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重点专科研究室难点研究方向、成果转化

来源:九壹网


针灸科研究方向围绕难点问题和提高中医临床 疗效开展 针灸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

复特 色专科,本科有三个优势病种(腰痛病、项痹病、中风病),本 研究室结合优势病种存在的难点问题确立研究方向, 开展临床研 究,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1. 研究方向一:腰痛病临床研究

(1)腰痛病的难点问题分析研究 (2)腰痛病的难点解决思路方法 (3)腰痛病研究成果应用及疗效提高 (4)自制制剂以及经验方临床应用研究

2. 研究方向二:项痹病临床研究

(1)项痹病的难点问题分析研究 (2)项痹病的难点解决思路方法 (3)项痹病研究成果应用及疗效提高 (4)自制制剂以及经验方临床应用研究

3. 研究方向三:中风病的临床研究 (1)中风病的难点问

题分析研究 (2)中风病的难点解决思路方法 ( 3 )中风病研究成果应用及疗效提高 (4)自制制剂以及经验方临床应用研究

研究方向一、腰痛病难点分析解决及临床研究 提

高疗效的具体成果

1. 难点分析研究:部分患者存在麻木、酸胀、无力等症状,下肢受 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较难缓解,需进一步寻找有效治疗办法。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

麻木、酸胀、无力等症状的产生,在于深层

脉络不通,普通的针刺方法仅在针刺秩边、环跳等穴时可产生沿相应经脉 的循行,而本病的病位在腰部,需在针刺腰部腧穴时注意行针调气, 使针 感出现循经传导现象,提高临床疗效。注意膀胱经第一侧线穴位及华佗夹 脊穴的使用。

临床应用中发现膀胱经第一侧线穴位在行针时难以出现循经经气传 导现象,而膀胱经第二侧线的腧穴较易产生循经感传, 故将膀胱经第一侧 线腧穴改为膀胱经第二侧线腧穴,并且针刺时需将针刺方向斜向督脉方 向,针身与身体矢状面呈约15°,用捻转的泻法,以沿腰腿部足太阳、 足少阳经向下放射感为度,不宜多次重复。华佗夹脊穴在使用过程中应注 意取穴的精准性,需仔细寻找相应的骨性标志,针刺时紧贴关节突内缘进 针,有突破感即可,患者有向下肢放散的酸胀感时效果最好。

2. 难点分析研究:辩证使用中药治疗时,有的病人煎煮服用中药不 方便,影响了中医药综合治疗的效果,需寻找更为方便快捷的方法以满足 临床需要。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病人服用中药不方便,主要集中在煎煮不方便 和煎好后储存不方便两个方面。对于煎煮不方便的问题,医院有中药代煎 系统,可以满足代煎中药的需要。另外,医院引进了中药颗粒,可以有效 的解决这两个问题。

实施过程中,还有部分病人不能耐受中药的异味, 因此拒服中药,针 对此问题,我们针对诊疗方案中的辩证分型筛选了部分中成药, 这些中成 药均为本院的有正式批文的院内制剂。具体应用如下:

(1) 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中成药:冰麝止痛胶囊等。

(2) 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中成药:独活续断丸等

(3) 湿热痹阻证

治法:清利湿热,通络止痛。 中成药:活络定痛胶囊

(4) 肝肾亏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中成药:阳虚证:补肾通络胶囊;阴虚证:芪术壮骨胶囊

本科学术带头人郝晓主任经验外用方 “椎间盘突出镇痛散”,改良成 为“椎间盘突出镇痛膏”(现名“活络镇痛膏)外用,取得较好疗效。

3. 难点分析研究:约有20%的病人在腰腿疼痛基本缓解后,出现髋 部条索样硬结,局部疼痛,按压时疼痛明显并可向下肢放射, 经针灸推拿 中药综合治疗,疗效缓慢,需进一步寻找治疗方案。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

此类病人的疼痛部位及出现硬结等表现在经

拔罐

筋病的范围之内。治疗时可以参照经筋病的治疗综合予松解类手法、 法、齐刺法、扬刺法法等综合治疗。

临床应用中发现,针刺时应先固定所刺经筋,然后采用针刺手法,才 能确保刺中经筋,保证疗效,进针后米用多方向刺法。郝晓主任的论文《推 拿配合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征 78例临床观察》中论述的“梨状肌综合征” 即属于经筋疾病中的足少阳经筋。我们在治疗中加用针刀疗法后疗效得到 进一步提高。查阅文献:《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 上结于踝,邪(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 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是主筋所生 病者:一-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灵枢•经筋》: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趾)次指(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 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 —是主骨所生病者,-一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后发现,在本病的各期治疗中,均存在经筋病的问题, 故应在接手治疗本病时就注意应用这些治疗方法。

