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思索与断议

来源:九壹网
编辑出版

bianji chuban

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思索与断议

王守兵

(九州出版社,北京 100037)

[摘要]󰀁󰀁探讨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如何看待传统图书出版业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文章从数字化转型需要坚持的原则、把握的趋势、平衡的关系三个层面提出思路,认为从自身挖掘优质资源,关注数字化发展走向,通过适宜的技术手段对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是助力图书出版转型成功的必要因素。[关键词]󰀁󰀁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建议[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473X(2019)04-0021-03󰀁󰀁 图书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工作中,既有传统出版内容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也有传统出版固有思维、观念和技术、人才结构方面的缺陷;既面临数字出版新业务新产品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又获得了国家与行业层面应对媒介融合进行整体部署提供的机遇。坚持主业特色并继续发挥自身优势,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理清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关系,有助于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航道,驶入出版新业态的蓝海。在转型前、过程中还是完成后,内容对图书出版单位来说都处于无可替代的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没有内容资源,数字化转型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行业主管部门有关领导对知识服务形势下的出版工作应该干什么提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提升出版最本质的功能,用新技术使知识传播、信息传播、文明传承更有效、更快捷。”[5]因此,技术是一种实现目的的手段,在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中,用来创新出版方式、探索新的运营模式以及占据信息传播先机、掌控网络世界话语权。利用技术手段、运用技术工具、搭建技术平台,都是为了提升出版内容资源效能,帮助图书出版单位成功转型,形成新的出版业态,推动图书出版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总之,在内容体系的庞大身躯中嵌入一颗新技术奔腾的心脏,才能顺利实现传统图书出版向新形态出版的转变。同时,唯技术论和巷深而酒香的论调同样都不可取。一、两个原则:转型发展的轮舵

(一)坚持特色,忠于使命

我国图书出版单位设立之初,即明确了其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双为”方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并须有确定的出版范围。[1]这在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图书出版企事业单位的性质。在数字化转型中,坚持自身主业特色,仍然是使内容资源保值增值、开发新的内容的重要原则,也定会成为数字出版成功推进的法宝。同时,正是基于巩固文化主阵地主力军地位、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发挥主流舆论作用和教育功能、参与国际竞争并对外传播、履行文化职责的要求和重要现实意义,图书出版单位在技术融合、媒体融合等条件下的数字化转型才得以正式提出并加速推进。因此,必须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内容导向贯彻于数字化转型过程的始终,体现在各个环节之中,“双为”方针丝毫不能削弱,“两个效益”以社会效益为首,争取为优秀作品的出版排忧解难,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二)内容为体,技术为用

“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无论是[4]二、两个趋势:转型发展的风向标

(一)内容专业化趋势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信息量呈大规模增长态势,未经梳理的各类海量信息庞杂而无序,正在走向信息缺乏的反面:信息过载。这种情况给人带来的未必只有充实,杂乱与迷茫感渐生;加之不少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难以有效甄选。因此,对海量信息的整理、分类、归纳并针对有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成为内容资源拥有者的新商机,也催生出信息提供商、知识服务商或解决方案提供商等新角色。图书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中必须认清优质内容在新业态中的稀缺性,牢牢把握内容资源并科学高效地加以利用,才能不受时空、对象的[作者简介] 王守兵(1975-),男,河南封丘人,九州出版社副编审,硕士。-󰀁21󰀁-

传播与版权

chuanbo yu banQuan

2019年第4期 总第71期

限制而掌握主动权,主导或平等参与到数字化项目中,凭借强有力的专业内容话语权获得应有的收益回报,体现出各领域内容资源的价值。当前,各行各业对行业动态、市场行情、数据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专业、教育、大众等各类图书出版单位转型为信息咨询、知识服务、解决方案等内容运营商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二)市场细分化趋势

