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

无锡市査桥实验小学 林华

设计理念:

本篇课文给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学生通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异国风光和文化,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和精神积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2、学习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教学难点: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浓的音乐氛围以及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音乐是世界上最富生命力的语言,刚才我们听到的就是世界名曲《兰色的多瑙河》,听着音乐,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多瑙河畔。波光粼粼的多瑙河流经一座美丽的城市,她就是奥

地利的首都,有人说,音乐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了这座城市。谁能来猜一猜这座城市的名称?

2.这座城市有一个美称,那就是音乐之都,“都”在这里指大城市,往往指盛产某种东西,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方,如雾都伦敦,浪漫之都巴黎等等。【出示课题】

3.读了课题以后,你想从课文中了解些什么呢?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去看一看。

【设计意图:在《蓝色多瑙河》的优美旋律中初读感知,陶冶情操,享受美】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表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句子勾一勾、划一划。

2、汇报交流

(1)自由说

(2)把我们的观点整理一下,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体现的?(四个方面)出示幻灯片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四个方面的原因。】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方面进行学习,也可以互相合作,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2、交流

预设:

A、第一方面(第2段),品“摇篮”。

(1)自由汇报

(2)“摇篮”在我们的印象里应该是?在这里怎么理解呢?(最初成长的地方)

(3)谁在这里成长呢?(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他们都是世界顶级的音乐大师(出示幻灯片,了解)

是谁给了他们创作的灵感?是维也纳这座美丽的城市,孕育了他们的音乐生涯,造就了欧洲的古典音乐。因而称它是[板:摇篮]

(4)一座城市,有这样辉煌悠久的音乐史,有这么多举世闻名的音乐大师,当然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

(5)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为这座城市而自豪吧!(齐读第2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摇篮”这个词语,了解这些大师在国际乐坛的重要地位,从而真正理解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第二方面(第3段),读“装饰”。

(1)自由汇报

(2)是啊,维也纳确实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板:装饰]

引读:在这儿,到处……,为了……也多用……就连……也用……

(3)一起来欣赏(视频)看到了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了浓浓的音乐气息,不愧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欣赏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引领学生感受充满浓浓音乐气息的维也纳。】

C、第三方面(第4段),想“生活”。

过渡:来到维也纳,走进人们的生活,你会有什么发现?学习这一方面的同学来交流一下?

(1)自由汇报

(2)想不想有更多的发现?闭上眼睛,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些什么?又听到了什么?还闻到了什么?师示范读第4段。

(3)交流:我漫步街头------

我来到他们的家庭------

我来到政府会议现场------

我走进公园------

(我们跟随你一起走进公园,悠扬……回荡。)

“掺和”这个词怎么理解?大米和小米混合在一起是掺和,这“乐声”是声音,“芬芳”是味道,声与味怎么能掺和在一起呢?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领会。)

(4)这些热爱音乐的人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音乐的热爱。孩子们,走过这些地方,你被感染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浓浓的音乐气息,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板:生活]

(5)音乐更离不开维也纳,它回荡在维也纳的每一个角落,也回荡在我们每个同学的心头,哪位同学想来读读这一段?回味此时飘荡在我们心头的音乐?

(读的真好,仿佛听到了那悠扬的乐声)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那声与味的掺和?

【设计意图:努力创设情境,引导他们读中想象,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选择课文中的一位音乐家欣赏他的一首乐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