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9期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o高校讲坛0 科技信息 谈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以《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少数民族经济部分为本 金玲许慧李燕 (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辽宁大连116600) 【摘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支撑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民族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少数民族目 前状况及经济发展的现状,旨在探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对于解决民族问题的措施和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民族理论;新编;民族问题 经济是少数民族存在和形成的基础.少数民族经济因特殊的政 治、文化而具有特殊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是以某一少数民族为主体. 具有共同历史、共同特征、共同利益关系的群体的经济。具有内部共同 性和外部差异性的特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存在形态多 种多样,但从民族与区域的关系看,由“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决定了 存在不同范围和层面的特定地区内单一民族经济和特定地区内多民 族经济。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对解决民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由吴仕民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是一部新世纪新阶段探讨民族理论的佳作 全书从不同的视角全面的 阐释和解答了有关民族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 强对于民族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全书共分为十二个部分.其中第十部 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对本文论述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起到了 理论和实践性的指导作用 1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 1.1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社会制度及自然因素、政治原因等 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面貌便已十分落后。民族经济起点非常低.工业 几乎是一片空白。而今历史遗留问题如今依然存在.目前少数民族地 区经济基础依然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是大部分 少数民族存在的普遍现象.这种自我发展能力的不足进一步强化了自 然地理条件的约束,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改革开放后.由于内外 经济的冲击。市场的变化,使得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 大。 1.2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复杂地貌中.因此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 极大难度.导致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 后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通讯上。通讯线路少、质量低、整体通讯能力严重 不足.这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物资外运与经济流通.制约了民族地 区的经济发展。 1.3碍于严苛的自然条件、人文观念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即使 在国家大部分地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同时.经济结构单一.活动 空间有限,民族分布集中,产业层次依然非常低,效益比较差的问题。 这不仅仅体现在生计方式和产业产品结构等实体经济层面.还体现在 经济管理模式、企业组织形式等企业文化层面 少数民族地区是全国 主要的农业经济区域.而农业是效益偏低的产业 少数民族地区第一 产业比重下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采掘工业和原料工 业等资源型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投资效益较差 1.4由于地居偏远.离主流经济圈较远.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市场化意 识比较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相 对缓慢。在多民族国家.在主体民族占多数的情况下.少数民族经济往 往是非主流经济.其发展与国家或地区层面的经济发展可能是相背离 或不一致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存在 较大差距。少数民族地区空间概念的整体形式往往掩盖了城乡之间、 工农业之间的发展差距.掩盖了各民族群体的发展差距 汉族相对集 中的城镇经济的较快发展.掩盖了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的乡村经济 的欠发展 的过程之中 而政治关系是基于经济关系之上形成的.并随着各民族 的经济发展而发展 在民族问题中,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济问题的解决是 政治问题解决的基础。发展经济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马克思 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神生活的过程。”民族的发展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其中起决 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 民族是社会性群体.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线.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是民族发展的内在 动力,并决定着民族的外部特征。