终端的多样化、时空与知识被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打乱后的碎片化,使得受众在地域、时空上的分布也显现出分散、杂乱的特质,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增多,关心的内容在较大的分类上更趋于差异化,这就要求内容提供者对内容的划分工作趋于精细化,对内容结构进行精加工,适应不同受众、出于不同目的、对不同内容的需求,允许运用技术手段将条分缕析后的内容重新组合,接受其内容订制的个性化要求,推送适合其品味的内容组合。三、三对关系:转型发展的帆桅

(一)平衡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

2018年2月初,“各大市场调研机构纷纷发布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出现下滑的消息。全球技术分析公司Canalys的数据表明,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年总出货量较2016年下跌4%。没有智能手机的增长,就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智能手机的边界几乎就是整个互联网的边界。这个信号或许预示着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红利已经见顶,所有线上业务将随之出现停滞或增长放缓,广泛的整合将成为必然”。[6]施普林格则于近期预测未来的出版业结构将会是“电子期刊+纸质书+电子书”,他们不会“强硬将出版内容分为‘传统’和‘数字’两类,而是专注于提供客户需要的任何形式出版物”。[7]因此,在图书出版单位进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把握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平衡。一方面,认清纸质印刷图书的优势与数字出版产品的不足,杜绝唯技术论,正确对待传统出版;另一方面,正确认识纸书在内容呈现等方面的短板与数字出版在网络营销等方面的特长,把握好纸书产品与数字出版产品各项比例关系。(二)平衡创新与时间的关系

首先,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处理好传统非结构化内容与数字结构化内容之间的创新关系。经过时间的推移,旧有的具有创新内容的纸书内容未必适合经由纸书数字化后的市场需求,须适时根据情况进行内容创新。其次,一本书内容一次创新的比例也要适度掌握。如美国《书评家》杂志经过调查发现,一本书内容的创新如果低于10%或超过30%,读者都没有兴趣,体现了“重复与变化”的平衡规律。[8]重复与变化对于图书出版单位与读者而言同样都具有价值。重复,对于出版者而言是降低了成本,对于读者而言是有了内容的重温;变化,对于图书出版单位而言是内容价值的增值,-󰀁22󰀁-

对于读者而言是阅读的全新体验。因此,内容创新比例应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推展,创新也应适时、适度。最后,数字化转型为内容出版提供了先纸书出版还是先数字出版等可选择的机会。在转型初期,一般出版顺序为纸书出版在前、数字出版产品在后;随着转型阶段的深入,可尝试纸质图书与数字出版产品同步发布的产品推广新形式,发挥全媒体整体传播的优势;也可进一步尝试数字出版产品在前、纸书出版在后的出版新模式,让数字出版产品在发挥网络传播优势的同时,为纸质图书市场试水、为拓展内容市场铺路。(三)平衡内部发展与外部合作的关系

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在数字出版中确定自身发展方向,精准选择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利用数字化转型机遇为自己的内容寻求尽可能多的增值空间,通过编辑的创造性劳动,为旧内容增加新元素,增加多媒体、多种形式的新资源,提供新的产品组合版权,尽量多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更多的内容资源。内部发展,除了内容资源方面的建设外,还有自身数字化转型重点方向的确定、先易后难的发展步骤的安排、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需要考虑,相较于外部合作,对转型发展具有基础性和主导性的作用。通过行业内联合、项目共建、跨产业合作乃至两岸合作、国际化合作等外部合作,将自身经验应用于同行共谋发展的项目中,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与借鉴,对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将有极大的提升作用。但也应看到,内部发展是外部合作的基础,可喻为树和树枝的关系,基础不牢则合作不稳;反之,内部资源挖潜越深入,外部合作的基础就越牢固。外部合作是内部发展的各项事业向外延伸,可比喻为树的枝条;内部发展需要依靠外部合作吸取养料,助力内部业务成长。注重内部发展,合理布局对外合作,才有可能顺利推进与加强数字化转型工作并取得更大成果。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国家行业主管部门推行的项目试点及工程建设,主动争取政策层面的关注和扶持,为自身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四、结语

