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教育策略

来源:九壹网
堂塑塑 星塑墼! 总第51 3期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教育策略 口翟雅媛 冉 勇 党静雯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全面参与人类生产生活,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刻、全面的影响,计算机技术的发 展使网络社会变成了民主开放、自由共享、相互交流的空间,人们在工作和学习、娱乐和思维等方式上都产生了 巨大的变化,而现实中的道德教育难以在网络环境中发挥作用。因而,考察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梳理问题,分 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探析合理的解决办法,对于高校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规范行为、 促进道德品质,形成科学的网络道德观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对策 作者简介:翟雅媛,乐山师范学院团委老师,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冉勇,乐山师范 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党静雯,乐山师范学院思政部助教,硕 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四JI1乐山614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资助课题“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研究”(课题 批准号CSZ1406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5)09—005卜0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进入网络化,数 据化的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道德教育向更高的水 平发展提供了优势平台和条件,也为高校道德教育带来了 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考察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梳理问 生道德虚无主义。正如“在网络中无需遵守道德”一题,就 有38.22%的同学选择了“符合”的答案,而39.32%的同学选 择了“不确定”。可见,他们的网络道德认知和意识存在一 定的偏差。由于缺失网络道德意识,大学生便容易淡漠自 身的责任感,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很难用现实生活中的道 德来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进行约束,不仅如此,一些在现实 生活中道德责任感较强的学生也容易对同学的网络失范 行为视而不见,从而产生互相纵容的后果,引发网络不道 德行为。 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探析合理的解决办法,对于高校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规范行 为、促进道德品质,形成科学的网络道德观有重要作用。 一、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以乐山地区大学生为蓝本,主要涉及乐 山师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西南交通大学 峨眉校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学院 1—4年级的大学生。以随机抽样为原则,抽取600名在校大 学生作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548份,有效回收率达91.3%, 其中男生245人,女生303人,低年级(1—2年级)3l1人,高 年级(3—4年级)237人。调查主要对网络德育环境,大学 2.两种人格冲突,两种道德标准。在“在网络世界中 表现出的人格状态和平常非常不一样”这道题的回答中, 43.12%的同学认为“符合”,10.34%的同学认为“不符合”。 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人们大都互不认识,多数人也不会轻 易透露自己的私人信息,通常会选择隐匿自己的真实身 份,希望能在这种没有人认识自己的情况下享有更多自由 空间。但是,部分大学生由于过于依赖网络,过分沉溺其 中,上网时间和在现实中的时间逐渐趋于一致,中间能够 区分“虚拟”和“现实”的时间减少,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的 生网络道德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 设情况等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调查发现,大学生在网络 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道德上的失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 方面: 交融,使大学生在“两种社会”中形成完全不相同的两个自 我,两种人格,甚至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不同的要求,形成两 1.道德虚无主义萌发,道德责任感缺失。由于受到网 络“虚拟”性的影响,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自由徜徉、随心 种道德标准。 3.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频繁发生。大学生在掌握了 网络技术之后,如果没有遵守网络规范,很容易出现网络 2015・9 所欲查看关信息,表达看法,纵情游乐,享受虚拟网络时空 提供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很容易忽视网络道德规范,萌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总第51 3期 失范行为。调查显示,有56.67%的同学对“想尝试一下做 电脑黑客的感觉”选择了“符合”的答案。一些大学生剽窃 他人网上科研成果,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有76.43%的同学 在“借助网络工具可以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一题中选择 了“符合”。由于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深 人人心,大学生在获取网络资源和信息的同时也经常访问 不良网站,对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百害无一利。“上网 时经常自动弹出色情或暴力网站”一题中有89.36%的同学 选择了“符合”,4.35%的同学选择了“非常符合”。