4. 难点分析研究:对于突出物较大的患者、急性期发作的患者或者短 时间内反复发作多次的患者,采用原有的治疗方法不能短时间内缓解疼痛 症状,是困扰临床工作的难题。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之所以短期内效果不明显,在于患者的病情较 重,而原有的治疗达不到相应的治疗量,即“病重药轻”,故在治疗上应 加用更有力的治疗措施。 针刀既有毫针疏通经络的功能, 又针体较粗, 刺 激量较大, 同时

其前端有刃, 具备一定的切割松解作用。 可以把针刀疗法 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纳入。

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刀治疗后确实提高了临床疗效, 然而由于 施术者的差异, 造成治疗效果良莠不齐, 故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规范了针 刀的操作方法。 经过对施术者的系统培训, 均能掌握此操作方法, 临床疗 效得到了提高。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 1)体位:患者俯卧位,腹部垫枕。

( 2)定点:取 A、B、C 点,分别于突出的椎间盘同位棘突间旁开 0.5cm+ (黄韧带治疗点)、1.5cm+ (关节突关节囊治疗点)、3~4cm (横 突及椎间孔外口治疗点)。用龙胆紫作一点状进针标记,术区常规消毒、 铺巾,医者戴一次性帽子、口罩和无菌手套。

( 3)操作:选用汉章牌 3 号针刀,分别对准 A、 B、 C 点,刀口线与 脊柱纵轴平行,垂直于皮肤快速进针,缓慢探索式深入。

A 点:先到达下关节突骨面,将针刀逐渐移到下关节突内缘,贴骨 面向深处铲切 2~ 3 下,有突破感即可,一般深度不超过 0.5cm 左右。患 者有向下肢放散的酸胀感, 若无触电感或放散感, 可将针刀向内下方稍作 摆动1〜2下,幅度不超过0.5cm+,出针按压针孔。

B 点:针刀到达关节突骨面前的最后一个突破感,即为切割关节囊 的刀感,提插针刀并行“ +”字切割关节囊,最后将针刀斜向外侧,于关 节突的外侧缘铲切 2~ 3 下,即可出针。

C 点:针刀缓慢到达横突骨面后,在横突上缘贴骨面,由外向内铲 切至横突根部(约 4~ 5 下),然后退针刀,再从横突浅层由外向内推铲, 最后出针。

以上三点出针后均需按压 3 分钟,防止出血, 然后用无菌纱布或创可 贴处敷治疗点 ,嘱患者平卧 4~6 小时。针刀组每 5 天治疗一次, 3 次为一 疗程,疗程间休息 5 天。

5. 难点分析研究:患者下肢疼痛减轻后,往往腰部酸痛、软弱无力明 显,不能久坐,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难点。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 :需住院治疗的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 患者, 多是由于腰腿疼痛较为剧烈。 医生都要求此类患者卧床治疗, 有些甚至需 绝对卧床,卧床日久,腰背肌肌力下降,故产生腰部酸痛无力现象。此类 患者可嘱患者佩戴腰围,可有效解决腰部无力现象。

实施过程中发现,仅仅佩戴腰围不能完全缓解腰部症状。 应在患者疼 痛症状减轻的同时,尽早实施腰背肌、腹肌功能锻炼,具体锻炼如下:

(1) 下肢抬高:踝背屈伸膝体位抬高下肢,可先练习一侧肢体,逐 渐过渡到双下肢共同抬高,每日三次,每次 5-20个动作。

(2) 仰卧架桥:仰卧位,双手交叉,双膝屈曲至 90度,双足掌平放 床上,挺起躯干,以头后枕部及双肘支撑上半身,双足支撑下半身,呈半 拱桥形,当挺起躯干架桥时,双膝稍向两侧分开。每日两次,每次重复 10-20 次。

(3) “飞燕式”:患者俯卧。依次以下动作:①两腿交替向后做过 伸动作②两腿同时做过伸动作③两腿不动,上身躯体向后背伸④上身与两 腿同时背伸⑤还原,每个动作重复 10-20次。

