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念的变迁
作者:李长权 戚文革
来源:《职业时空》2007年第22期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采集与狩猎时代、农耕与游牧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及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通观漫长的人类经济发展史,经济活动对人的职业技能要求不断变化,总的趋势就是动作技能的比例不断下降,而智力技能的比例不断上升。这种变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世界范围内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变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法国教育学家郎格郎(P.Lengrand)于1965年提出了“终身教育”议案,他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他认为自学能力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德国社会学家梅腾斯(D.Mertens)于1974年提出了“关键能力”方案,他认为关键能力是不依附任何某一具体技能的能力,他的特点是具有广泛的可迁移性,既具有技术性又具有社会性,是一个人自我的、内在的、不易改变和难以模仿的能力,是一个人终身从业和发展的能力基础,可以使从业者能够应对急剧发展的世界和迅速变化的职业生涯;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聯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中的核心内容是:根据现代社会面对的矛盾和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新构想,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学习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教育理论的盛行预示着一定是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是人们在困惑中寻求答案的行动。职业教育顺应教育理论的发展,在人才培养观念上也不断进行着变迁。
一、从工具主义到人本中心
职业教育的工具主义思想源于泰勒于1916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其在书中提供了两个指导思想:标准化和效率,并由此提出了“目标课程”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式下,学生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努力学习,掌握和发现已有的知识,努力减少个人与目标之间的欠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自我、发展以及创造性是没有位置的。这一教育思想在以操作、动作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工业经济时代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效率,影响至今还广泛存在。工具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标准与效率,但却无法克服其本身致命的缺陷——忽视了人本身的个体差异、社会性与全面发展。随着工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20世纪50、60年代,许多西方国家不断面临着诸如失业、职业变动频繁、职业周期缩短以及知识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等各方面的挑战,对人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人们开始对传统的采取反复训练的方式,使受训者获得完成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娴熟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在新的经济形态面前,人们意识到,娴熟的技术技能是一种竞争力,但人本身内在的素质能力是一种根本性的更持久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竞争力,人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应对职业变化。80年代,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仍然片面强调准职业人的工具性和效用性,缺乏对人本主义的足够追求。90年代,作为人力市场基本构成的准职业人力求获得最宽泛的和可变通的职业能力,并认为其迅速学习的能力最为有用。进入21世纪,随着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变,准职业人和办学主体、企业主一样都需要更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以应对社会变化和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力求将技术技能的培训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工具主义”和“人本中心”渐趋融合。
二、从单一技能培训到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技术进步发生了一次飞跃,生产技术的系统性、集成性大大提高,高、精、尖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推广与使用,使得探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与职业和技能培训之间的关系成为发达国家变革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务之实。
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从业人员的动作技能的要求大大降低,而对心智技能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在德国等一些国家,在单纯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被更具知识性和判断性的劳动所取代后,出现了技术的进步要求职业专门化同经济和社会的变化要求提高职业适应能力这样“二虎相争”的局面,僵持的结果是前者让位于后者。企业的全球化、商业的国际化使得世界上每3个月就产生一个新的行业,加速了针对具体职业或职业群的培训被一般化的技能培训或普通的可转换教育所取代的进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出现了普通化的趋势,狭窄的职业技术教育被压缩。职业资格的数目也在减少,德国从1972年的600个减少到1997年的377个,瑞典只保留了24种资格,意大利只有9种,英国也将大幅度地压缩原有的1400种国家职业资格。而在日本和法国,跨专业的培训正在成为规范。这反映出职业技术教育正在从狭隘的单一技能培训走向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劳动者不仅要为某一具体职业做好准备,而且还要准备好在一生中进行无数次的工作变换。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弹性的、可广泛迁移的职业能力。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世界各国纷纷改革其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由原来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向更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这一理念,从内涵上来讲,它既包括专业能力,又包括一般能力,是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综合。体现了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全面素质的要求,因而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
三、从职业维持到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由澳大利亚埃利亚德博士提出的。他认为学习的“第二本护照”,即创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及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国际劳工组织1998年的就业报告估计,在全世界30亿的劳动力中,25%~30%的人未完全就业,约有1.4亿人失业,1998年底又有1000万人加入到失业大军中来。实践表明,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作岗位的数量呈现递减趋势,尤其是固定的工资形式就业岗位将越来越少。据预测,将来约有50%的毕业生不能获得工资就业的岗位。如何解决劳动力特别是青年的就业是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国际劳工组织归纳提高就业能力所需的核心知识、技能、态度时,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创业和自我谋职技能,具体包括培养工作中的创业态度,培养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对承担风险能够进行预算,懂得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
现在,创业教育在世界很多国家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发展,创业教育正逐渐融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欧、美、日等国家的创业教育已经相当普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美国每年成立1100万—1200万个的新企业,创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创业精神与创业过程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秘密武器。创业为个体劳动者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四、从技术至上到注重人文精神培育
马克思曾经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始于18世纪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是人类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时至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还在继续引导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蒸汽机与电力为代表的使人类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的工业文明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推崇备至。这种推崇在教育中表现的就是技术至上的思想,膜拜技术、臣服于技术,使人成为技术的奴隶,完全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忽视了教育最终目的是关注人本身,关注人及人类社会的终极发展,技术只是人类生活的手段。
现在,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一点,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正在由技术劳动者变为技术人文者,要求未来的劳动者必须有对全人类负责的高度责任心,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能够把技术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生态的甚至伦理的综合考虑。在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中,跨专业的文化教育、园艺课程、旅游课程、环保课程、循环经济等课程成为必修课或者成为职业资格证书的必修内容。 (作者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