可见,部 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网络道德,认知度不高,也并不认为 网络道德是道德的一部分,在网络中无所谓道德问题,这 就会产生大量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正是这些不良的思 想和行为,导致一些大学生忽视道德的约束,从而做出不 道德行为,游离在法律边缘而不自知,甚至产生犯罪活动。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 1.传统德育教育乏力、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网络道德 意识浅薄。社会转型、网络普及让大学校同里充满了激烈 的思想观念冲突,而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知识灌 输,过于重视普遍化、客观化的知识,相关考试也与灌输知 识相配合,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践履。传统的德育方 式会使某些学生道德理论很丰富,却缺乏道德实践,从而 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意识薄弱,可能会做出不道德的 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 2.网络规范不健全,监管不力.较难形成网络道德意 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确定了网络空问具有的自南与开 放的特点。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容忍人们的言论自由,但 也能让人们释放自己不被社会认同的部分。加上网络空 间中没有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监督乏力, 这致使大多数人在匿名活动中很少考虑到如何去遵守规 则。” 如此一来,一旦进入虚拟的网络社会,许多大学生就 容易将一些现实社会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抛之脑后,更 谈不上产生任何的道德约束。 3.网络为国内外不良文化的渗透和误导提供了便 利。在全球化时代,网络使得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日益密 切,与此同时,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也能够利用互联网传 播的便利输出各自的思想和观念,在思想领域对大学生进 行渗透。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对新事物,新观 点的接受性较强,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接受其影响, 难以形成主流价值观和网络道德意识。 三、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 1.从理论和道德方面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时代 的高校道德教育必须改变其教育观念,加强网络道德教 育,把德育教育融入网络环境之中。首先,要在网络科技 进入学生思维的同时,将网络道德教育引人课堂。科学技 术的发展被称为社会进步的双刃剑,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样 2O15・9 是社会发展的双刃剑。如今,许多高校只重视科学技术知 识的教授,却忽略了告诫学生使用该科技时所应当注意的 道德规范,忽略在介绍网络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正确引导 学生认识到网络的运用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 间的互动关系。故,应该教育学生学习和深刻理解网络道 德规范,提升道德认知,内化道德意识,提升道德责任,杜 绝网络失范行为。因此,高校应当把有关课程的教育和课 堂的网络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在形成价值观和 道德观的同时,能够深入探析网络道德的意义和价值,提 升网络道德自律性。 其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网络道德人 格。大学生利用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时,难免遇到鱼目混 杂的网络信息,这就需要他们在心理承受和鉴别信息方面 都具有较强的能力,才能把网络道德意识和规范内化。因 此,将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有机结 合,对于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还缺少足够的辨别力和抵抗力 的大学生具有现实意义。因而,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网络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举办相关讲座和宣传等,让 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心理,增强自控能力,学会网络心 理健康的维护方法和网络心理调试能力,形成健康的网络 道德人格。 2.促进网络规范认同,珍视道德、法制教育创新。首 先,网络道德教育需法制束人、道德立人。引导大学生树 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 要任务。在“网络社会”中,网络主体相当于社会中的公 民,大学生在网络中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网络社会”共同 的规则,做一名网络中的道德人。这样就必然要求大学生 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法制意识,认识到网络中具有一定的 道德法律规范,不仅是保护网络环境安全的需要,也是网 络公民在网络环境中应该具有的立身处世之本。 其次,积极建立优秀网站,开发德育软件。网络飞速 发展的今天,高校网络道德教育T作必须加强对科学技术 的应用,加强对网络工具使用方法的正面宣传,用前沿的 方式,占领广泛的网上阵地。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各种 前沿优势和有利条件,在网络环境中开辟和占领新的道德 教育阵地。如可以开辟多种相关网站促进网络道德教育 在大学生中的宣传和渗透;亦可开通“心理咨询”、“就业指 导”、“学生生活”等栏目,或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T具来 加强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通过这些渠道与学生及时展 开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经常就学生的思想、生 活、学习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使学生更加信赖网上道德教育的lT作,有利于德育教育T 作的开展和进行。