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观园林:
佛教和道教至唐代达到了普遍兴盛的局面,寺观的建筑制度已趋于完善(殿堂、寝膳、 客房、园林);
总述:佛寺成为各阶层市民的平等交往的公共中心,它的环境必然会把宗教的肃穆与与人间的愉悦相结合考虑,因而更重视庭院的绿化和园林的经营。许多寺观以及园林之美和花木的栽培,而闻名于世,文人们都喜欢到寺观以文会友,吟咏,赏花,寺观的园林绿化适应于世俗趣味,追摹私家园林。 寺观园林兼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长安城内水渠纵横,寺观引来活水在园林和庭院里建置山石水景,寺观及其庭院院,山池之美,草木之盛,使游人们流连忘返,描写文人名流到寺观,赏花,观景 饮宴,品茗的情况,足见长安的寺观园林和庭院园林化之盛况,表明了寺观园林所兼具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 隋唐时期的佛寺建筑,在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无论个体建筑或者群体布局都有所改进提高。更趋于规范化而形成模式,建筑的汉化和世俗化程度也更为深刻。个体建筑已经完全是汉地的木构建筑,群体布局在唐初尚保留着一套以塔为中心的古印度痕迹。中唐以后,“主院”的布局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塔已退居主院以外的两侧和后部的次要位置上,供奉佛像的正殿(佛堂,金堂)代替塔,而成为主院的构图中心也是整个佛寺建筑群的构图中心。
道观建筑的世俗化较之魏晋南北朝更为深刻,其个体建筑和群布局情况,就宏观而言大体上类似于佛寺建筑。
天下名山僧占多,以寺观为主体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到唐代基本已陆续建成; 佛教和道教的教义都包含尊重大自然的思想,其建筑也就力求与自然山水的和谐; 著名寺院:慈恩寺 、石塔寺、普救寺
慈恩寺:大雁塔是西安现存最著名的古塔,小雁塔在荐福寺内,典型的密檐式佛塔 普救寺:西厢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 。
石塔寺:
靖善坊的大兴善寺,是京城规模最大的佛寺之一,崇业坊内的元都观,以桃花之盛文明于长安。
大雁塔:塔为楼阁式砖塔,呈方形角锥状,现塔七层六十四米,造型简洁,气势雄伟各层壁面有柱枋,栏额等仿木结构,每层四面有券拱门。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慈恩寺: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而建。以牡丹和荷花最富盛名。 荐福寺:寺院内“小雁塔”修建于(707-710年)因规模小于大雁塔顾称小雁塔。虽不及大雁塔规模雄大,但环境清幽,风景优美,别有一番韵味。大小雁塔东西相向,是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塔为十五级,是密檐式砖构建筑,塔形秀丽,经历过三次离合,六次地震不倒塌。寺内有一口金代铁,重约两万斤。每日清晨法师以节奏敲向,生传数十里,形成了长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钟”钟声以成为长安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灵隐寺:白居易《冷泉亭记》记述了杭州灵隐寺外围的园林环境中午五座小亭的点景。 “水庭”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的西方净土变中,另见一种“水庭”的形制, 在殿堂建筑群的前面开着一个方形的大水池,池中有平台,净土变中的寺院水庭形象虽然是理想的天国,实际上也是人间的反映。云南昆明圆通寺,(正殿的东西两侧伸出曲尺形回廊,这回廊围合的庭院,全部为水池——水庭,池中央建八角亭,)大体上类似于敦煌壁画中,唐代净土变所描绘的水庭。
其他园林: 御署园林,唐代两京中央政府的御署内,多有山池花木点缀,个别还建制独立的小园林。如御史台中书院。园内的诸多品种的花木,由诸韩林学士自己种植逐渐繁衍起来 可以说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绿化方式。
山西绛州,州衙(ya)的园林——绛州衙署园:圆平面略呈长方形,最西北角引来活水横贯园之东西,潴而为两个水池。水岸边种植,桃,李兰,等植物,还养畜水禽。园的布局以水池为中心,池,堤,渠,亭间以高低错落的土丘相接,使景有分有隔,自然景观缩移在园林中,建筑物均为小体量,数量少布置疏朗有致,显然是以山池花木之成景为主调。由于地势高爽可以远眺故园外之借景也很丰富。
东湖——中堂名相,李德裕任新繁县令时修建的新繁县署园林。(四川成都市) 公共园林:滥觞于东晋之世,名士们经常聚会的地方如“:新亭”“兰亭”等应是其“雏形”。长安城内开辟公共园林比较有效地包括三种情况,
1你用城南一些坊里的岗阜——“原”,如乐游原, 2利用水渠转折部分的两岸儿创以水景为主的游览地。 3街道的绿化
乐游原:青龙寺是唐代长安的著名佛寺之一,也是当时佛教密宗的主庭。乐游原地势高爽境界开阔,再加上佛寺的人文点缀,益增奇景观的魅力。
曲江(又名曲江池,芙蓉苑,)曲江池是我国古代首次出现的公共游览地,水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形状。唐代随着黄渠的开凿,曲江池水量剧增,唐帝王在这里大兴土木。新建亭阁,列置画舫,宫中有夹层与曲江相通,是皇帝与达官贵臣饮宴游乐之地。“曲江初碧草初清,万钴千蹄匝岸行”
曲江平时可供居民有赏,诗人杜甫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曲江流饮“曲江之宴行之罗列,长安几乎半空,”每当新科考中的进士题名大雁塔下,皇帝还赐宴于曲江,泛舟游饮,吟诗作画,风雅异常。“曲江流饮”也就因此而成名,被誉为“长安八景 ”之一
小结: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在隋唐三大园林中的地位比魏晋南北朝重要 私家园林艺术性较上代有所升华
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反过来促进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宗教的建筑与风景建筑在更高层次上相结合,促进风景名胜尤其是山岳风景名胜区普遍开发的局面