6. 难点分析研究:在应用斜扳腰椎法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疗效参差不 齐,有的病人可以一次疼痛消失,有的病人多次治疗后仍然效果不明显, 这是治疗的难点之一。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之所以同样的治疗方法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关键在于施术者的习惯和力度,不能将扭转中心正好落在病变腰椎节段 上,当扭转力的作用点恰好作用于病变间盘时疗效突出,

当作用点偏离病

变间盘时效果差。解决这个问题要进一步寻找如何使作用点恰好落在病变 的间盘上,可以通过控制调整患者肩部与臀部的位置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病变在上腰椎,则下半身扭转幅度大于上半身;病变在下腰椎, 则上半身扭转幅度大于下半身。而且在患者脊柱扭转之前,先要求患者侧 卧位双下肢保持伸膝,慢慢屈髋,同时施术者将手按在病变间盘的脊间隙 出,当感觉到此间隙张开时即停止屈髋,保持此位置不变施行斜扳法。

7难点分析研究:部分病人因身体原因不能接受针灸、推拿等治疗, 仅靠内用药物疗效欠佳,此问题是治疗难点之一。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有些病人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等疾病,不能采用 针灸、推拿等治疗,仅靠输液、口服药物疗效一般,可以采取外治法来解 决这个问题。如中药贴敷:急性期用梁氏膏药或其他活血止痛类膏药; 解期及康复期用活络镇痛膏或其他温经通络的膏药,每贴可应用

缓 10天。

实施过程中发现,因为天气炎热或者患者皮肤敏感等原因, 不能耐受 膏药治疗,我们提出了应用我科自拟的经验方“痛消方” 。将煎煮好的 中药汤剂,先以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适度时再用药水浸洗患处。 每日一 次,每次15— 20分钟。

8. 难点分析研究: 在应用穴位注射对病人进行治疗时, 疗效参差不齐, 有的病人可以一次或两次麻木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有的病人多次治疗后 仍然效果不明显。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 之所以同样的治疗方法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关键在于施术者的取穴不精当, 不能更好的作用于神经循行部位, 解决这 个问题我科室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相互讨论后, 分别确定了不同经脉的 不同穴位,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 丰隆穴;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风市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关元俞、 秩边穴。穴位注射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进行 操作,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取正坐位,暴露腧穴部位,每次取穴 2-4 穴,皮肤常规消毒,取 5ml 注射器抽取注射液 4ml 左右,在穴位上斜刺 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管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 注射药液0.5-1ml),隔日一次,6-10次为一疗程。

9. 难点分析研究:多数患者虽有腰痛症状,但其疼痛部位表现不一, 其腰部功能活动受限表现不同, 使用一般取穴方法及针灸、 推拿治疗疗效 较慢,不能达到精准治疗, 为尽快减轻患者痛苦达到精确治疗需寻找更为 精确的穴位以满足临床需要。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 ①按疼痛部位不同取穴: 腰椎正中疼痛, 多见 棘上、棘间韧带损伤,取人中;腰椎外侧疼痛,多见腰背肌筋膜损伤,取 后溪;一侧腰痛,牵扯至臀部、大腿后部,多见骶棘肌、臀肌筋膜损伤, 取液门透中渚; 腰胀痛及腹, 多见合并腹膜后组织损伤直接刺激腹膜, 取 手五里。针刺得气。后,在留针期间嘱患者主动或被动运动腰部。②按功 能受限不同取穴:腰椎前屈受限,后伸肌群(棘间肌、骶棘肌、臀大肌、 腘绳肌等) 相对紧张时, 取腰部阿是穴、 委中、承山;腰椎后伸功能受限, 前屈肌群(腰大肌、髂肌、腹直肌)相对紧张时,针刺可取腰椎棘突下缘 距中线水平旁开1.2〜1.5横指,即关节突关节处,深刺刺激腰大肌起点 处,或取髀关透股骨小转子处, 刺激髂腰肌止点处。 腰部侧屈的肌肉主要 有横突间肌、腰方肌及背阔肌,旋转腰椎的肌肉有横突棘肌、腹内斜肌。 侧屈或旋转受限时可取腰痛穴(手背第 2、3 掌骨及第 4、5 掌骨之间, 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 ,配合腰眼穴(第四腰椎棘突左右 3.5 寸凹陷 处,在腰背筋膜、背阔肌、髂肋肌中)。以上取穴针刺后留针 30 min,并 嘱患者不间断活动腰部。