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支撑民族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是民族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 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发展的能量累积提供了 基础条件.只有有了足够的能量,一个民族的族体规模才会逐渐地扩 大.其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各 民族共同繁荣.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各民族人民希望加快发展经 济、文化的要求,缩小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邓小平强调,在认识什么是 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一定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在东部地区与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上.邓小平提出了“两个 大局”的重要思想,即东部地区利用有利条件,先发展起来,这是大局, 大家都要服从。到了一定时候(20世纪).发展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经 济,大家也要服从。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时期.也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机遇战略 时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将更加频繁.各区域间合作与交流将进一步扩大和深入.这为少数民 族地区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 实施.民族地区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加快推进产业的 结构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加强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能 力。而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的和谐稳步推进,平等、 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更加巩固,也为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 了条件 3对于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建议 机遇与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既要面临外部挑战.也要面 对自身的问题。外部,民族地区要面临西方国家的经济与科技的竞争 压力及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 谋。而内部.目前民族地区仍面临解决贫困人口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双重任务.面临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突出的矛盾.实现民 族地区同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特别是缩小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仍 然举步维艰。 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的政策经济扶持与自身发 展。 3.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全局:坚持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保障区域经济发展 中的民族经济发展利益:坚持民族地区自力更生为主国家帮助为辅的 2发展经济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意义 方针.组织对口支援加强东西合作发展民族经济的政策.因地因族制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民族经济的政策:坚持兼 从宏观层面看,民族关系包括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 宜发展民族经济的原则:对民族贫困地区实行扶贫开发的 关系。经济层面的民族关系表现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顾国家利益和民族地区利益的原则,优惠政策。 (下转第213页) 作者简介:金玲(1959.11一),女,1986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科技信息 。高校讲坛0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3年第9期 竞技运动认识论的哲学思辨 李世森 (河北联合大学体育部,河北唐山063009)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竞技运动认识论的哲学思辨的视角,认为真正的一切客观化的普遍意识不是那种超越在康德的意义(意 识的)活动的意识,而是通过尽量退入自我的内在本质里,在自身内部把握一切客体的意识,旨在提升对西方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理解。 【关键词】竞技运动;认识论;辩证法 “把内在的东西沉浸到内在的根底里”或许就意味着在普遍典型 的意识活动之下的各个方面(象情绪和冲动等意识活动的具体内容), 在许多层面上互相缠结在一起 也就是说.对某种相同的情绪,却有许 多不同的内容.从显现在表面的层次变化到深深隐蔽着的层次。再进 入自我所不熟悉的层次 上坂正木把西田对境界的根系列为三种形 态:面对存在的境界,相对面对虚无的境界,绝对面对虚无的境界。虽 然西田本人没有清晰的区分开这三种形态的境界.但上坂指出.面对 存在的境界有着一个固定静止的地平线.而面对虚无的境界却与此不 同.是一个有无限深度的区域。顺便提及的是,《从作用者到见者》一书 标题中的“作用”一词表达了一种自我意识的立场 这里的“作用”意味 着使超验的(外部的)自我内在化进入“作用”中。企图从认知领域来了 解主体的这个自我.就是所谓的“作用者” 但是实在的构造又不能从 认识论的主观立场.即向世界主动的“作用”的立场来把握。西田写到, “作用并不是知.因为作用与知是对等的…….我们最终不能通过形式 来构造实在。”为了把握自我的真正意义.人必须否定从逻辑上来理解 的作为作用的自我意识的方式.也可以说.必须把自我退回到自我本 身的内在本质里。因此.西田继续写到:真正的一切客观化的普遍意识 不是那种超越在康德的意义(意识的)活动的意识,而是通过尽量退入 自我的内在本质里.在自身内部把握一切客体的意识 当自我通过退人其内在.即退入作为境界的自我而改变自身,由 出现在暗意识层内.