隋唐园林不仅发扬了秦汉的大气磅礴的闳放风度,又在精致的艺术经营上取得了辉
煌的成就。
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中国古典园林
的第三个特点——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
隋唐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已经成型,并且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影响及于亚
洲汉文化圈内的广大地域。当时的朝鲜。 日本全面吸收盛唐文化,其中也包括园林在内。
综述:隋唐时园林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全盛时期的造园活动取得的成就概括为以下
六个方面)
一: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成。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而且反应在园林
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皇家园林在隋唐三大园林类型中的地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重要,出现了向西苑,华清宫,九成宫,这样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就园林的类型而言,已经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大类别,及其 类别特征。
二,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致处理,唐人已开始诗,画互渗透的自觉追求。2隐与士的结合,表现为“中隐”思想流行于文人士大夫圈子里,成为士流园林风格形成的契机。3文人参加造园活动,把,儒,道,佛禅的哲学融入他们的造园思想中,从而形成文人的园林观,使得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又进一步深化,为宋代文人园林兴盛打下基础。
三,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的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城市寺观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寺观园林亦相应的发挥了城市公共景观的职能。
四,公共园林已更多的见于文献记载,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两京,尤其重视城市的绿化建设。
五,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大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一个新的境界。 造园用石的美学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园林中的“置石”已经比较普遍了 ,筑山既有土山也有石山(土石山)但石山居多。园林理水更注重从外面的河渠引来活水,活水为贵。 园林植物题材更为多样化。
六,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经互相渗透的迹象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特点,——诗画情趣——开始形成,虽然第四个特点——意境的含蕴——尚处在朦胧的状态,但隋唐园林做为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已经形成。
隋代园林不仅发扬了秦汉的大气磅礴的闳放风度,又在精致的艺术经营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个全盛局面继续发展到宋代,在两宋的特定历史条件和人文背景下,终于瓜熟蒂落,开始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时期。
第五节 园林的成熟前期——宋、 宋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述: 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期的第一个阶段,。 两宋时期在中国的文明历史中,无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文化方面尤为突出——作为传统文化主体儒,道,释三大思潮,都处在一种蜕变之中。儒学转化成为新儒学——理学,道教从民间的道教分化出像老庄,佛禅靠拢的是士大夫道教。文化中一种内向封闭的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不断自我完善。 文化艺术表现得精微细致,是唐代无法比的。
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的内容和形式均趋于定型。自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1:宋代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空前繁荣,资本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孕育,封闭的坊里被打破形成繁华的商业大街。 一方面,城市经济高中繁荣,另一方面,无论是统治的阶级的帝王士大夫,或者一般庶民,都始终处在国破家亡的忧患意识的困扰中,既能激发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匡复河山的行动,你也导致了人们沉湎享乐,枸杞偷安的负面心理。
——2: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四大发明均完成于宋代。建筑方面李明仲《营造法式》和喻皓的《木经》,是对当时发达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仅一幅图就表现的个体建筑的各种平面,一字形,曲尺形,折带形,丁字形,十字形,工字形各种造型。建筑得以充分发挥点缀风景的作用。观赏植物和花卉的栽培技术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已出现嫁接和引用训话的方式。品石已成为普遍使用的造园素材。
