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3-08-27T10:46:32.513Z 来源:《中国商界》2013年第9期供稿 作者: 李 璐
[导读]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与各种各样的危机伴生共存,危机对人类正常生活的干扰和冲击是巨大的。
李 璐/中共潍坊市坊子区委党校
【摘 要】我国已进入以市场经济为基本架构的社会,社会结构的分化导致了权力、利益的重新分配、转移,其中必然酝酿着诸多不稳定因素。社会危机事件的发生变得常规化,传统的安全威胁因素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不稳定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重大挑战,这既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又关系到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和形象。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和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加强政府危机管理,对于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危机管理、完善我国的危机管理体系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管理;对策 一、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与各种各样的危机伴生共存,危机对人类正常生活的干扰和冲击是巨大的。危机引发的现实危险会中止和平进程,瓦解正常的社会关系,破坏正常的生活秩序。危机迫使相关系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和抉择,采取有效的控制或调节行动,以维持系统的生存。危机是一种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的危急的非均衡状态,危机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对社会的公共安全和稳定造成重大影响,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系,并通过研究危机、危机预警和救治危机,恢复社会的均衡状态。
正是由于危机性事件的突发性和危害性,“危机管理”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不断深入的思考。“危机管理”已经超越其原来的企业管理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公共关系等各个方面。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在应对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并尽量使公共危机的不利影响限制在最低限度的行为。公共危机具有公共性突发性、紧急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共危机不仅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而且给政府管理造成了威胁与挑战。国家和社会只有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环境下才能获得发展,对公共危机管理也成为了每个政府必须具备的能力。于是公共危机发生后政府能否降低公共危机对社会和政府的危害程度,要通过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程度来显示,这直接反映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 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遵循的原则
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是我们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地应对公共危机,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管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公众利益至上的原则。
这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原则。在危机管理中,政府要将公众利益作为一切决策和措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公众利益至上的原则,有助于政府赢得公众的信任、理解和合作。 (二)防患未然的原则。
最有效的危机管理是避免公共危机的发生,防患未然比尽快结束危机更重要。因此政府要采取超前的行动,及早发现引起危机的原因,做出正确的决策,采取积极措施,将危机消除在萌芽之中。 (三)双向透明的原则。
政府的危机管理应该从“黑匣子”向“玻璃窗”转变。在现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条件下,如果政府想掩盖发生的危机是不可能的,政府如果不及时公布权威信息,就会导致信息传播的失真,将会使政府陷于非常不利的局面。 (四)快速反应的原则。
危机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将会给公众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原则要求政府危机管理最重要的是果断采取措施,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同时政府要主动与大众传媒沟通,说明事实真相,以得到舆论支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一)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往往是人口、资源、环境、公平、效率等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些都是造成不和谐的音符,也是引起公共危机的重要原因。这要求我们的政府能够在危机爆发时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化解危机,将社会由无序混乱引向有序正常运转的轨道上来。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减少公共危机的出现,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 (二)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是维护政府形象的必要条件
由于公共危机的突发性,不仅给公众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而且使政府的形象受到损害。公共危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威胁着公共利益的安全,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正确及时处理公共危机能够赢得民心和威信,甚至可以依托公共危机的有效解决为契机,获得在其它领域中有利的地位。作为应对公共危机的主体,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不断提高政府的执政水平,有助于政府更好的监测、预防和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树立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从而真正实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提高政府危机管理是适应全球化趋势的重要保障
全球化加速公共危机蔓延,全球已经形成一个十分敏感的共振系统,任何一国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性公共危机都可能波及到其他国家,任何一种公共危机都可能是国际性的公共危机。我国作为处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转轨国家必然会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公共危机的侵袭。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的前提下,我们不可能将本国维持在相对孤立和封闭的形态,因而其面临的公共危机也一定具有波及范围广和爆发频率高的特征。因此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要在全球化视野下,加强国际合作,在合作中管理公共危机。 四、目前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在数十年的公共危机处理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初步建立了一套公共危机管理体系,该体系在预防公共危机发生、减轻公共危机损害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以往政府在处理这些危机时,往往是就事论事,并没有上升到危机管理的高度去认识,没有用科学理