10. 难点分析研究:在应用督灸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疗效参差不齐, 大部分病人2-3次治疗后腰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症状可显著减轻,有的病 人多次治疗后症状轻微减轻,出院后不能坚持治疗是治疗的难点之一。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之所以同样的治疗方法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关键在于:①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不同②病情较重的患者在行 3次督灸后 症状开始减轻,但因出院不能持续治疗③艾条质量、 单纯应用艾条。科室 主任积极联系医院药房,购进三年陈艾所制作的优质艾条,科室人员共同 研究配置“温阳强督”中药,并将中药打磨成粉剂,和优质艾条参杂在一 块行督灸治疗;增加住院患者督灸治疗次数,由原先一周治疗一次改为三 天治疗一次;积极开展门诊督灸治疗,对于能门诊督灸治疗的先行门诊督 灸治疗,再者强烈建议患者出院后继续门诊督灸治疗。

11. 难点分析研究:督灸治疗需患者俯卧为保持2-3小时左右,部分病 人因身体原因不能长时间俯卧,此问题是治疗难点之一。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有些患者因长时间俯卧位后腰背部肌肉僵硬, 督灸治疗不能坚持2-3小时,对于此类患者可以采取缩短督灸治疗时间并 配合口服温阳强督中药汤剂治疗。具体温阳强督方如下:制附片、肉桂、 细辛、川芎、当归、桂枝、甘草、葛根、杜仲等。

研究方向二、项痹病难点分析解决及临床研究 提

高疗效的具体成果

1. 难点分析研究:项痹病经牵引治疗,部分病人临床疗效差,甚至 有疼痛加重现象发生。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这主要是颈椎牵引时未将适应症及牵引的角度 和重量等问题细化,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细化颈椎牵引的适应症、 数和注意事项。

(1) 牵引角度 颈椎牵引的角度是指牵引作用力的方向,即沿身体纵 轴的牵引力与垂(足)锤之间的夹角。选择的关键是将牵引的最大应力更 好地集中在病变部位。前屈位颈椎牵引(颈椎前屈

10°〜30°)可使颈

椎间隙显著增宽。神经根型效果最好。中立位(前屈0°〜5° )牵引可使颈 部肌肉获得较好的放松,使颈椎生理弧度逐渐消失、变直,使扭曲的椎动 脉舒展、伸直、血液通畅,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常用于颈型、椎动脉型

和脊髓型颈椎病。后伸位颈椎牵引(后伸 5°〜10° )可以防止寰椎向前 滑动,加强寰枢关节的稳定性。主要应用于寰枢关节半脱位和颈椎生理屈 度变直或反弓状态的颈椎病。

(2) 牵引重量 相当于正常成年人(总)体重的10%,年老体弱者为体重 的5%。首次牵引从3〜6kg开始,牵引最大重量不得超过 20kg。颈椎牵 引力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上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 随时调 整牵引重量。

(3) 牵引时间 10〜30min,最佳的牵引时间是15〜20min。 (4) 牵引可2次

/d。10次为一疗程,直到症状体征消失,一般需要 2个疗程。

2. 难点分析研究:对于经住院治疗,患者大部分症状消失,因个人 原因不能继续治疗住院或门诊治疗者,仅靠继续服药治疗,疗效欠佳。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对于此类患者,可以在应用药物的基础上,予 郝晓主任研制的活络镇痛膏外敷,该药由全蝎、蜈蚣、穿山甲、川芎的 30多味药组成,功效: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可以配合内服药物有效治 疗这类患者。

牵引频率及疗程 门诊患者一般牵引1次/d,住院患者

牵引参

3. 难点分析研究: 颈椎关节突关节紊乱导致椎间孔狭窄而使神经根刺 激产生症状者,一般针灸、牵引治疗,疗效一般。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 可以借鉴推拿中的复位手法调整紊乱的关节突 关节来达到治疗目的。定位旋转扳法:以向右旋转为例。患者坐位,医生 站于患者后方,以左手拇指指腹推顶在患者病变颈椎棘突(或横突)旁, 用右手(或肘窝)托住患者下颏部。 嘱其颈项部放松, 低头屈颈 15-30 度, 然后嘱患者顺着医生的右手在屈曲状态下向右慢慢转头, 当旋转到最大限 度而遇有阻力时, 医生顺势施以快速的向右扳动, 同时,推顶棘突的左手 拇指向右用力推压,两手协调动作,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有时医生 拇指下亦有轻微的位移感。

