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游戏的观察与分析
作者:张梦杰
来源:《动漫界·幼教365(管理)》2016年第04期
区域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而在幼儿游戏时,我们却发现了一些隐性的不和谐因素在阻碍着孩子游戏的自主深入开展。因此,我们应站在孩子的立场,还给孩子游戏自主权,让孩子轻松自在地游戏。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实施,“尊重幼儿”“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重视幼儿的兴趣、需要,让幼儿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幼教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区域活动成为落实这一教育理念的主要途径,因为它不仅符合幼儿爱玩的天性,还能满足幼儿自己动手尝试的心理需要,给幼儿反复练习、自然建构自己心智的机会。区域游戏为幼儿所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正如皮亚杰所说的,知识不是老师教的,是通过认知建构的。 一、案例描述
我在脑海中回忆幼儿游戏时的情景,发现经常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1.建构区的“建筑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盖大楼”,把积木弄得一地都是。当发现老师正在关注他们的游戏时,孩子们立刻停止了“盖楼”,把散落在地上的积木一一摆好,然后看着老师的神情小心游戏。
2.“医院”里的两个孩子都拽着放在凳子上的白大褂不肯放手,争着要当医生。这时,老师走过来注视着他们,争抢的一方乖乖地松手,放弃了争夺。
3.一个小朋友将雪花片放在方便面的袋子里,在门口大声地吆喝:“卖方便面咯,卖方便面咯,好吃的方便面,五块钱一包哦!”老师闻声走过去,好奇地问:“你的方便面好像有点贵吧?”孩子不知所措地看着老师,把袋子里的玩具又统统倒回去了。
4.图书角中,几个小朋友正围在一起看一本有意思的故事书,你一言我一语地讲着书中可能发生的事情。老师突然走过来问:“你们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吗?可以跟我讲讲吗?”所有的小朋友都不好意思地笑了,因为他们也不懂故事中在讲什么。
5.大舞台表演时间到了,几位小朋友分配好角色:你弹琴,我跳舞,她唱歌……老师走来时,一位小朋友正扭扭捏捏地拿起话筒准备唱歌,老师突然说:“声音要唱得大一些哦!”这位小朋友本来想要唱的,却被老师的一句话吓得不敢唱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生活馆里热闹极了,有的洗水果,有的切水果,有的在准备酸奶……一切准备就绪后,一个小朋友在开心地和着酸奶搅拌,却没想因为开心而用力过大,把水果都搅出来了。老师看到后立刻说:“你看,水果都掉出来啦!小心点!”小朋友一听,不敢继续做水果沙拉了。 二、案例分析
可能有的老师经历过以上事件,有时候只是想问问孩子,可孩子为什么会紧张到停止游戏呢?根据观察,分析原因可能如下: (一)教师的把控已深入孩子内心
幼儿的游戏几乎都是由老师支配的,玩什么、怎么玩、玩多长时间、需要注意哪些等等,以致孩子们把积木散一地时,一看到老师来了,就立刻将其收拾好。老师虽没有言语,可孩子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生怕做的事不符合老师的要求。还有,因为老师的出现,争抢医生衣服的小朋友放弃了争抢,也是由于教师已经对幼儿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威慑力,一个眼神,孩子已能领会其中的含义。同样的,教师本是好心提醒小朋友唱歌声音要唱得大一些,可在孩子眼中,这可能就是一个负担的要求。再者,因为小朋友不小心把水果搅出来了,老师的一句提醒,导致小朋友们不敢继续玩游戏了。教师的主导与无形的威慑力,已经给孩子的游戏造成了影响。
(二)教师的指导方式有待改进
老师总会习惯性地问“你在做什么”“可以大声点吗”,其实这只是随口的一句话,但这样会打断幼儿的游戏。就像小朋友努力想要唱歌时,被老师的一句好心提醒给打断了。或者是小朋友在卖方便面时,老师的一句质疑,对于正全身心沉浸在游戏中的孩子来说,可能会造成影响,因为他可能不知道到底该卖多少钱,由此孩子可能会陷入沉思。而这位小朋友其实在意的是体验菜场老板叫卖的气氛,老师却在没有仔细观察的情况下提出了质疑,导致孩子感到难为情。
(三)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清晰
幼儿正开心地做游戏,老师没有以游戏玩伴的身份出现,而是直接介入,导致幼儿终止了游戏。就像上述孩子叫卖方便面的案例,老师没有以游戏玩伴的身份参与游戏,直接提出质疑,幼儿可能碍于你是教师,就草草结束了这场游戏。若此时出现的是一位顾客在问同样的问题,那游戏的结果可能又是另一种局面。 三、思考与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幼儿区域游戏自主性的缺失,往往是教师有意无意的干预、控制所导致的。那么,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时应该怎么做呢?