论来指导具体的管理实践。当问题出现后,往往临时组织一个班子,根据情况具体处置。这虽然也能够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处理危机的成本很高,矛盾不少,表现出面对灾难时应对措施的临时性和政府调控的弱化。近年来,我国应对各种危机所暴露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淡薄
在危机事件的信息收集、预测预警、信息畅通和迅速降低危害等方面存在组织机构不到位、控制行为不规范、分工责任不明晰等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危机越来越多的是非典型性危机,在这样的危机面前,倘若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就会显得措手不及和极度恐慌,对应对危机极为不利。由于公共危机意识淡薄,危机出现时政府和公众都会存在侥幸心理,在这一侥幸的过程中,很多机会丧失,危机得以蔓延。由于缺少相应的思想准备,公众的侥幸心理一旦被摧毁,便会变得极度恐慌,这种恐慌引发的破坏性后果往往比危机本身更为严重。
(二)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缺乏信息公开机制
由于传统历史原因和官僚作风的影响,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公共危机事件发展变化迅速,不仅有时无先例参考,而且由于信息不畅,其发展后果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一些政府官员出于各种考虑,采取封锁消息等手段,增大了政府公共危机处理的难度。同时,缺乏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教育、训练、组织保障,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和信息沟通机制,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等等,都使我们看到健全危机管理信息公开机制的迫切性。 (三)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协调机制的缺失
我国目前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中的最大问题是部门协调问题,既有横向部门的协调问题,也包括横向部门的协调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公共危机的处理需要社会各个部门通力协作,积极配合。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设立了专业的公共危机检测和预警机构,但社会各部门在面对公共危机时还不能有机结合、团结协作,缺乏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政府各职能部门间条块分割,权责不明晰,导致公共危机应对效率低下。
五、政府进行公共危机管理采取的对策建议
每一次危机的发生和处理都是对政府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完善和创新的不断推动。为了减轻公共危机对国家发展、社会安定的不利影响,做到处变不惊、审慎应对,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方位地加强公共危机管理。 (一)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强化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
政府对公共危机的反应越快速,就越会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政府必须运用所有政府资源开展危机救治,尽快恢复社会稳定。在解决危机中,政府的积极强制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强制干预是政府权威和有效管理的直接体现。要应对危机,政府中枢决策系统就必须享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并且可以制定和执行带有强制性的政策。 (二)健全政府危机管理的法律保障
为了使政府的危机管理法制化,确保危机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必要抓紧涉及危机管理的立法。在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今天,政府应该在第一时间运用法律手段减少和防止危机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在立法方面,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来保障危机管理,把危机管理纳入到法制轨道,使危机管理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制定危机状态管理法,就危机状态的确认和宣布,危机状态下政府、各种组织及公众的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制定应对各种危机或者紧急突发事件的配套法规。各级政府要切实实施政府官员问责制,对重大危机事件的隐瞒、谎报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引导
大力开展全民危机管理意识教育,通过主要传媒向民众进行危机管理知识和技能传播教育,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危机管理意识。要增强公众在危机中的反应能力,提高处理危机技能,提高公众对危机的警惕性,以采取自己的行动,同时要配合政府处理危机事件,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又帮助了政府。政府危机管理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才能把危机变为转机。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社会事业的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更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加强政府危机管理关系到政府的人心向背,只有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政府才能更好的履行职责,化解矛盾,消除危机,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促进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政府要有加强合作的理念。我国政府要想有效地处理各种危机事件,就必须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前提下,加强与他国的国际组织合作,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在资金、人员、技术、教育和培训以及道义上的支持。同时,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在信息方面的沟通,总结国内外危机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要对国内外发生的危机事件和其处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逐步探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危机处理方案,为以后的危机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参考文献】
[1]叶婧.政府危机管理问题探讨.行政与法[M].2003.01
[2]薛澜,张强.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中国软科学[M].2003.04 [3]刘刚.危机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陶学荣.当代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困境与构建.江西社会科学[M].2005.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