此后德国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变化两度缩减政府投资占比,故选A项;国有企业的缩减未必能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故排除B项;私有化不能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因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故排除C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未必有助于改善民生,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8分)

(1)史料一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思想的萌生。(1分)可以推断西周时期“大一统”思想的产生与分封制、宗法制的联系紧密;《诗经》蕴含“大一统”观念;孔子思想具有“大一统”观念;早期儒家提倡“大一统”。(2分)

史料二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正式提出时间。(1分)可以推断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大一统”思想;“大一统”理论的确立与周王地位的变迁有关。(2分)

史料三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观念形成的渊源。(1分)可以推断新石器时代文化多元一体;不同考古文化之间的经济往来交流促进了文化及政治认同。(2分) (2)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大一统”观念的发展与演变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加强的历史。(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在频繁的战乱里,各民族的迁移和互动,促进了民族交融,华夏族与其他民族联系加强,“大一统”思想的基石得以奠

定。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继续发展,秦朝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且注重开拓边疆,发展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交融的高峰,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北民南迁,促进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北方少数民族大都以华夏正统自居。隋唐时期,国家政治复归一统,与突厥、回纥、西域等民族联系密切,尤其是唐太宗对待各民族一视同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继续发展,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正统自居,尤其是元代将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契丹人称为汉人。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尤其是清朝前期,统治者高度重视民族联系,祖国疆域最终奠定,民族联系空前加强。(6分,答出三点即可)

因此,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国内各民族联系的不断加强,各民族经过长期交流互动,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1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8分)

(1)问题:民变频繁发生;社会矛盾尖锐;清廷统治危机加深。(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社会性质转变;列强侵略加深;传统经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民族主义高涨;清廷封建统治腐朽;封建剥削沉重(赋税沉重)。(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示例 评析:

立宪派:认为清政府对立宪搞拖延战术,认识到清政府无立宪诚意;内阁筹建不符合宪政原则。(2分)他们受西方君主立宪思想的影响,积极推动中国宪政,希望政府能够切实落实立宪措施;立宪派的态度体现了其坚定的政治理想,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性和空想性。(2分)

革命派:始终反对清政府立宪活动,认为预备立宪是骗局;不断发动反清起义以抵制预备立宪。(2分)他们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提出并践行三民主义,对清朝的反动统治不抱幻想;革命派看到了清政府的反动性,认识到清末预备立宪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本质,符合近代历史发展潮流,但在实践上具有脱离群众的一面。(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6分) 示例

评析:英国不赞同过分削弱德国,希望借助德国制约法国。英国长期奉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推行“光荣孤立”政策。英国希望法德保持均势以避免欧洲大陆出现与其争夺世界霸权的强国。(4分)法国希望最大程度地削弱德国,最严厉地惩处德国。19世纪晚期以来,法国在与德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斗争中屡遭挫折;法国害怕德国东山再起;法国希望在一战后扩张自己在欧洲的势力。这体现出法国对宿敌德国的极度防范,积极谋求国家安全和利益。(4分)美国既不愿意英国的计谋得逞,也不愿意法国太过膨胀。美国本土距离欧洲较远,国力也正在崛起。这体现出美国企图称霸全世界;欲插手欧洲事务;积极谋求自身利益。(4分)

总之,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国对德处理方针的分歧,体现了大国之间的争权夺利,奠定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基调,中国等战胜国利益

遭到漠视,德国、苏俄无缘参会都可说明《凡尔赛条约》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也说明外交方针都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4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