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是汉民族共同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无论过去或现在,汉语在国内都有很大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汉语作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文字高度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虽然说地方方言分歧较大,可是由于书面语言规范,没有地方语言差异造成书面交流障碍。可见汉语的超方言性对维系中国的统一起了巨大的作用。
汉语与现代文学
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就文学来说,它对语言的要求本来具有有两个标准,即清楚明白、精密严谨和具有诗性、美术性的品格,五四时期在追求“清楚明白、精密严谨”这个起点上,有两个方向得到了追捧:第一是学习口语,第二是学习西文。而这两个方向,五四分子他们把社会现代性的需要放在文学当中来言说,白话文这两个素质被突出地予以重视,其动机与其说是文学的,不如说是社会的。五四知识分子也许是有意散开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对语言的不同要求,他们实际上是要以文学的名义,或在文学的名号之下,锻造一种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国语。这一点,在胡适的语言策略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胡适关于白话文构想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东西,就是注重适用或实用,他对美的认识最终还是适用。在《什么是文学——答
钱玄同》一文中,他说“文学有三个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看起来,文学的“美”或语言的“美”在他心目中还有一定位置。但是同一篇文章中,他对“美”是这样解释的:“我说,孤立的美,是没有的。美就是‘懂得性’(明白)与‘逼人性’(有力)二者加起来发生的结果。”“美在何处呢?也只是两个分子:第一是明白清楚;第二是明白清楚之至,故有逼入而来的影象。除了这两个分子之外,还有什么孤立的‘美’吗?没有了。”(胡适:《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中国的语言文字在一方面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作非常丰富的变化,另一方面其在声韵与字形方面具有美的组合的极大潜力,几千年来一代代的汉语作家醉心于语言的编排与操练,在文学的能指面上抛洒了大量的精力。
汉语的句子基本上是没有中心的。汉语中的视点也是非固定的,它不是用一个固定的视点去完成表达与交际的功能,相反其视点是流动的,就像传统的国画是用一种散点透视的方式来观照与反映生活。
同样一个阅读活动,印欧语要经过一个声音的转换,而汉字由形到义与由声到义是双通道的,由字形到字义则无需经过一个读音转换,是直接的发音。而且汉字的几种造字法的基础是象形,现在的文字虽然已经经过一些程度的抽象,但是其最初的形状仍然残留在字形中,因此很容易唤起一种形象感。日本学者儿岛献
者在他的《中国文学史纲》中指出:“中国文字以象形为基础,而指事会意形声皆有一部分之象形。象形与图画,只有精粗之异耳。” 在五四期间,中国人深刻认识到,要自立于民族之林,首要的任务是“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一个语言问题。中国的语言文字,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存在一个文言分离的问题。这样在新时代到来的时候,中国人就面临这样一个非常奇怪的局面:就是一方面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书面语的民族,但另一方面,这个书面语又同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无关。正如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所说:“中国虽然有文字,现在却已经和大家不相干,用的是难懂的古文,讲的是陈旧的古意思,所有的声音,都是过夫的,都就是只等于零的。所以,大家不能互相了解,正像一大盘散沙。”(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汉语与佛教
佛教,它本属于完全不同质素的语言文化系统,历经两千年漫长岁月,经过依附阶段,冲突阶段和融合阶段的三个阶段,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影响,相互吸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语言、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语言是研究文化的一把钥匙。佛教渐渐传入中土,在中国传
播逾两千年的岁月中,出乎意料的与汉文化相融合,并成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自然与汉文化的载体——汉字,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语言是一种文化形态,这已经是文化人类学家的共识。语言和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各个民族,地区。中国古代文献中虽然没有关于语言起源的记载,但是,关于文字产生的传说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国文化史上,主要存在着佛、道两种宗教,其中除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派外,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佛教。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实现融合而成为汉化佛教之后,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它的极致。印度佛教传入我国以来,我国人民在语言文化方面受到很大影响,至今,我们还可以在汉语词汇和句法方面找到佛教文化影响的痕迹来。 成语佛源: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成语。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完美语言,它有很丰富的成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成语是汉语宝库中具有特殊形式和功能的语言材料,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成语是长期以来经过千锤百炼和普遍流传的固定的语言形式。它具有音节整齐、结构严密、简洁精辟、等特点,是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来,如:小题大作、后来居上。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一成一旅、杯弓蛇影等等。
汉语有自己的成语,但也有不少成语来自佛教文化,这样,使汉语的成语更加丰富,更加五彩斑斓。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佛经的翻译,大量佛教词语进入汉语,堪称地地道道的中国佛教学派的四宗: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他们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佛教的最大特色:佛家思想的汉化。
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互通,对汉语言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大概有两个阶段。第一次,西汉,汉武帝时期,派张骞通使西域,互通了语言文化;其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佛经以及佛教文学,在语言表达上明显地不同于同时期其他作品的文学语言,这种细微的区别,反映了汉语口语出现了趋于简单明白的新因素的事实,使早期的白话文从佛教和佛经作品出发,经过发展,最终与文言文分道扬镳,成为近代汉语的主流。 古代佛教故事的汉文译本《百喻经》,署名僧迦斯那撰,求那毗地译,南朝时用浅显的文言文译成汉文,原为宣扬佛教而作,但它极富文学色彩。一千多年来经久不衰,用它来研究当时的语言面貌,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它是反映魏晋时期语言面貌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形象地记录了汉末魏晋间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其文辞之优美,简朴隽永,尤为人称道。它记录了当时士族阶层的大量口语,这在反映当时口语的资料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对于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其参考价值就更为重要。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当代唯一以表意为特征的意音结合的非拼音文字。中国传统文化内部以汉字为核心,在结合其他外来文化形态的基础上,形成了汉字文化。和世界上一切历史悠久的事物一样,中国汉字文化也在自身的发展中吸收了大量的新成分,衍生出一系列新形态,从而获得了新的生命。 在我看来,汉语与中国文化一直在内在的牵连,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汉字,完成着对一个接一个时期文化不停的演变和改造的伟大任务,文学者分类成各个文学派别,文学风格和特色,然后组合成整个文学界的发展历史,这正是中国汉语言的最重要的存在,推动着对一切的发展。汉语发展的历史将进一步证明:汉语会沿着这一规律日臻丰富,日臻完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