面对虚无的境界构成其基础.它才从“作用者”的 立场转变到“见者”的立场.这种可靠的自我从面对虚无的境界的方面 把面对存在的境界显现出来。简而言之.用西田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必 须意识到关于面对存在的境界的普遍经验与关于面对虚无的境界的 经验之间的差别。后者存在于前者底部。而且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前者 与明意识层相关联.而后者则象征着暗意识领域.在根本上是隐蔽在 肉身里的。作为境界的自我否定.也就是抑制自我意识主动对世界的 作用而达到可靠的程度 那么怎样才能够到达这一新的境地呢?难道 它不就是退缩和沉浸到暗意识层内部吗?西田不这样认为。他提出自 我改变自身是从由面对存在的境界构成基础的日常自我,转变到由面 对虚无的境界构成基础的作为境界的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它最终获 得了真理的构造.也就是说得到了关于存在物的正确知识。 这种关于境界的理论经常被指责为深奥神秘的玄学沉思。我们发 现西田的处女作《善的研究》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这本书具有强 烈的心理学描述色彩 西田这本书的中心论点是他的纯粹经验的概 念 虽然他这种纯粹经验的理论受到威廉.詹姆斯和柏格森的影响.但 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一种微妙的差别。这里我们将它与现象学中的 “绝对肯定性”的概念做一个比较。(虽然,西田闲谈不了解胡塞尔的所 有著作.但根据近期的研究.胡塞尔在早期的确受到詹姆斯心理学的 影响 因为现象学的知觉体验是一种具有直接的绝对肯定性的体验. 它可能同詹姆斯和柏格森的“纯粹体验”的概念由着某些相似之处。) 简单的说.西田的纯粹体验先于那种自我作为意识主体与世界相 对立的自我意识 在这种意义上.它是一种具有直接的绝对肯定性的 体验 在通过自我意识的反映来把握自我的存在之前.我们就置身于 种直接的、绝对肯定的、活生生的体验中,自我意识从中自然的呈现 出来。在这种意义上.所谓纯粹体验就是尚无主客之分的状态。这与胡 塞尔现象学中的绝对肯定性有相似之处.即它先于对主客联系的判 断。但是胡塞尔为了达到直接的绝对肯定性.要求一个被称为“悬置的 判断”的理论操作。根据他的现象学理论,日常自我有一种固有的趋 向.即在一种惯常的立场支配下把自我外部世界的事物当作客体的存 在.而把自我当作与其对立的主体存在。他认为当我们通过一种思维 实验来中止这种固有的趋向.暂停所有关于自我和事物存在之间联系 的判断.就将出现一种直观的绝对肯定的意识活动倾向.这是把惯常 立场上所体验到的世界作为其基础来操作的一种倾向。 然而.西田的纯粹体验不是通过这种理论推导过程而获得的一种 直接的绝对肯定性.而宁可说是依靠一种实践活动显现出来的。为了说 明这种主客未分的状态.西田列举了这样的例子。“例如.在一个人拼命 攀登悬崖时.音乐家演奏熟练的乐曲时”.或者“当我们的精神忘却物 我.沉浸在一段崇高的音乐里”.“整个世界就变成了一支优美的旋律”。 他说.“纯粹体验是一种具有最大自由的生气勃勃的状态。其中意志要 求和满足融为一体 ”纯粹体验的直接的绝对肯定性是一种在直接指向 一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彻底的肯定性,它使意志的要求现实化。● 【参考文献】 [1]黄璐.运动哲学杂志(JPs)简介[J].体育文化导刊,2008(4):108—109. [2]黄璐.文化体育建构[J】_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116—120. [3]黄璐.竞技运动异化论逻辑起点商榷【川.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239— 242. [4]黄璐.论“奥林匹克教育”应该缓行[J】.体育学刊,2010,17(10):5—10. [责任编辑:杨扬】 总之,通过研读《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一书,提高了民族理论工作 (上接第204页)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大力发 展民族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方式缓解民族地区 者的马克思理论水平.增强了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对加强少 的贫困问题。改造传统产业.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加快资源型产业的发 展.促进传统产业主要是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技术改造。提高重要农 业、能源、原材料基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并规划建设一批新的能源、原 材料基地。政府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以当地经济所提供的各种机遇 作为发展的基础.强化非政府组织的协作、完善基础设施,并以此实现 可持续发展 在加强部分有优势的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重点加强基 础设施建设,以改善交通、通讯、供水、居住条件和文化教育水平。加快 能力建设.提高少数民族的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发展 和建设中来。 3-3加强引导且将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结合起来 加强教育培训力 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1:3整体素质。建立机动、高效的民族社会危机 处理机制和民族意识调控机制。立足于民族经济的科学发展.提高少 数民族的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参与到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建设中.缩 小民族经济发展差距 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共 同繁荣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Q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f 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邓小平文选『M1.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国重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5]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2005. [6]刘永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7]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周娜]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