——3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士大夫造园活动大为开展,民间的士流园林得以更进一步文人化,则又促成“文人园林”的兴盛,皇家园林受到民间的影响,比起唐代的规模变小了皇家气派也有所削弱,规划设计者趋于清晰,精致,细密。
——4宋代的诗词完全失去了唐代的闳放,波澜壮阔的气度,猪,主流已转向缠绵悱恻,空灵婉约。 宋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阶级处于国家社会的责任感而激发出的强烈爱国意识。他们或即景生情和托物言志通过对叠石为山,引水为池以,及花木草虫的细腻描写而寄托作者的情怀。(陆游,杨万里,李清照,苏轼,欧阳修,)绘画技术也得到了巅峰,画坛上呈现人物,山水,花鸟,鼎足三分的兴盛局面。尤其山水画受到社会上的重视而达到最高水平,继王维的影响五代的山水画成为中国绘画非常重要的主题。
——5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级中,除了传统的琴,棋,书画等艺术之外 品茶古玩鉴赏和花卉观赏也开始盛行。
综上所述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同时也促成了造园的繁荣局面。此外还有许多寺观园林,官司御署园林,公共园林,茶楼酒肆的附设园林。
文人园林的兴起:李枋《太平御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葵辛杂识》,沈括《梦溪笔谈》郭溪《林泉高致》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宋代皇家园林: 都城——东京
东京共有三重城垣:宫城内城外城。每重城垣之外围都有护城河环绕。外城又称新城,周长50里150步,略呈方形,为民居和市肆(市场)之所在。设城门十三座,南三,北四,东西各三。
内城又称旧城,周长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除部分为居民市肆(商店)外,起主要是御署,王府邸宅,寺观之所在,设城门七座,南山北一东西各二。 宫城又称大内(皇城),为宫廷和部分御署所在,周长五里城门六座南三东西北各一。
御街:是城市的主干道。贯通宫城的宣德门——内城的朱雀门——外城的南正门“南熏衣门” 东城的城市绿化很突出,市中心的天街宽200余步,当中的御道与两旁的行道之间的“御沟”分割,两条御沟“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杏 杂花相间”其他街道两旁一绿植行道树,多为,柳,榆,槐,椿树,等中原乡土树种。
都城——临安
临安城虽保持着御街——衙署区——大内的传统皇都规划的中轴线格局,但限于具体的地形已不成规则的形式,方向上亦反其道而行,宫廷在前,衙署在后,百官上朝皆从后门而入。 东京的皇家园林,只有大类御苑和行宫御苑。属于前者的为后苑,延福宫,艮岳三处。属于后者的分布在城内外,城内有景华苑等处,城外有琼林苑,宜春园,玉津园,金明池,宜春苑,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北宋初建成的“东京四苑”琼林苑,玉津园,金明池,宜春苑,以及宋徽宗时,所建的延福宫和艮岳。
后苑——苑内的主要殿堂为崇圣殿,太清楼。院中有三亭,过一小溪桥有仁智殿。,溪中有龙舟。仁智殿下有两巨石,其中石上刻有字,是宋徽宗御书,刻石填金。殿后垒石成山,刻曰,香石泉山。
延福宫——构成城中轴线上的前宫后院的格局。苑中的50所建筑,其中有32处命名与植物有关。足见延福宫内,花树繁茂植物造景的比重很大,延福宫有当时的五个大宦官,各自负责修一部分,成为各不相同的五个区,号称“延福五位”。
艮岳——造园艺术成就
艮岳造园艺术成就——筑山:园林的筑山模拟凤凰山是一种象征性的手法,重要在于它的独特构思和精心经营,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主位,其西的万松岭为侧岭。其东南的芙蓉
城则是延延的余脉,南面的寿山居于山系的宾位,构成一个宾主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既是天然山岳的典型化的概括,又体现了山水画论所谓,“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行,”“客山拱伏,主山始尊”的构图规律。整个山系“岗连阜属,东西相望,前后相继,”并非各自孤立的土丘,其位置经营也正合于“布山形,取峦脉向,分石脉”荆浩《山水决》的画理。
艮岳造园艺术成就——置石:筑山的用石,也有许多独到之处,石料都是从各地运来的。以太湖石灵璧石之类为主,均按照图样的要求选择加工成型。经过优选的石料千姿百态故艮岳大量运用时的单块,“特置”尤其是太湖石峰的特置之法。(这种情况多见于宋画中,在宋代宫苑里普遍运用,艮岳中无论时的特置,或者叠石为山,其规模均为当时之最大者,而反应的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艮岳的造园艺术成就——理水
园西北角引来景龙江之水,入院后扩为一个小型水池“曲江”池中筑岛,上建蓬莱。后折而西南,名曰回溪,至寿山北麓分为两股,(水一股绕过万松岭,注入凤池,另一股沿寿山与万松岭之间的峡谷南流入山涧)涧水出峡,入“大方沼”有芦渚,梅渚二岛。大方沼西为凤池,东为雁池,不可胜计。”雁池之水从东南角流出园外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
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它几乎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瀑,潭等。水系与生气配合而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这种态势是大自然界山水成景的最理想的地貌的概括,符合与堪舆学说的上好风水条件,体现了儒道思想的最高哲理,——阴阳虚实的相生互补,统一和谐。 艮岳造园艺术成就——建筑
建筑的布局,除少数满足特殊的功能要求,绝大部分均从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点景和“观景”的作用。可畏集宋代建筑艺术之大成。
山顶制高点和岛上多建亭,水畔多建,台,榭。山坡上建楼阁。