4. 难点分析研究:项痹病经治疗后症状缓解,随访病人预后较好,仍 有少数患者病情反复发作。 如何使疗效持久,减少病情复发是治疗的难点。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 患者患病时因疼痛而不敢活动颈部, 即便病情 缓解后仍不敢活动颈部, 久而久之, 造成颈部肌肉僵硬不舒, 从而刺激相 应组织引起复发。对此,提出运动疗法解决。待患者病情稳定化,嘱患者 行颈椎功能训练: 以颈部伸肌训练、 柔韧性与系统性训练为主要目的的各 类功法操,例如“施氏十二字养生功”等。

5. 难点分析研究:对于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出现肢体麻木的 患者,针灸治疗短期内效果不理想。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在局部阿是穴(主穴)和循经取穴(配穴) 采取穴位注射营养神经药物(维生素E 12或甲钻胺),每穴1ml,每2 日 1 次。既能起到药物本身营养神经的作用,又有针刺穴位的治疗作用, 两者联合应用所产生的疗效大于两种治疗效果的简单叠加。

6.

究:针对颈椎关节失稳错位、小关节紊乱,在

难点分析研2013 年

诊疗方案中已做为治疗难点提出, 并研究出复位手法治疗, 经 1 年临床验 证,疗效较原来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坐位治疗时,颈部难以放松,无法 完成复位手法。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 改为仰卧位施行手法复位治疗后, 发现坐位手 法不适合仰卧位操作, 如何在仰卧位下成功复位为治疗难点。 患者仰卧位 时不易完成低头曲颈动作, 是手法复位成功率低的原因, 继续寻找新的复 位手法。

7. 难点分析研究: 经中医综合治疗 10-15 天后,大多数病人症状缓解, 仍有少部分病人疼痛缓解缓解较慢, 甚至有些病人经一月治疗后仍感疼痛 较剧烈。长时间治疗后疼痛症状任然存在。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采用小针刀三部治疗法: 第一次:行双侧风池穴、魄户穴针刀治疗。 第二次:行双侧天宗穴、风府穴、大椎穴针刀治疗。 第三次:行双侧胸夹脊穴(T1-T5)及肩背部痛点针刀治疗。

5-7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8. 难点分析研究:针对颈椎关节失稳错位、小关节紊乱的患者,坐位 颈部不能放松的情况, 改为仰卧位施行手法复位治疗后, 发现坐位手法不 适合仰卧位操作,如何在仰卧位下成功复位。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 患者仰卧位时不易完成低头曲颈动作, 是手法 复位成功率低的原因, 借助龙氏复位手法, 可有效解决此问题。 患者仰卧, 术者位于床头, 一手拿住患者后颈, 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颌并用前臂紧贴患 者面颊,用互相协作的方法, 首先将其头部牵引屈向健侧, 继而屈向患侧, 等最大程度牵引至患侧后,术者双手在同一时间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扳动, 有时可听到颈椎关节的弹响声,不应强求响声出现。

9. 难点分析研究: 部分病人初期神经根水肿明显 ,疼痛剧烈, 应用脱水 药物及消炎镇痛类药物, 仅有少部分病人可以缓解, 即便部分病人疼痛缓 解,稍一活动症状又加重。对于这种病人,普通针灸及中药疗效较差。如 何解决项痹病急性期进行性加重及伴随的疼痛症状。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 这种情况, 主要采取颈夹脊穴深刺疗法, 并在 双夹脊穴接电针,采用密波,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在

50—100 次/秒之间选

择密波频率; 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所致的症状机制中, 针刺颈夹脊穴对于炎 症性反应所致的症状具有很明显的治疗优势, 能通过调节各种致痛物质及 局部血液循环达到减轻疼痛的功效, 亦能通过对痛觉信号的调节来提高疼 痛阈值, 从而减轻疼痛。 然而对于机械性压迫所致的临床症状中, 针刺虽 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刺激颈椎局部肌肉, 或改善局部炎症反应, 促进炎症 物质的吸收,来减缓压迫进一步加重。 但是对于已经产生压迫症状的情况, 针刺并不能很有效的缓解, 这就决定了其治疗机械性压迫具有其自身的局 限性。这时可采用病变部位椎间孔外口神经阻滞及胶原酶注射治疗。

10. 难点分析研究: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变时间较长的患者,出现 肢体无力,针灸治疗短期内效果不理想。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对于此类患者,中药加强益气养血类及虫类药 物应

