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全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近代中国闻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党迁台时一并迁至台湾高雄县凤山市。 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1946年行宪之后中国国民党名义上移交军队于国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至今。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1923年9月,孙中山派蒋介石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命名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後,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49年12月蒋中正及其所谓“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台北市,其后1950年3月1日蒋代表国民党政府宣布:“陆军官校,为革命军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与建军建国的前途有莫大之关系,早就应该恢复。校长一职,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长人选未定之前,军校的名称不愿恢复。这次任命罗友伦同志为校长,正式恢复军校。”同年10月,黄埔军校以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所在的台湾台湾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以“中
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学校现占地面积173公顷。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现任校长是陈良沛将军。另外中国陆军军官学校是迁往台湾十二座在台复校的大陆大学之一。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中国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民国13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为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而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迄今。因校址设于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军校在此办到第七期,1930年9月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00余万元,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但由于赶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质量隐患。2005年,又投入1400多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将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和“不赶工期”两大原则。
1995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又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
黄埔军校大门风格非常朴实,中央上方横匾上“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是谭延闿所书。校门于196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重新修建。在二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二门右侧墙壁上,挂着蒋中正手书的“亲爱精诚”
校训。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原为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称为学海楼。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陈列有伴随聂荣臻数十年的皮箱、自己装了轮子的椅子、墨镜、墨盒,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洪水使用过的手纺毛毯,抗日远征军名将郑洞国的私章等珍贵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赠。
东征烈士墓园坐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是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的,安葬有国共两党516位烈士遗体,面积5万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冢东侧有蔡光举烈士墓,西侧有17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1984年修缮,1991年新建了“东征史迹陈列室”。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岗石碑,为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的。由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但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大部分共产党员阵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记。
东征阵亡将士墓
在万松岭北麓,有东征阵亡将士墓。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墓中埋葬了在两
次东征等战役中阵亡的516名将士。墓的西边是十七将校墓,为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纪功坊的后面是入伍生和学生墓群,东边是一座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
北伐纪念碑
校园南面,有教思亭和北伐纪念碑。纪念碑高7米多,为纪念1929年北伐中阵亡的将士而建。校园西南面,建有剧场式的俱乐部,其西侧设有游泳室。
荣誉
法国圣西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一说战前世界四大军校为美国西点、英国皇家、中国黄埔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历史年表
1924年6月16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于广州市长洲岛成立,通称黄埔军校。
1927年,黄埔军校迁校至武汉,宁汉合流后,又迁校至南京。
1928年3月,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37年8月,因抗日战争黄埔军校迁出南京。
1938年11月,黄埔军校迁抵成都。
1946年1月,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学校国有化。
1949年12月,黄埔23期大部分学员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