除了游赏性的园林建筑之外,还有道观,庵庙,图书馆,水村,野居, 以及模仿民间镇集市肆的“高阳酒家”。
艮岳造园艺术成就——总结:
艮岳称得起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它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他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山水风景,加以高度的概括提炼的典型化。
北宋的“东京四苑”——琼林苑,玉津园,金明池,宜春园。
琼林苑—— 苑之东南筑山高数十丈。院中的花,大为进贡的名花,花间点缀梅亭,牡丹亭等小亭兼做赏花之用。此园除殿亭楼阁,池桥画舫之外,还以树木南方的花草取胜是一座一植物为主体的园林。
金明池——与琼林苑相对,此地凿池引汴河之水注入 ,用以教习水军,宋太宗曾临幸观水戏。他的规划不同于一般园林成规整的类似宫廷的格局,后来水军超演变成了龙舟竞赛的斗标表演,宋人称之为“水嬉”。每逢大比之年,琼林苑与金明池同时开放,这两座御院之内百戏杂陈,殿试发榜后皇帝例必在此园赐宴新科进士,谓之“琼林宴”。金明池东岸地段广阔树木繁茂游人稀少,则辟为安静的钓鱼区。
玉津园——苑内仅有少量建筑物环境比较幽静,林木特别繁茂,故俗称“青城”。苑中还有专门饲养远方进贡的珍奇禽兽的动物园。
宜春苑——此园以栽培花卉之圣而闻名京城,诸苑所进之花,以宜春院的最多最好,顾后者的性质又相当于皇家的“花圃”。
芳林园——宋太宗即位后,明潜龙园。登水心亭观众村竞射。文静朴素淡雅于山水陂野之间点最着村居茅店
含芳园——此园以栽植树木之繁茂而出名。
临安 大内御苑只有一处及宫城的苑林区后苑。行宫御苑很多,德寿宫和樱桃园在外城,大部分则分布在西湖风景优美地段。 后苑——宫城北半部的苑林区,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山地园,这里地势高爽能迎受钱塘江的江风,小气候比杭州的其他地方凉爽很多。山下人工开凿“小西湖”有一条长180余开间的爬山游廊“锦胭廊”与山上的宫殿相连接,后苑的山地景观之美以及花木之色。建筑物布置疏朗,大部分是小体量的如亭榭之类的建筑,一般都按周围的不同植物景观特色而分别加以命名。
德寿宫——位于外城东部,宋人称之为“北内”而与宫廷大内相提并论,足见其规模和身份不同于一般的行宫御苑。根据《梦梁录》载:宫内殿堂楼阁森然,以聚远楼为中心后院分为东西南北四区,亭子很多,花木尤盛。
后院四个景区的中央为人工开凿的大水池。所谓“四分地”即按景色之不同分为四个景区: 东区:以观赏各种名花为主,如香远堂,赏梅花,清深堂赏竹,清妍堂赏酴醭,清新堂赏木犀(桂花),等。
南区:主要为各种文娱活动场所,如宴请大臣的载忻堂,观射箭的射厅,以及跑马场,毡场等。
西区:以山水风景为主调,回还萦流的小溪与大水池沟通。
北区:则建置各式亭谢,如用日本椤木建造的绛华亭,茅草顶的倚翠亭,观赏桃花的春桃亭,周围栽植苍松的盘松亭等。
集芳园——前临湖水,后依山冈。楼阁林泉,幽畅咸极,古木寿藤,多南渡以前所植者。 玉壶园——钱塘门外。
聚景园——在清波门外西湖之滨,圆内沿湖的湖岸上遍植垂柳固有“柳林”之称。20余座亭榭以及学士,柳浪二桥。南宋孝宗临幸此园最多,顾店
殿堂亭榭的匾额亦多为孝宗所题,元代改建为佛寺,每当阳春三月,柳浪迎风摇曳,浓荫深处莺啼阵阵成为“柳浪闻莺”之所在。 屏山园。钱湖门外。
延祥园——在孤山四圣延祥观内。 琼华园——园内花寒水深,气象幽古。
玉津园——孝宗数临幸命群臣燕射于此,宴请金朝使臣亦在此园内,并观看骑射表演。 南园——为南渡后所创。 宋代皇家园林的特征:
1宋代皇家园林的规模既远不如唐代之大也没有唐代那样远离都城的离宫御苑。
2但在规划设计上的更精密细致,比起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最少皇家气派,更多的接近民间私家园林。
宋代皇家园林,乃是独辟奚径,因而出现像艮岳那样划时代的作品。南宋皇帝经常把行宫御苑赏赐臣下作为别墅园,北宋某些行宫御苑较长时间开放任百姓入内游览。这都说明皇家和私家园林具有较多的共性。 艮岳
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人工山水园,代表最高水平 花石纲:所用山石取自太湖沿岸,船运到京 金明池:是一座戏水园林 私家园林
宋人李格非写了一篇《洛阳名园记》记述他所经历的比较名重当时的园林19处,大多数是利用唐代废园的基址,是有关北宋私家园林的一篇重要文献。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包括
宅园(六处,富郑公园,环溪,湖园,苗帅园,(苗授之宅园,古树甚多,建堂七叶树之北,建亭竹之南,引伊水支津之活水)赵韩王园(园内华丽程度,堪与宫廷,衙署媲美),大字寺园(白居易履道坊宅园旧址,山水树木保留,建筑新建))游憩园(十处董氏西园,董氏东园,(均为工部侍郎董俨的游憩园。西园的特点是“亭台花木,不为行列区处周旋,”《洛阳名园记》认为这里乃是洛阳城中,“遂得山林之乐”的地方,东园正门在北,园之西半部为大池,池中建“含碧堂”)独乐园,刘氏园,丛春园,松岛,水北胡氏园,东园,紫金台张氏园,吕文穆园,)和专门培植花卉的花园(两处,归仁园,李氏仁丰园)。《洛阳名园记》对所记诸园总体布局及山池,花木建筑所构成的园林景观描写具体而翔实,类型:宅院类,别院类,花园类。
宅园类——宅院是连接宅第的园林主人生活于其中。
富郑花园——洛阳少数几处不利用旧址而新建的私园之一。
富镇公园的布局特点是以景物取胜,以景物为构图中心,景物以一曲又一曲的展开,在自然曲折变化中求得统一的布局手法 具有深密幽致的景,也有开朗豁达的景,组成一座丰富景物的自然式山水园林,全园分为南北两个景区,北区幽静是有五洞的土山竹林,南区开朗是水池和土山。
园内的总体布局大致为:大水池居园之中部偏东,由东北方的小渠引来园外活水。总之大片竹林辅以多种花木。建“梅台”“天光台”二台均高出与林梢,以便观览园外借景。 环溪——以溪湖水景取胜。全园是以溪池水景为主题,临水建亭台榭等园林建筑。 特点是以水景和园外借景取胜。
湖园——唐代宰相裴度私园。主园以湖为全园的构图中心布局成水景园,湖中有洲堂建筑,与湖北岸的堂,西岸之亭相对应,以取得构图平稳。另一特色是采用对比布局,动势与静态对比的造园手法,如青苹动而林荫合,水静儿跳鱼鸣。
别业类——游憩园是供园主休息游宴,宴会娱乐之用,与住宅分开,大多位于城郊。有时也允许游人游览 。
当时的洛阳人认为:一座园林再好也不可能兼有以下六者:“务宏大者少幽邃,人力胜者少苍古,多水泉者难眺望”唯独湖园却能够兼此六者,故它在当时是颇有名气的,《洛阳名园记》 给予很高的评价“虽四时不同,而景物皆好!”