用(重用黄芪,加用当归、白芍、全蝎、蜈蚣等)或 配合针灸科自制 制剂穿红胶囊长期口服,并采用康复0T治疗,以训练患者肌力及协调性。

11•难点分析研究:老年人肝肾亏虚,骨质疏松比较明显,我们可以 采用针刺同时采用热敏灸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所”、“气至而有效”,临床疗效大幅提高。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患者取俯伏坐位,暴露颈肩部及患侧上肢,舒 适为宜。予针刺颈夹脊、大椎、肩中俞、曲池、后溪穴,平补平泻法,得 气后留针

在热敏状态下的腧

穴上进行灸疗,热敏化腧穴在艾热的刺激下极易灸性感传, 可使“气至病

30mino在针刺基础上实施热敏灸,在颈肩部及患侧上肢热 敏现象高发区寻找敏化点。具体方法先行回旋灸2mi n温热局部气血, 继以雀啄灸2mi n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2mi n激发经气, 再施以温 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当某

穴位出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或 微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或微热)深部热或其他非热感等(如酸、胀、 压、重等)感传时,此即是热敏化穴,每次选择1

〜2d,共3个疗程。

12. 难点分析研究: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变时间较长的患者,颈部 肌肉僵硬不舒感仍明显存在,针灸治疗短期内效果不理想。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对于此类患者,辨证同时配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加入葛根、伸筋草、木瓜等中药以舒筋缓急止痛。

〜3个热敏穴位施灸

至感传消失,皮肤灼热为止。上述治疗每日1次,6d为一疗程,疗程间 休息1

研究方向三、中风病难点分析解决及临床研究

提高疗效的具体成果

1. 难点分析研究:中风病人的言语困难、进食困难在治疗时难度较 大。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 中风病人的言语困难、 进食困难多为假性球麻 痹,在治疗上针灸治疗的总原则为辨症施治,处方选穴以对症取穴为主, 结合循经远端取穴和 /或辨证取穴。

临床实施时因未有明确治疗方案, 而导致了疗效不确切。 经科内研究 组讨论并临床验证,确定以下治疗方案:风池、完骨、翳风、颈夹脊(C1-C4) 上述腧穴均向喉结方向刺, 予高频捻转泻法, 使针感向向咽喉部放射, 每 日 1 次。金津、玉液、咽后壁,金津、玉液采用三棱针点刺,以出血 5ml 以上为宜,咽后壁用三寸以上长针点刺出血少量,隔日一次。。

2. 难点分析研究:中风后遗症中患者并发症较多,预防及治疗上均 有一定的难度,常见的有褥疮、肩手综合征、肺部感染等,对并发症的处 理是难点。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对于中风后遗症的预防意义远大于治疗意义, 应突出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未病先防,采用按摩等手法加强气血循 环。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主要和病人的卧床时间较长、 活动太少有关, 应尽 可能地加强病人的被动及主动运动。

出现褥疮后湿润烧伤膏和云南白药外敷患处,1〜2次/天,同时配合 TDP照射,临床效果甚为满意;肩手综合症也是中风后遗症患者常见的并 发症之一。对其治疗,除了常规的针刺、艾灸,我们亦结合康复训练、推 拿手法以放松肩部肌肉, 缓解肩部僵滞, 减轻肩部疼痛。 针对患侧手背手 指肿胀情况, 我科采用硫酸镁溶液局部外敷, 具体操作: 将纱布充分浸泡 在50%勺硫酸镁溶液中数分钟,然后平铺敷于肿胀局部,同时配合

TDP照

射,每次 20〜 30 分钟, 2〜 3 次/ 天。或使用新鲜马铃薯,切成薄片,数 片敷于肿胀的手背, 2〜3 次/ 天。临床观察发现,这两种方法均能在一定 程度上减轻手背手指肿胀情况。

3. 难点分析研究:中风患者肌张力增高明显,现有治疗方式降张效果 不明显,日久患者还会发生肌肉萎缩。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 中风张力增高, 属于中医“经筋挛短”的范畴, 治疗时应柔筋缓急,应加入白芍、木瓜、伸筋草等以柔筋缓痉,剂量可稍 大,一般

20〜30g。又中风后遗症患者均患病多日,患侧肢体的肌肉多有 不同程度的废用性萎缩, 根据脾主肌肉的中医理论, 方中多加入适量的健 脾及消食之品如白术、茯苓、焦山楂、鸡内金等,以达到实后天之本而生 肌之目的。

