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来源:九壹网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与突破

路径

摘要:匡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和教育的竞争,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我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至关重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指出:“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数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受到冲击,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化成为高等教育客观而普遍的需求。“促进教育与现代化技术的融合能够提升教育覆盖面,扩大教育的影响力。高等教育数字化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因此,高等教育必须主动应对,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变革。

关键词: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现实困境;突破路径 1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 1.1教育主体的数字化素养不足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各组成要素的全面融合,以推动高等教育全要素的创新和变革。这也就对作为高等教育核心主体的高等教育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素养即指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数字新媒介交往的理念与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具体就是指高等教育教师和学生对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等数字媒介的使用能力和对媒介信息的基本看法,主要包括媒介认知和媒介行为。在实践中,受历史惯性和时代更替长时性的影响,当前高等教育教师既未对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本质及其可应用空间和范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不甚了解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具体操作路径。就高等教育学生的数字化素养而言,当前高等教育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规训,在整个教学过

程中的主动性较为有限,往往是抱着“看老师怎么选择”的心态看待相关教学设计和安排,进而也就对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渗透和应用较为“淡漠”,较少去关注如何与教师合作创新对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应用[1]。

1.2教育手段的数字化应用滞后

就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在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背景下,高等学校对数字化建设和运营尚处于观望或是不知何为的状态,绝大部分高等教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应用还很缺乏,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校治理等方面做出的决策并未获得相关数据的有效支撑。就教育媒体而言,高等教育教师数字素养的缺失和高等学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直接限制了教育媒体的数字化更新与换代。就高等学校内部组织形态而言,受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的自上而下的计划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影响,当前高等学校内部的行政主导和垂直领导特征仍较为明显,使得高等学校内部各组织机构间处于条块分割的状态,部门间的沟通陷入了“部门本我意识”泥沼,结果也就铸造了全样本数据挖掘和应用的“组织形态鸿沟”。就高等教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两者受制于高等学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以及教师数字化素养的不足,均未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而被有效革新[2]。

2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突破路径 2.1做好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规划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相关理念开始渐渐渗透到社会之中,而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会让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做好整体的规划以及设计,一味的追求新技术的投入以及应用,盲目的进行数字化建设,最终难以达到预设的结果,甚至会阻碍学校的长远发展。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规划是要建立在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以及对教育行业政策的理解之上的,要符合所在院校的长期发展规划,也要与发展战略相匹配,也要与当下的教育教学目标相切合,根据学校如今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设计出

适合学校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方案,让数字化转型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是需要统一规划的,对于高等院校也不例外。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各个院校的领导带头完成,要时刻关注转型的进度,也要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完善,确保各个部门、学院的积极参与,共同完成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如此才能确保整体规划的顺利完成。

2.2发挥教育数据的赋能价值

一是整合精品资源,打造一站式学习社区,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和各类数字化平台的相互作用,有效抵御外部冲击,改善内部结构。通过线上线下教育优势互补,力促实现教育教学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内生与外推效用的结合,倍数级放大教与学的效果。二是建立教师发展数字轨迹,促进智慧学习生态的完整塑造,以便在学、教、管、评等业务场景适配师生需求,丰富教师教学智慧。以数字素养提升为关键,从思想观念更新和体系化长期训练着手,推动学校优化校本研修规划设计及其实施落地,探索将教师数字素养和能力提升真正融入教学的实践路径,有力推动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提升,打造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主力军。三是变革教学和评价模式,推动数字化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师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探索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构建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发展共同体,重构数字化时代教师数字化教学理念,以实现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助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3]。

2.3校内建设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到正常的轨道之中,也基本解决了校园内部基础业务信息化问题,但是多数院校都会有多个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散乱,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管理混乱等情况依然存在,这也成为了制约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各高校的信息系统已经没有办法满足部门决策的需求,也缺少了对学生以及老师状态感知的有效手段。在疫情期间,不少的高校开始使用教育部门推荐的线上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而线上教学已经是高校的常态化教学方式。但高校使用的平台并不是统一的,院系老师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平台,然后在教学完成后,再在平台上获取学生的学习

状况以及学习效果等诸多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和学校的数据平台并没有联通,所以数据多数保留在老师个人的手中,学校没有进行统一化管理,因此学校也无法就这部分数据进行分析,更无法为老师和学生制定更加周全的教学规划,无法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判断,最终教学评价也陷入僵局。而数据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如果是分散在多人或者是多个部门之中,没有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必然难如人意。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对数据进行统一化的管理,校内必须要建设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要强化校内数据资产的规划以及管理工作,实现对校内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数据的统一化管理,实现数据的全面共享,为师生建立精准的课程画像,也可以为学校的管理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撑[4]。

3结语: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不断倒逼着社会进步与转型,但无论如何变化,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始终是育人。无论是从学校、教师还是从学生个人角度看,都应该充分把握数字技术引流的教育红利,准确识变、大胆求变、守正创新,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王静贤,周 恬,陈忠祺,等.影响全球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与技术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9):18-32.

[2]苏 珊,马志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国际经验:基于CIPP模型的实践案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8):18-24.

[3]兰国帅,张 怡,郭 倩,等.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优化、持续和创新 — —《2020年十大IT议题》报告解读与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20(5):12-25.

[4]张 强,吴易林.以评促“转”:OECD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顶层架构与实践举措[J].中国高教研究,2022(7):23-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