水北胡氏园—— 此二园距离很近,在邙山山麓临厘水旁,造园颇能利用地形和自然环境而巧于因借。筑有两个坚固如砖切的土室,其面水处,可开大窗凭借室外水景,土室之东布置有亭榭花木,登台榭可眺望四周景色或赏花木,和俯瞰峭岸绝壁之景。
董氏西园——以山林景色取胜,园中无中轴对称,以景物分区的布局特点,花木的种植不成行列,采用自然错落的布置方式,遂得山林之色。 董氏东园——董俨,是供歌舞宾游的园林,园主宴饮酒醉后可小住休息,园中除有大桧柏树,水景创作技巧有了一定水平,西面有一大水池,四周水喷泻池中,飞瀑一般,池四周隐有出水口,故水不溢。
独乐园——司马光的游憩园,规模不大,而又非常朴素,在洛阳诸园中,最为简素,这是司马光有意而为之。
松岛——园中多古树,数百年参天古松,嗯,苍老劲姿,故名为松岛,古朴优雅的园中建有茅亭草榭,配以大竹木筑池沼。可畏古园中新意,苍老有生气。
紫金台张氏园——自“东园”并城而北,张氏园亦绕水而富竹林,有亭四,以城东水面创作出以水为主的园林,建四亭供游览休息。
吕文穆园——园在伊水上游,利用自然水榭而修筑的一座自然式园林,园中水流清澈,木茂
竹盛,有三亭,一亭池中,桥横跨池上相望。这种湖,亭,曲桥的布置方式成为后世造园常用手法之一。
东园——这是借一片大水景的一处水景园,
丛春园——该园特色之一是采用行列式种植方式,以植物造景取胜。洛阳名园记中仅此一园,。
花园类——如天王院花园子,归仁园,李氏仁丰园。这类园。都是以收集观赏花木为主面积往往较大。
李氏仁丰园——植桃,李,梅,杏,牡丹,芍药,茉莉 山茶 菊花 ,临水植柳,水中多植荷,莲等。凡洛阳名花莫不应有尽有,犹如一个丰富的观赏植物园,以“花木取胜”园中种植的这些花木是有计划的进行培育,且栽培技术与有了很高的发展。
归仁园——占据一个街坊,周围一里多范围,北部种植牡丹芍药千株,中不部有竹百亩。南部广植桃李。
天王院花园子——无池亭,独有牡丹数10万本,素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每到牡丹盛开时节 ,全员市民纷纷来园赏花游乐,好似古时庙会,今日花市盛景。 洛阳私家造园的总结
1除宅园之外,还有许多单独建置的游憩园,不论前者和后者都经常用作公卿士大夫们的宴集,游赏的场所。
2洛阳的私家园林都以莳花栽树著称。
3所记诸园都没有谈到用石,堆叠假山的情况。
4园中筑台为园景点缀,或则登高远望之用。如四景堂 天光台。
江南
临安作为南宋的\"行在\"和江南的最大的城市,西临西湖及其三面环抱的群山,东临钱塘江。其实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美丽的湖山胜境。
南园——位于西湖东南岸之长桥附近,是南宋临安著名的私园之一,陆游《南园记》对此园有比较详尽的描述。\"其地实武林之东麓,而西湖之水汇于其下,天造地设,极湖山之美,因其自然,辅之雅趣\"
水乐洞园——在满觉山,为权相贾似道之别墅园。\"山石奇秀,中一洞嵌空有声,以此得名, 水竹院落——亦为贾似道之别墅园。
后乐园——葛岭南坡,原为御苑集芳园,后赐贾似道。\"古木寿藤多南渡以前所植者,积翠回报,仰不见日,\"
廖药洲园——内有诸亭。
云洞园——在北山路,为杨和王府园,圆的面积甚广,筑土为山,中有山洞以通往来。主山周围群山环列,宛若崇山峻岭,其上有亭。(山)
水月园——水月堂俯瞰平湖,前列王柳,为登览之最。
环碧园——慈明皇太后宅园,直柳洲寺之侧,面西湖,尽得南北两三之胜。
游曲园(峰,湖,柳)裴园(兽,山洞,流泉,水石,花卉,桃花关)俞氏园(假山之奇,甲于天下)赵氏菊坡园(园的前部为大溪,修堤画桥,蓉柳夹岸数百株)叶氏石林(以石为胜)
乐圃——\"无园不石\"因而叠石的技术水平亦以此两地为最高,已出现专门叠石的技工。 砚山园(一方凿成山形古研台)梦溪园(沈括的园)盘洲园'沈园(沈园(当年园内池面涟漪,假山林荫间点缀着楼台亭榭,小桥流水,是越中一处著名的园林,而且定期开放任人入园游览。))
南沈尚书园,北沈尚书园北园(北园园中开凿五个大水池均与太湖沟通,园内园外之水景连为一体。)——南园以山石之美见长,北园以水井之秀取胜,两者为同一园主人因地制宜而出之。
沧浪亭——在苏州城南,苏舜卿时园林的内容简单,很富于野趣,苏舜卿死后,此园屡易其主,后主人申公加以扩充增建,园林的内容较前丰富得多。原名费为僧寺后又恢复。并迭经改建,至今仍为苏州名园之一,\"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相宜\"。 两宋时期临安的私家园林,
临安东南郊山地,钱塘江畔一带风景亦佳,多有私家别园,城内私园多半为宅园。
总的看来,私家园林分布是以西湖为中心,南北两山为环卫。随地形景色之变化,借广阔湖山为背景,分段聚集,起伏疏密,配合得宜,天然人工浑为一体,诸园的布局分为三段,南段中断和北段。
南段——园林大部分集中在,湖南岸及南屏山,方家峪一带。这里接近宫城,故以行宫御苑居多,如胜景园,翠芳园,私家和寺庙园林也不少随山势之高其近湖处之集结名园佳构,借山引湖。
中断——起点为长桥,环湖沿城墙北行,经钱湖门,清波门,涌金门,至钱塘们,包括耸峙湖中的孤山。在沿城滨湖地带建置聚景,玉壶,环碧等园缀饰西湖,并借远山苏堤做对应,已示湖光山色的画意。继而沿湖西转,顺白堤引出孤山,是为中段造园的重点和高潮。孤身耸峙湖上,碧波环绕,是西湖风景最胜处,唐以来即有园亭楼阁之经营,宛若琼宫玉宇。不仅如此,环十里湖一带布置若干别业,小圃。亦为隔水之配衬。孤山及其附近遂成为西湖名园荟萃之区。
北段——自昭庆寺循湖而西,过宝石山,入于葛岭,多为山地小园。在昭庆寺西十涵桥北一带集结云洞,瑶池,聚秀,水丘等名园,继之于宝石山麓大佛寺附近营建水月园等,再西又于玛瑙寺旁建置养乐,半春,小隐,琼花诸园,入葛岭更有集芳,挹秀,秀野等园,形成北段之高潮。复借西泠桥畔之水竹院落衔接孤山,又使得北段之园林高潮与中断园林高潮高潮凝为一体,从而贯通全局之气脉。
总观园林之布置,虽说未经事先之规划,但各园基址的选择均能着眼于全局,而形成总体结构上的起,承,转,合,疏密有致的韵律,长桥和西泠桥则是三段之间的衔接转折的重要环节。许多皇家私家寺庙园林皆因借于湖山之秀色,又装点了湖山之画意。 城市郊邑风景的全面发展,
西湖风景区是较早开发的邑郊园林先例,
