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3年弟1期 一池三山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 地形创作特征 李伟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广州510631)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地形创作特征,指出“一池三山”模式源于中国的道家思 想.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关健词:一池三山;道家思想;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典 型代表.其造园风格“本于自然,又高于自 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 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 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 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山与水恰好 是体现自然之精髓者,由此“一池三山”的掇 山理水之术.便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地形创作的 重要特征。 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 “无为而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 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 切。道家还推崇神仙思想,传说东海之东有 “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仙人居 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 “一池三山"与道家思想 … -- -_--I-.‘-- -_-.……... 与自然共生。道家的自然观影响到中国古典园 林的创作上,便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有着极其深 刻的文化渊源.是与中国的道教是分不开的①。 自然仙境。于是.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 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最早为秦汉时期的上林 苑。上林苑中有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 太液池.大液池中中起三山 分别为蓬莱、方 广东国眷 三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 尊老子为教主,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 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 丈、瀛洌(附图11。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 对后世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园林艺术 的发展。 存在的根据。他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 “大地以自然 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后 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 皇家园林中的“一池三山” 自秦始皇在长池中做三仙岛后。我国历代 帝王多有效仿。北魏洛阳华林园中有大海,宣 想,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 -1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 —— 介 ^ 团国 ■一.茏l1J I -大肉 l I承天门 墨i蔼l \ l4 IltFl 附图2 元大都皇城太液池内“一池三山” 附图l 汉建章官内“一池三山” (引自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引自唐学山等(1il林设计>) 武帝令人在其中作蓬莱山,上建仙人馆⑦:隋 炀帝杨广于洛阳建西苑,据《隋书》记载: 承德避暑山庄的湖区,全部由人工开凿, 湖区中心有如意洲、月色江声和环碧三个岛 屿,中间连以长堤——茎芝云堤回。堤岛分隔 “西苑周两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 莱、方丈、瀛州诸山,高百余尺。台观殿阁, 湖面形成中国古代吉祥物“如意”、“灵芝” 的形状。使湖中三岛的形象构成一棵“如意灵 芝”树,为“一池三山”的传统湖岛模式增添 罗络山上”;北宋徽宗赵估在汴京城郊营造寿 山艮岳,立蓬壶于曲江池中;南宋高宗也在临 安德寿宫中凿池注水,叠石为山,坐对而生三 神山之想:金人灭宋,迁都北京,在西苑太液 池的蓬莱山上建广寒宫:元时期大内御苑太液 池中三岛布列,由北至南分别为万岁山、圆坻 和屏山(附图2)。明初建都南京,后迁至北 了新的意境(附图4)。与昆明湖和北海烟波浩 荡的大水面相比,避暑山庄湖区堤岛错落,清 京,以元大都为基础重建北京城。将元代的太 液池向南扩展,形成三海:北海、中海、南 海,并以此做为主要御苑,称为“西苑”。西 苑改万岁山为琼华岛;改圆坻为半岛,并与屏 山相连,用砖砌成城墙,建成一座团城,与紫 禁城隔墙相望;在西苑的南部开凿南海.将水 面扩大,并在南海中堆筑了一个大岛“南 台”,从而构成了琼华岛、团城和南台一个新 的“一池三山”形式(附图3)。解放后,人民 政府将琼华岛、团城辟为北海公园,中南部水 面划为中南海。今日的北海公园已是首都人民 常去观光游览的游憩公园③。 一附图3 明皇城西苑内“一池三山” (引自唐学册等《园林设计》) l6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p .Ⅱq 莉 ) 2003年●1 J.1 附图6 西藏园布林卡湖心官内“一池三山” (引自唐学山等<园林设计>) 附图4 承德避暑山庄内“一汇三山” (引自袁森坡<避暑山庄与外八庙>) 大水面(昆明湖)用筑堤的办法分成三个小水面 (西湖、养水湖、南湖),每个水面中各有一 幽深邃,所以玄烨诗赞: “自有山川开北极, 岛,西湖中有治镜阁(阁岛),养水湖中有藻鉴 天然风景胜西湖。” 堂(山岛),南湖中有南湖岛,形成湖、堤、岛 “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中的福海(附图5) 一个新的“一池三山 形式谚。更精彩的是. 以及西藏拉萨达赖喇嘛的夏宫——罗布林卡湖 颐和园在塑造三个大岛的同时,还在南湖大水 心宫(附图6)也同样采用“一池三山”的作 面上增添了三个小岛——知春岛、小西泠和凤 法,并且都选择了在水面“方岛串联”的特 凰墩,三个小岛都各有千秋 真正体现了中国 点,但又各具风格。福海中央“北岛玉宇、蓬 造园艺术的高超与奇妙(附图 。 岛瑶台、瀛海仙山”三座神宫呈西北往东南方 向斜串联,且楼阁尽显诗情画意”@而罗布林 江南私家园林中的“一池三山" 卡的三方岛则是汉藏艺术的结晶,成一正轴线 ‘‘。’’‘‘ =:::::::........... 垂直串联的布局。 “一颐和园更是游韧有余。