(一)做平等的合作者,像朋友一样去帮助孩子
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促进者,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以及朋友的身份介入到游戏中。因此,我们应该与幼儿站在同一高度,没有师生之分,以同理心去研究孩子的喜怒哀乐,像朋友一样去引导帮助孩子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们的指导游戏不能直接给予孩子答案或包办代替,而是要想办法给予幼儿一定的支持。这种“支持”的方式有很多,如:提出一个建议,给出一个提示,请其他孩子来帮忙,给予一个鼓励,延长一点时间,营造一种气氛,等等。
区域游戏中,我们还要尊重幼儿的个性。鼓励幼儿的奇思妙想和好奇心,善于发现每位幼儿的兴趣点和思维闪光点,让每位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只要在游戏时,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就已经开始启动了,不管他的游戏水平怎样,我们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对于不敢大胆游戏的孩子,教师除了给予积极的引导外,还要肯定他们的行为与作品,给予他们支持。如,用肯定的语气告诉他:“你一定能行!老师相信你。” (二)转变观念,把游戏的自主权交给孩子
在传统活动中,教师组织活动方案,往往是目标在前、活动在后,幼儿是被动的,容易形成模式化思维,没有自己的主动性。通过《指南》的学习,我意识到应转变观念,要关注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组织幼儿进行区域游戏时,应充分给予幼儿自主、自由,留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如,在区域里投放开放性材料,让幼儿自主进行游戏,教师可以观察到幼儿都会玩些什么,幼儿的兴趣点又是什么。这样会给幼儿极大的自主和自由,不仅会唤起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大大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管住嘴、管住手,把游戏的自主权实实在在地交给孩子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有权确定自己的活动方式。从材料的选择到规则的约定与遵守,再到游戏角色的扮演与分配,乃至动作操作的顺序与方法,这都应该由幼儿自主确定与选择。即便是一个新的游戏玩法,幼儿必须接受教师的介入与干预,教师也应该在与幼儿商定的基础上进行。如,游戏前教师与幼儿一起进行区域布置、材料收集,让他们都参与,他们才会更有兴趣投入到每个环节中。教师要把发现、解决问题的机会还给幼儿。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游戏时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争抢玩具、分配不好角色、弄坏玩具等。这时,我们要做的是静静地观察,适时地引导幼儿讨论、处理,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在分享经验中不断成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们还要学会尊重幼儿,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限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而不能成为一种儿童的力量。我们应参与到游戏中去,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进程,协调幼儿间的关系,不抑制幼儿的独创精神。”因此,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选择,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活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支持,以促使幼儿探索,推动游戏进程,并最终让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提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发动了游戏,自主游戏又使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需要的满足又带来了快乐,快乐作为强化剂又促进了孩子去游戏,所以,孩子能在自主游戏中快乐成长。同时,我们还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理解他们游戏时的行为。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归还孩子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快乐的区域游戏中获得健康愉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海燕,杨凯红.区域活动回归幼儿自主——以“废旧物品区”为例[J].福建教育,2014(12)
[3]丁月玲.站在孩子的立场,还幼儿游戏的自主——对幼儿园游戏的观察与分析[J].生活教育,2015(03)
[4]贾蓉.幼儿园区角活动——符合幼儿自主游戏的活动[J].科教导刊,2015(01) [5]蔡鹏程.区域活动中支持幼儿自主活动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