西湖山水之自然景观,经过各种园的点染,配以其他的亭,榭,及南北两山对峙呼应之雷峰塔和保椒塔作为总纳全局之构图重心 西湖形成既有自然风景之美中渗透着以建筑为主的人文景观之胜的风景名胜区,也可以说是一座有许多小园林,集锦而成的特大型的天然山水园林。\"俯瞰西湖,高挹两峰。亭馆台榭,藏歌贮舞,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 六、寺观园林(宋)
掀起了新一轮的在山野风景地带建置寺观的高潮
灵隐寺 ;当时印度僧人慧理 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净慈寺 (南屏晚钟 )。
当时的佛教寺院可分三种,即禅寺、教寺、律寺,禅寺(院)是以修持禅定为主的;教寺即讲寺,是研究阐扬佛教经典的;律寺则是研习和传持戒律为主的寺院。 “五山十刹”是佛教禅宗名寺的总称,为我国禅林宫寺制度中最高级别的寺院。
(南宋)禅院五山是:余杭径山兴圣万禅寺、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杭州灵隐山灵隐寺、宁
波阿育王山峰广利寺、鄞县天童山景德寺。禅院十刹是:杭州中天竺永祚寺、湖州道场万寿寺、温州江心龙翔寺、金华宝林寺、奉化雪窦资圣寺、天台国清寺、福州雪峰崇圣寺、南京灵谷寺、苏州万寿报恩光孝寺、苏州虎丘云岩寺。
两宋时期的寺庙园林——两晋南北朝僧侣和道士纷纷到远离城市的山水风景地带建置佛寺,道观,促成全国范围内山水风景,首次大开发。
南宋杭州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寺观建设,园林建设与山水风景开发相结合的典型实例,由于大量的佛寺的建置,杭州成了东南佛寺圣地,前来朝山进香的香客络绎不绝。
城市型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进而达到文人画的境地,它们与私家园林之间的差异,除了尚保留一点烘托佛国,仙界的功能之外,基本上已完全消失了。
灵隐寺(宋代,禅宗五山的第二山)(怪石,异木,冬夏长青,烟雨雪月,四景尤佳。) 三天竺寺(,灵隐寺之南,优美清静的景区) 韬光庵(细泉,紫薇,木石,亭馆) 其他园林——东京的城市街道绿化也很出色,市中心的天街宽200余部,当中的御道与两旁的行道之间以\"御沟\"分隔,两条御沟\"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其他街道两旁一律种植的行道树多为柳,榆,槐树,椿树。
苍坡村——楠溪江中游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建成于南宋时期。村落现状的基本格局,如街巷布置,供水和排水系统,公共园林等依保持南宋原貌未变。
浙江楠溪江苍坡村:苍坡村在村庄的布局构思上,非常注重文化的内涵。村庄是以“文房四宝”来进行布局,针对村右的笔架山,铺砖石长街为“笔”,凿5米长的条石为“墨”,辟东西两方池为“砚”垒卵石成正方形的村墙,使村庄象征一张展开的“纸”,这是“耕读”思想在山村规划建设中的充分体现。是宋代文化的一大特征。 纵观楠溪江古村落,大体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建村历史悠久。据保存下来的名村宗谱记载,茗岙村与下园村初建于晚唐,建于五代的有枫林,花坦,苍坡,周宅等村。建于北宋的有:芙蓉,廊下,鹤阳,渠口等村,而岩头,蓬溪,豫章,塘湾,溪口等村则建于南宋。
2规划严谨和谐。几乎所有村都有寨墙寨门,整个村子的水系,街巷,井然有序,民宿,庭院,礼制中心,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和公共园林等错落有致。
3建筑类型丰富。民居,宗祠,亭台,池榭,书院,寨墙,寨门等,一应俱全。
4建筑风格朴素。楠溪江古村既没有多少深宅大院,也没有雕梁画栋,用卵石原木构筑的房屋显得朴素真实。自然明朗,野趣天然,和谐亲切。
5环境意识较强。不论村落选址,规划,布局还是单体建筑的设计,构筑,都表现在楠溪江先民极强的环境意识和审美能力,突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通天地人的环境氛围。
6宗教文化突出。各村都以一个宗教聚居之地,还有宗祀建筑如祠堂,各姓还按天干地支每隔十五或60年,修禊宗谱等。
两宋时期园林的特点
1皇家园林艺术性的升华,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冲淡了园林的皇家气派,反映了两宋封建政治一定程度的开明性,和文化政策的一定程度宽容性。
2由于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工商业繁荣,市民文化勃兴,市民园林亦随之而兴盛起来。文人园林经唐代的启蒙兴起于两宋,文人园林的兴起和极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已经达到成熟境地的标志。
3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三大园林内心都已完全具备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四个主要特征。叠山,置石均显示其高超技术,理水已能够缩移摹拟大自然界的全部水体形象。与石山, 土石山,土山的经营相配合而构成园林的地貌骨架。 观赏植物由于园艺技术发达而具有丰富的品种,为成林,丛植,片植,孤植,植物造景提供了多样选择余地,园林建筑已具备后世所见几乎全部形象作为造园要素之一,在园林的成景起着重要的作用,比之唐代又更胜一筹。