4. 难点分析研究:中风病的病人易出现足下垂及足内翻,不易纠正, 影响整体恢复。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 足下垂及足内翻均为下肢阳明经经气不利, 使 阳明经经筋不用,阴急而阳缓,故足下垂、内翻,治疗时应疏通阳明经经 气,使阳明经经筋有力可纠正足下垂及内翻。

临床工作中发现 :仅刺激阳明经反而加重了患者的痉挛,导致患者足 内翻更加严重,故对穴位进行了筛选 .我们选择小腿外侧的穴位,主穴阳 陵泉与丘墟穴。 阳陵泉穴的位置应该在原穴标准位置的稍下方处进针, 丘 墟穴在进针时使足背屈, 其针刺深度可直透照海穴。 然后加电针应用慢频 率的脉冲波,可使足外旋。如果足下垂很重,可选用解溪穴与绝骨穴。两 穴通电后可使足做背屈动作。外旋、背屈可同时用,也可单独应用,这需 要根据每个病人的病情而定。

5. 难点分析研究:脑梗死后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张力过高的可形成痉 挛,对病人的恢复不利,且可加重病人的痛苦。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偏瘫患者上肢阴急而阳缓,呈屈曲状态伸直 困难;下肢阳急而阴缓,屈曲困难。在针刺时,上肢应泻阴补阳,下肢泻 阳补阴。可上肢选择阳明经腧穴为主并用补法, 下肢选择太阳经腧穴为主 并用补法。

临床应用中发现:并非所有阳明经或太阳经上的腧穴均能起到使上肢 实现屈曲或下肢实现伸直的功能, 经筛选确定下列腧穴。 上肢使手及前臂 做伸展动作,下肢使大腿、小腿做屈曲动作。上肢选天井穴,针尖向上方 刺入 1.5〜 2 寸。臑外穴是自拟穴位,位于臂臑穴后 3 寸处,相当于三角 肌的后方、肱三头肌的上部,该穴直刺 2〜2.5寸深。两穴通电后使肘关 节做向前的伸展动作。 下肢用大腿及小腿后部的穴位, 殷外穴及屈膝穴均 为自拟穴位,殷外穴位于殷门穴前 3 寸,直刺 1.5〜 2 寸深;屈膝穴位于 委阳穴上 2 寸,直刺 1.5〜2 寸深。两穴加电针使小腿做向后的屈曲动作。

另外,我科重点专科研究组经文献整理发掘,组成协定方“抗痉方” (生川乌50克、生草乌50克、桂枝50克、当归50克)外用熏洗,在降 低张力,减轻痉挛方面疗效较好。

6•难点分析研究:中风病(脑梗死)的部分患者存在神经源性膀胱的 问题,原有的针刺方法对此解决效果不明显。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祖国医学中的遗尿和癃闭皆包括在神经源性膀 胱的范围内。中风病人的神经源性膀胱膀胱主要为尿潴留型, 的腧穴。

临床应用中发现,仅取膀胱经、任脉腧穴,对癃闭的治疗效果不佳, 应采取前后配穴及远道取穴相结合方能取得良好疗效。具体方案:取穴: 背部:八醪穴、秩边;腹部:中极;肢体部: 时能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秩边直刺 向水道,施提插泻法,令胀感达前阴。中极直刺

阴陵泉、三阴交。八醪穴 2.5〜3寸,针尖方向透 1.5〜2寸,施提插泻法

经骶后孔刺入骶管内,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接电针,采用断续波(断续 波治疗

即中医学中

的癃闭。癃闭为膀胱气化失调所致,任脉过膀胱,治疗时注意选取膀胱经 、任脉

,令胀感传至会阴,后改用斜刺法,方向向阴部,接电针,采用连续波, 频率:50-100次/秒。(高频连续波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低频连续 波,短时兴奋肌肉,长时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阴陵泉、三阴交采用 直刺法,平补平泻手法,留针 30分钟。

7•难点分析研究:中风病人存在偏瘫侧肢体肿胀的问题,此问题既加 重了病人的治疗难点,又对病人的治疗信心产生影响。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偏瘫侧肢体肿胀主要由于偏瘫侧肢体脉络不 通,气血周流不畅,久而致营卫之气皆亏,失去了固摄、濡养作用而致肿 胀。治本之法在于通调经脉之气,气行则血行,固摄、濡养作用皆强,如 此肿胀可除。