同时,高校也可利用网络优势,建立课 余家长互动的平台,开发相关软件,增强学校与家长的互 动,实现高校教育的社会化,力求获得社会(下转第60页)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总第51 3期 \一…——一 贫困大学生在优秀校园文化的氛围中得到思想上、心灵上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离开了对高职贫困生生活上的 的洗礼、熏染、浸染。要大力开展健康向上、富有特色的高 关心和关爱,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加强贫困 职校园文化活动,使高职贫困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实践中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坚持解决高职贫困 健康成长。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各自的办学特色,通过举办 大学生思想心理问题与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相结合。首先 各类文化节,让学生参与团队集体活动,以此来陶冶大学 是在高职贫困生的资助帮扶工作方面,要学好文件、吃透 生的情操,提高高职贫困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参与意识和 精神,运用好现有的贫困生奖、助、补、勤、贷等资助帮扶体 人际交往能力。 系机制,踏踏实实做好帮扶助贫工作,把国家的奖助学金 6.创新思想心理教育的载体。网络时代的到来,正在 等政策落实到实处,使高职贫闲大学生真正得到生活上的 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行为方式。新媒体的出现 资助。其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减免学费等措 为高职院校创新思想心理教育载体提供了可能。高职院 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第三,可以在校园为他们提供 校要努力构建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要充分利用网络资 勤工助学岗位,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使他们体验劳动收 源,例如贴吧、微信、微博、飞信、QQ群等形式,以进行鼓 获的快乐。第四,关心高职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必要时为 励、座谈、个别访谈,建立信任关系等方法,开展思想政治 高职贫困大学生就业提供经济资助和就业岗位的支持与 心理教育。要关心、关爱、关注高职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心 帮助。 理状况和生活状况,让他们体会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 与人之间的友情和友谊,使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摆脱 参考文献: 留在心理的阴影,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 【1】王海龙.当前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 l7.关注高职贫困大学生的物质生活。人的需要既包 学理论,2012,(10). 括精神的需要,也包括物质的需要。高职院校在注意高职 [2】邵霞琳.参与型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不可忽视对高职贫困 育与职业,2013,(5). 大学生的物质方面的需求帮扶。因为没有物质作基础,单 讲精神需求、心理需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缺少说服力的, 责任编辑陈玲 (上接第52页)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学校与家长加 责任人,从而建立起严密的网络道德教育信息管理和传播 强交流,使千里之外的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在校子女的学 机制。 习、生活、思想等状况,借助家庭的助力,使学校的德育工 其次,完善信息中心网络技术,加强校周网络监控。 作向着更有效的方向发展,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 用校园网“防火墙”等进行有效的防御和处理,设立专门机 要。在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方努力下,把高校网络道德 构、专人负责处理不健康的有害信息,在网络中对这些信 教育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 息进行处理,防止扩散。使网络行为和行为者之间确立明 长。 确的对应关系,可以从行为直接查询到行为人,从而充分 再次,指导学生自我修养,倡导社会活动。大学生在 利用网络技术,达到规范网络行为的目的。 高校的生活和学习中,自主性较强,而且其表现欲一般也 再次,完备的网络规章制度也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具 较强。高校可以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性格和兴趣,在校 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教育者和研究者对网络规则 园中开展各种活动,用不同的形式宣传网络道德教育,在 的研究和制定,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则和校园文明行列 达到教育效果的同时,力求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并且 中增加网络道德规范。在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和规范 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等形式的 方面,采取“以德育人”、“以法治网”的手段,教育和实践相 活动中转移他们对网络的沉迷心理,促使大学生走出宿 结合,使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深入人心,形成 舍。走进操场,开展丰富的校园生活。 健康的网络道德法制观。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管理。首先,高校应该顺应网 络发展,建立完善的、科学的、具有监控能力的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在宣传网络道德教育信息时明确责任,在进行文化传播的 【1】刘锦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琼州 同时,尽可能做到一体化管理。在网络道德教育责任、权 学院学报,2009,(6). 利、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上,网络道德教育的管理应该自上 而下进行落实,在各个管理环节,都需要明确责任部门和 责任编辑胡倩倩 《 睡》 201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