4园林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转化。 文人画的画理介入造园艺术, 从而使得园林呈现为\"画化\"的表述。景题,匾联的运用又赋予园林以\"诗化\"的特征。他们不仅更具象的体现了园林的诗画情趣,同时也深化了园林意境的含蕴。而后者正是写意的创作手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5寺观园林进一步世俗化,更多的发挥其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对于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山岳风景名胜区地在度大开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7建筑技术方面,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和喻皓的《木经》是官方和民间对当时发达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第六节 园林的成熟前期——元、明、清 (公元960—1736年)
皇家园林实例——
明:西苑、御花园(重点在大内御苑)。
清初:西苑、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重点在离宫御苑) 。 宋代私家园林:湖园、独乐园、沧浪亭 、沈园
文人园林兴起,其特点可概括为:简远(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 、疏朗、雅致、天然。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是江南现存历史最久的古园林之一,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称苏州“四大名园”,
明代、清初的私家园林
名园:影园、拙政园、寄畅园、芥子园、 (清华园、勺园、阅微草堂、半亩园、吴梅村园、王渔洋园等)。
拙政园 寄畅园平面图
勺园是明朝著名书画家米万钟(1570-1631)于明万历年间所建。 是“米氏三园”(漫园、湛园)中最为有名的一个。 造园匠师和有关园林的理论著作 张南垣、戈裕良、计成 《园冶》、 李渔 《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文震亨 《长物志》
园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 第一卷包括“兴造论”一篇、“园说”四篇,第二卷专论栏杆,第三卷分论门窗、
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
好的园林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计成把它概括为两句话:“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
借是手段,体、宜是目的。
在篇首计成提出两个规划设计的原则:一、景到随机;二、虽由人作,宛白天开。
前者意即园林造景要适应于园址的地貌和地形特点,并尽量发挥它的长处、避开它的短处:后者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人工创造的山水环境必需予人以一种仿佛天造地设的感觉,二是建筑的配置必需从属。协调于山水环境、不可喧宾夺主。 五种借景的方式: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作者李渔,为自己营造“芥子园”。
“借景之法乃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这就是所谓“框景”的做法,李渔称之为“尺幅窗”,“无心画”。
《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
寺观园林 (明、清初) 著名寺院:
香山寺、碧云寺(香山寺之北) 高旻寺 小结(1)
私家、皇家、寺观三大园林类型都已完全具备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四个主要的特点。
另外,文人园林经唐代的启蒙,兴起于两宋,大盛于明代和清初。 园林的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转化(南宋文人画,加上诸如“小中见大”、“须弥芥子”、
“壶中天地”之类的美学观念的影响,对写意园林的兴起起着促进作用。元、明文人画盛极一时,影响及于园林而相应地促成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
这个时期的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促成了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 佛教禅宗兴盛,佛教建筑已完全汉化,禅宗与儒学结合,文人禅悦之风,僧道的文
人化等因素促成了寺观园林由世俗化更进一步地文人化。同时,寺观园林更多地发挥其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 。
第六节 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公元1736一1911年 ) 皇家园林
乾隆时期进入皇家建园高潮 ,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所谓集锦式皇家园林),
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皇家园林实例:西苑、宁寿宫花园、三山五园(畅春园、圆明园、玉泉山静明园、
香山静宜园和万寿山清漪园)、避暑山庄。
所谓集锦式的园林,主要是指凭借封建帝王的权势,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和能工巧匠,将国内国外各类园林的精华,以及山水诗、山水画中所描绘的自然情致,仙居幻境,移植仿建于皇家苑囿之中,形成荟萃名园、景象万千的园林景观。这是北京乃至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一个显著标志。西苑三海、圆明园、清漪园等皇家园林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尤为突出。
承德避暑山庄的“芝径云堤”,仿自杭州西湖苏堤,烟雨楼仿自嘉兴南湖,金山仿