数字化转型使传统图书出版单位面临挑战,也迎来了产业升级的机遇期。尽管传统出版还须努力克服自身不足、解决诸多转型障碍,但我们不难认清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数字化转型为纸质图书出版注入了技术创新的活水,为纸书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为出版业形态的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相信通过成功实施数字化转型,能够从微观层面上有效改变图书出版单位的不良运营状态,从中观层面上可能改变图书出版业竞争方向,从宏观层面上通过融合发展和内容创新有望改善国际版权贸易逆差、对外传播效果不彰等问题,真正走上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之路。(下转第25页)将读者实时点击/阅读的稿件信息反馈回数据库,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可以根据阅读者的历史阅读内容、范畴,将期刊刊登的稿件精准地推送给该领域的研究者或者爱好者,提高稿件的有效曝光率。对于专业刊物而言,只有实现精准推送,才能提高稿件的点击率和阅读量,从而提高稿件的学术影响。同时,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获得读者信息之后,通过分析阅读群体结构的变化和兴趣点的转移,捕捉现有读者的关注热点,及时地调整刊物上刊登的稿件的研究领域。通过这种读者的直接反馈,对于期刊定位和覆盖领域的调整十分有利。第三,及时储备新技术人才,以适应出版业新的发展需求。流媒体技术在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但对于出版业而言,仍然是一种新技术。想要有效地利用流媒体技术,离不开相关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加强对现有编辑人员新技术的培训。只有了解了流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编辑才可以将所编辑稿件的创新性最大限度呈现出来,同时通过了解推送稿件的反馈情况,在后续稿件的录用过程中及时调整。首先,出版单位需要从全局出发建立稿件推送和数据分析部门,对不同稿件的反馈热度进行统计,及时将统计数据告知出版编辑,指导后期的稿件录用。其次,应该将基于流媒体技术的有效推送纳入正常的出版流程,稿件在刊物上出(上接第22页)[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出版管理条例》有关内容[EB/OL].http://www.gapp.gov.cn/govpublic/83/81282.shtml.2006-01-11.[2]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contents/6588/279410.shtml.2015-04-09.编辑出版

bianji chuban

版发表,并没有停止流程,后续的定向推送,对热点话题的广泛讨论和相互探讨,才能对优秀稿件的传播起到更大作用。第四,实现纸质刊物与流媒体出版的互相推送。纸质出版和流媒体技术的推送各有利弊,为了能将其优势相结合,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扬长避短,才能有利于科技期刊的发展。首先,推送流媒体技术,将稿件的全文链接同时推送,有助于读者看到更为详细的实验数据和推导过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分析思路和验证过程。其次,纸质刊物可以增加流媒体技术的二维码,读者看到感兴趣的稿件时,可以通过手机终端扫描后,浏览更为生动有趣的补充信息,加强对讨论话题的全面了解。[参考文献]

[1]何波,杨敏华.分组交换网络流媒体数据转换方法及实现研究下载[J].无线互联科技,2016(8).[2]晋晓兵,杨芳芳.流媒体发展策略探析下载[J].新闻传播,2005(12).[3]韩婧,苏磊,张广萌,等.数字阅读亦助书香致远[J].科技与出版,2018(8).[3]邬书林.出版人要关注知识服务新趋势[EB/OL].http://www.bookdao.com/article/404842.2018-01-19.[4]陈歆磊,史颖波.互联网红利的终结[EB/OL].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6267. 2018-02-08.[5][7]戴圆圆.专访施普林格全球总裁[EB/OL]. http://www.bookdao.com/article/28760/.2011-10-09.[6]陈歆磊,史颖波.互联网红利的终结[EB/OL].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6267. 2018-02-08.[8]代杨.中国出版企业资本运营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44-45.-󰀁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