将“一池三山”的 池三山”的湖岛布局不仅在皇家园林 艺术创作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清漪园没有重 中频频可见,在我国江南的私家园林中也屡有 复在一个水面中设立三岛的作法,而是将一个 广东国眷 附图5 圆明园福海内“一池三山” 附图7 颐和园内“一池三山” (引自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1 (引自毛培林等<水景设计>) 一17一 _ 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3年弟1期 广东现。苏州拙政园原是一片积水弥漫的洼地,园眷 口尸 建园时因势利导,浚沼成池,环以林木,建成 一三岛的布局。水池东北角的“小蓬莱”岛,飞 落一泓碧水之中,上荫紫藤花架,繁英累累。 与“小蓬莱”岛毗邻的是一个半岛.三面临 水,伸入池中,上有方亭“濠濮亭”,于亭中 观鱼,可尽享鱼戏悠游之乐。若于“濠濮亭” 向西北眺望,可发现在水池的西北角还有一个 个以水为主的风景园。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 心.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三⑦。至远香 堂向北眺望,只见一池碧水中有东、西二岛, 东岛上有待霜亭,轻巧若飞,藏而不露,取唐 代诗人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意为 名。西岛上有雪香云蔚亭和荷风四面亭,雪香 不起眼的小岛,与曲桥相连。将一池碧水引向 蜿蜒幽深溪涧处。三岛以“小蓬莱”为中心。 早依偎之势,顾盼呼应(附图9)。除此之外, 云蔚亭结构朴质大方,端正稳重。周围遍植 枫、柳、松、竹,交相辉映。亭上有明代画家 倪元璐所书“山花野鸟之间”的题额.两旁石 柱伴以文徽明手书的对联一幅: “蝉噪林愈 留园东部鸳鸯厅北院。矗立着著名的留园三峰 ——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冠云峰雄峙居 中,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冠云峰前临水 池浣云沼。人们把冠云峰比拟成一个刚出浴后 静,鸟鸣山更幽”・。此亭位于岛之最高处,又 居园之正中。居高临下,和远香堂遥相呼应, 互为对景。由此下山,可见西南之荷风四面 正在梳妆的少女。这从它的倒影中可以看得 到。其北侧最高处建有冠云楼。中有匾额题 “仙苑停云”,意即:三峰停留在此。望去如 蓬莱仙苑,可谓天堂胜境。由此可见。留园三 峰仍然取白蓬莱三岛之布局(附图l01。 杭州西湖乃古今名胜。畅游于美丽的西子 湖畔. 影子。辽阔 亭,四周皆荷,清香四溢。亭内楹柱上悬挂对 联一副: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 山”。拙政园中除东、西二岛外,西园的北半 部池水中也抱有一岛,岛上有与谁同坐轩、浮 翠阁、笠亭等不同形式的园林建筑,景致丰富 多彩。拙政园五分之三的水面中三岛布列,起 到了分割水面,丰富景观的作用。形成了山因 水活,水随山转之意境,颇有清幽、开朗、明 静的自然山林风味(附图8)。 留园也是苏州有名的私家园林.全园可分 为中部、东部、西部和北部四个景区@。其中 中部以山水为主,蜂峦回抱。水面中仍有一池 附图9 留园内“一池三山” 【引自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附图8 拙政园内“一池三山” (引自毛培林等‘水景设计>1 附图l0 留园鸳鸯厅北院三峰 (引自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一l8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3 ̄摹1期 的外湖西部三岛鼎足而立.南面最大的为三潭 小结 …。…I-_.I. --.‘__.。I.-...….… 印月“小瀛洲”,中间的为湖心亭.最北为阮 公墩⑨。三潭印月水域由桥堤分隔成四大块, 呈“田”字形,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犹如仙 山琼岛,故称“小瀛洲”。 - 湖心亭居全湖中心,环岛皆水,古人称之 为“太虚——点”。 “湖心平眺”乃清代西湖 十八景之一,曾有对联描写这一景色: “亭立 尽管池中三岛的形状、分布、建筑艺术各 具特色.但万变不离其宗——“一池三山”的 一定之法。 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讲究“一法多式.有法 而无式”,有一定的法则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因 此才有了各朝个性飞扬,又不失灵气的创举,使 中国园林的掇山理水之术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西湖,宛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水 面,恍苏公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阮公 墩是原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以所挖淤泥堆 叠而成.故称“阮公墩”。现岛上建有云水居、 忆芸亭、环碧小筑等竹屋茅舍,岛上郁木葱 (j[)周维权著.《中国名山风景区》[M】.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l996:2 24 ②曹明纲著.《人境壶天——中国园林文 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4—6 ③北海景山公园管理处编.《北海》.北京: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l994:5一l0 ④袁森坡.《避暑山庄,与外八庙》[M】.北 京:北京出版社’。1981:76—88 ⑤张恩荫,刘继文等.《圆明园遗址公园》.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l8一l9 ⑥唐学山,李雄,曹礼昆编著.《园林设计》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69—79 ⑦张墀山,叶万忠,廖志豪.《苏州风物志》 附图11 杭州湖内“一池三山” (引自郑云山等《杭州与西湖史话》) [M1.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l2—2l ⑧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匕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4l一75 葱,四周碧波荡漾,故又名“阮墩环碧”一 景。此外还有位于里湖西南角的孤山.四面环 水,一峰耸立,东西长而南北窄,形如水中卧 牛。白居易称之谓大海中的仙岛蓬莱,诗云: ⑨张福祥编著.《杭州的山水》.北京:地质 出版社,1982:1o-13 ⑩浙江人民出版社编.《浙江风物志》.杭 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86_.88 “到岸请君回头望,蓬莱宫中在水中央”(附 广东国眷 图1l1。 (上接第1 1页)森林围城,治沙固沙防沙、三废 治理,环境美化、风景名胜保护……必须取得社 会回报才能持续发展下去。全民事业、产业化运 作,能否走出一条路来?WTO可能蕴藏了这一 契机。 参考文献: 1、陈晓丽.WTO与中国的城市规划[『】.城 一市规翅1.2002第6期 10,--11 2、童 隽.造园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99、第"- ̄tt 3、刘管平等.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1987.第二版 4、李敏.中国现代公园,北京北京科学技 术出版社.1987.第一版 l9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