自镇江,万树园模拟蒙古草原风光。圆明园的一百多处景区中,有仿照杭州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曲院风荷”,有仿照宁波“天一阁”的“文源阁”,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假山等。 三、私家园林 (1) 私家园林实例:
小盘谷、个园、瘦西湖(私家园林集群); 网师园、留园;
半亩园、萃锦园(恭王府花园) ; 余荫山房、林本源园; 罗布林卡
广东四大名园 (广州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
汲古得绠处”:指打深井里的水要用长绳子,比喻要想求得高深的学问,就必须使用正确的方法,下极大的功夫。
四、寺观园林
寺观园林实例:大觉寺、白云观、潭柘寺、法源寺、普宁寺、古常道观、黄龙洞。 寺观园林继承宋以来的世俗化、文人化的传统,仅少量景题含有宗教的内容。 小 结 (1)
从乾隆到清末,是中国古典园林全部发展历史的一个终结时期。 这个时期的园林继承了上代的传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封建文化“烂
熟”的情况,也反映了末世的衰颓迹象。
园林实物大量地完整保留下来,大多数都经过修整开放作为群众游览的场所。因此
一般人所了解的“中国古典园林”,其实就是成熟后期的中国园林。 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
民间的私家园林一直沿袭上代的高峰水平,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
峙的局面。
园林已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
园林里面的建筑密度较大,山石用量较多,大量运用建筑来围合、分隔园林空间或
者在建筑围合的空间内经营山池花木。
造园的理论探索停滞不前 ,中、西园林文化开始有所交流。
外国造园史
一 古代的造园
世界上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有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
古埃及的造园:气候干旱 ,重视林荫建立灌溉系统,有实用意义的树木园、葡萄园、蔬菜园,城市中重视树木种植和水的利用
一般庭院,呈矩形,绕有高垣,内有园子,中庭植树及设池,后院有蔬菜园和葡萄园,造园从初期实用的树木园、蔬菜园、和整齐的行道树的遮阴到进一步考虑装饰美化的要求和宗教的意义。
巴比伦的悬园
悬园亦称空中花园,是历史上第一座名园,世界7大奇迹,是一座大约110米高的尖塔状假山,顶上有殿宇、树丛和花园,山边层层种植花草树木,并用人工将水引上山,做成人工溪流和瀑布,这个园的台层如同石级从地向上越往上越小,每层台层的底下安置还行贵族的房间一样的洞室,采光从上面的台层透过,每层台层的外边是走道,顶层为主园部分,顶层种植树木,既要防止雨水下渗又要树木生长。最底下是石台,然后是芦苇沥青与砖和石膏的一层混合物,然后是一层铅顶 ,这个铅顶是为了既能承重又能防止渗水,最后填上深厚的土,种植树木,整个看来像长满树木的青山一样
波斯的造园:西亚造园始自波斯,由猎兽的囿逐渐转化为游乐的园,波斯是名花异卉发育最早的地方,天堂园,四面有墙,把天然和人文的界限划分,后将平面布置成田字,纵横轴线分为四区,十字林荫路设置水池,以象征天堂。
希腊的造园:从波斯学到西亚造园艺术,把果园建成装饰性庭院,施以花木栽培,发展为住宅内规则方整柱廊园。园中有明显轴线,园在居室围绕的中心,大部分园的中间部分设
祭坛或神庙的建筑,还创造各式水景,水池设在花丛中,种植果树,观赏花木,一年四季都有画可赏。
古罗马的造园:
意大利气候温暖湿润,有丰富的花岗岩,石灰岩和大理石等,为造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贵族的官邸,常以房围之,设庭于其中,一般呈几何形状,利用雨水水道为喷水、流泉,以花坛、迷阵或盆栽植物以及大理石制作的雕像装饰之,,建在郊野的别墅,大多选择山麓,自然条件优美,建华丽建筑,植奇树珍卉,这些建筑规模较大,林木浓郁,整形的道路,修建的树木,雕像与喷泉,与建筑组成一体,后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造园风格渊源于此
二,中世纪欧洲的庭院
欧洲的封建时期被称为中世纪
欧洲封建制度主要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基督教
中世纪可以夸耀的产物:罗马式和哥特式的两种式样的教堂建筑物,适应建筑,出现庭院
城堡式庄园:城堡包括宅邸和庄园两部分,庄园是自然经济,有果园有菜地,也可以作为绿地,带有观赏性质。庄园部分住在城墙内或护城河以内部分,有整形的药圃园,而葡萄园和果园已经不再是庄园内的组成部分,都放在城堡外或护城沟以内的田地部分,作为农业生产
庄园内鱼池的布置注意装饰造型,考虑封建领主体育和游戏活动的需要
寺庙式庭院:一般在每座寺院中,每种建筑类型都有相应的园地部分组合成一个小区,主要有教堂休息区、居住生活区、厨房菜圃区、医院药圃区、果园区,不同功能用途的小区组合成整个寺院。
在寺院中,一般有两种庭院,一种:教堂中央保留一块空地,四周被围了起来,这块中央空地设有水盘和喷泉,种植以绿色灌木为主体,作为修道士休憩场所的乐园和副食品生产场所的菜园和果园,另一种
是栽培果树、蔬菜或药草的实用园 三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园林
文艺复兴的意大利,有着重大活动的主要城市: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 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的庄园: 阿尔伯蒂:建筑学 美提契庄园: 狩猎园林
废墟和花园式博物馆 文艺复兴中期的庄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