1950年10月,黄埔军校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在高雄县凤山市复校,并续办24期为黄埔延续。
1979年5月16日,陆军官校第44期毕业的林毅夫从金门泅海约2公里,回归中国大陆厦门,成为黄埔24期以后各期中央军校学生中唯一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1988年1月,黄埔军校广州旧址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6月16日,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大陆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1枚,面值20分,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台湾的中华邮政亦发行邮票1枚,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与蒋中正校长头像。
2004年6月14日,台湾当局(‘中华民国’)“国防部长”李杰与前“行政院长”郝柏村参观“黄埔军校八十周年史迹展”。
200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纪念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共同编辑的《黄埔风云人物》专题邮品纪念册在北京首发,收入50余枚有关黄埔军校人物、历史事件的邮票。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园,来自台湾各地的万名黄埔军校校友举行盛大庆祝活动。
校训:校训“亲爱精诚”是由蒋中正亲自拟选,孙中山在开学典礼时宣布的。校庆日定为每
年的6月16日。
校歌
1924年制定的《陆军军官学校歌》: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1926年制定延用至今: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
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学生生活公约
身为陆军军官学校学生坚持不说谎 不欺骗不偷窃的荣誉信条 也不纵容他人违反立志成为允文允武 术德兼备的军事领导人才具备领导管理 解决问题语文沟通 及持续学习四大能力信守国家 责任荣誉 牺牲团结 勇气自信的核心价值 发挥亲爱精诚校训确定 我是最好的认知 贯彻尊师重道 存诚务实
校徽介绍
盾牌:表示自信、勇敢及保卫国家安全。
校徽
本校校训:亲爱精诚。
青天白日国徽:代表中华民国。
指挥刀:代表指挥官权责。
瑞穗:代表陆军对北伐、抗战、戡乱所建立之丰功伟绩,并示寓兵于农之意。又每禾七短合为双七-“七七”则含有抗战建国纪念暨发挥抗战建国之意。
入学宣誓辞
一期:尽忠革命职务。服从本党命令。实行三民主义。无间始终死生。遵守五权宪法。只知奋斗牺牲。努力人类平等。不计成败利钝。
二期:谨遵校训,亲爱精诚。服从党纲,五权三民。履行遗嘱,国民革命。继承先烈,奋斗牺牲。发扬光大,赴义蹈仁。言出身随,誓底功成。
三期:遵守总理共同奋斗之遗嘱,本校亲爱精诚之校训,追随校长、党代表与本党各同志,于广东统一以后,更努力于全国之统一,以完成国民革命之工作。不爱钱,不怕死,不闹意气,实行主义,恪守党纲,永矢勿渝,死而后已。谨誓。
四期: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谨誓。
黄埔三杰
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当时的排列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三人。前两人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而贺衷寒则有个转变的过程,先是共产党,后又成为共产党的死对头。
蒋先云
蒋先云(1902—1927),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乡大坪塘村人,名湘耘,别名巫生,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学生运动杰出领袖、“黄埔三杰”之首、北伐战争烈士;1921年10月经毛泽东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湖南三师创立了“心社”,参加了安源路矿大罢工,担任过工人俱乐部党支部书记、水口山矿党团书记、黄埔军校特支书记和湖北省总工会工人纠察总队队长;1927年5月,蒋先云在北伐中壮烈牺牲,周恩来同志为其召开了追悼会,《向导》周报第189期上刊登了悼词——《悼蒋先云同志》;蒋先云于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入学考试与毕业考试均名列第一,他潜心攻读古今兵法,“学术两科,冠于全校”,与贺衷寒、陈赓被并称为“黄埔三杰”;校长蒋介石“爱之如手足”,党代表廖仲恺赞其为“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称其为“军校中的高材生”。 陈赓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三杰”之一;毕业后留校任连长、副队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等战斗。1925年10月,在第二次东征时,在华阳附近战斗失利,叛军追了过来。到前线督战的蒋介石怕被叛军俘虏,拔枪企图自杀。陈赓不顾个人安危,连背带拖,将蒋救了出来。 1926年秋,被派到苏联学习,1927年初回国。8月参加南昌起义,到贺龙部队任营
长。失败后,由香港转赴上海。1928年起,主持中共中央特科的情报工作。1931年9月赴鄂豫皖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团长、师长。1932年因负重伤秘密到上海就医,曾向鲁迅详细介绍鄂豫皖红军的斗争事迹。1933年3月被捕,由上海解往南昌。正在南昌指挥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的蒋介石亲自用高官厚禄进行劝降。陈赓大义凛然,严词拒绝。经中共和宋庆龄等营救,脱险后到中央苏区,任彭(湃)杨(殷)步兵学校校长。
贺衷寒 贺衷寒,(1900~1972),湖南岳阳人,原名忠汉,字君山,鹿角镇牛皋村贺耕九屋人。国民党著名特务,国军政训系统负责人。黄埔军校第一期骨干将领。 抗战时贺陆续接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政治部秘书长,战后膺选制宪国大代表,1947年任社会部政务次长,1949年蒋中正引退,贺亦随之辞职。贺与蒋中正的关系不仅是师生,亦是蒋中正爱将,长期在军中政治部门活动,被列为情治体系的一位重要人士;贺并非技术官僚。 著名校友 国民党军官 (含1946到1949年解放战争时起义将领)[2] 杜聿明 胡宗南 张灵甫 郑洞国 宋希濂 毛人凤 关麟征 贺衷寒 乔家才 邓文仪 李仙洲 李默庵 陈明仁 康泽 郑介民 李延年 李弥 胡琏 唐生明 俞济时 黄维 戴笠 郝柏村 蒋仲苓 王升 黄珍吾 彭孟缉 桂永清 谢晋元 范汉杰 邱清泉 蔡文治 李桂丹 廖耀湘 郑
作民 王竣 黄翔 曾泽生 徐会之 赵子立 阙汉骞 董钊 李铁军 罗奇 贺忠汉 胡靖安 王慧生 宣铁吾 黄梅兴 陈颐鼎 李以劻 肖赞育 戴安澜 萧作霖 唐生智 林伟俦 吕旃蒙 覃异之 贾伯涛 郑庭笈 陈修和 文强 杨伯涛 侯镜如 王耀武 孙元良 刘戡 黄杰 陈大庆 刘安祺 高魁元 蔡炳炎 廖运泽 曾扩情 酆悌 张耀明 廖昂 吴起舞 彭士量 邱行湘 孙明瑾 李文 王怀义 王敬久 滕杰 唐纵 蒋孝先 关麟征 共产党军官 左权 陈赓 周逸群 萧克 徐向前 林彪 蒋先云 刘志丹 罗瑞卿 黄公略 周士第 王尔琢 王良 许光达 陈伯钧 宋时轮 杨至成 郭天民 陈奇涵 陈浩 陶铸 程子华 廖运周 冯达飞 蔡申熙 曾中生 许继慎 赵一曼(女) 赵尚志 宣侠父 阮山(原籍越南) 李运昌 段德昌 贺声洋 萧方 周维炯 杨其纲 彭干臣 阎揆要 郭化若 陈毅安 王诤 谭希林 彭明治 曹渊 唐天际 张宗逊 刘畴西 卢德铭 李之龙 张子清 余洒度 徐彦刚 曾士峨 朱云卿 陈东日 曹福昌 邓萍 唐澍 姜镜堂 常乾坤 伍中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