对肢体肿胀的患者在排除了心脏及肾脏等内科疾患后,

我们可以采用

十宣穴放血配合自制的中药制剂通络活血汤进行熏蒸和浸泡。组方如下: 海桐皮,五加皮,防风,艾叶,川椒,透骨草,红花,海风藤,桃仁。 时根据临床经验可给予谷维素2粒一天三次口服,硫酸镁外敷。

8•难点分析研究:中风病病人经治疗后,肢体动作可大部分恢复,但 遗留手功能障碍较多,大多数病人伸指功能较差,且预后判断无较为客观 的依据。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根据我科临床实践研究总结出一套针刺方法。 具体刺法如下:中渚先浅刺捻转得气后,嘱病人做伸手动作,如没有反应 再深刺,向手

腕方向斜刺捻转提插写法,嘱病人做伸手动作,如病人有伸 指动作,可以判断手指大部分功能可以恢复。 如果拇指不动,可针虎口穴 (在手背侧,微握拳,在第1、2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两 穴),针尖向斜上方刺入1.5寸深,得气后大指如能伸指并能做外展动作, 一般预后良好,大部分功能均能恢复。此两穴在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即应 用,判断预后应在伸肘、腕背伸功能出现后。实际治疗过程中最终达到精 细动作的病人很少,住院期间患者病情基本恢复至粗大动作的恢复,

禁针,配合少量肌松药进行治疗。

9•难点分析研究:脑梗死急性期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保护对于后期 神经康复具有重要意义,针灸如何在神经细胞保护方面发挥作用。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我们已有的研究表明,应用大椎、百会等督脉 穴位对急性期缺血半暗带的神经保护具有积极效果,可采用重灸百会等穴 位来达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临床观察早期介入康复及针刺治疗者后期 愈合良好,尤以采用大椎、百会穴治疗者患者的早期反应能力及肢体配合 程度较以往治疗改善明显。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头针刺激选天柱、 率谷穴刺 激促使患者神经细胞恢复有一定成效。

10.难点分析研究:中风病病人强哭强笑,情绪低落心理障碍较难纠正。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经过临床治疗总结,结合文献整理发掘,中风 后强哭的症状是肺脏气机的异常导致的,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

并于肺则悲”悲为肺之志,肺脏气机失调故见善悲欲哭,故宜调畅气机, 可用血府逐瘀汤,方中桔梗性味辛苦,入肺经走上焦,善“开肺气之结, 宣心气之郁”,为众药之舟楫,甘草性味甘平,入走十二经,不仅补虚益 气,且能“通经脉、利血气”泻肺中伏火,此方可条畅肺之气机,可泻木 火,刑金之伏火。中风后强笑的症状由心火旺导致,《素问宣明五气篇》 云“精气并于心则喜”《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笑为 心之志,心主笑,心火旺则喜笑无常。在强笑的治疗上,宜泄心肝之火, 方选黄连解毒汤,方中大苦大寒之黄连轻泄心火,以黄芩清上焦之火,黄 柏清下焦之火,梔子泄三焦之火,此方以泄心火为主,兼可清肝火,从心 肺之分,屈曲下行,从小肠膀胱而出。情绪障碍焦虑抑郁者,配合阿米替 林25mg bid 口服,个别不耐受者改为每晚服用阿米替林或改为舍曲林口

服,配合针刺四神聪、百会,针刺采用透刺法,四神聪穴针刺时针尖方向 朝向百会穴,配合针刺病灶部位体表投影区,通过

CT扫描定位描记颅表

目前

给患者制定详细的康复方案,采用长期康复,间歇进行。对部分肌张力偏 高患者

区域,并进行针刺。。

11.难点分析研究:中风后病人肌力恢复良好,但仍不能站立行走, 核心肌群力量差。

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 我们科室联合康复室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核心肌 群训练方案,并在 2017 年参与新技术新项目评定并获奖,治疗效果较普 通治疗方案成效显著, 核心肌群训练方法是基于传统的运动疗法, 即在传 统的上下肢训练基础上更注重骨盆及躯干部位核心肌群 (包括腹横肌、 多 裂肌、髂腰肌和臀肌)的力量及控制训练。核心肌群训练能稳定脊柱、骨 盆,保证运动中正确的身体姿势; 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性; 可以使核 心部位的力量更好的向四肢传递, 帮助四肢更好的完成运动。 我科从 2017 年 1月到 2017年 12月选取了 35名偏瘫病患进行对比疗效评定,在训练 过程中我们制定一套合理的核心肌群运动处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