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的事物相反的作文
事物本身都有这相反面,但不代表这就是一种矛盾的现象。先拿这句话的第三个观点举例子来说无私的行为源于利己的心理:首先,利己一词就一定代表的是贬义吗?当我去帮助别人时,我一定会出于一个目的,或许我和对方是朋友;或许我喜欢别人对我说谢谢的感觉;又或许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渴望成为好人的英雄心理。当这些想法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毫不夸张的称之为利己呢?
再看离生活较远的一条真理滋生于非真理。人们会去追求真理从而唾弃非真理。但是在追求真理的同时,难道就没有非真理的参与吗?亚里士多德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甚至影响了整个哲学界在他出现之后的很长时间,所有人将他的话奉之为真理。但是后来无数的哲人出来,提出了对亚里士多德所谓真理的质疑。因此,真正的真理产生了,它们建立在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那些非真理之上,因此,我们也确实可以认为真理滋生于非真理。
最后,追求真理的意志植根于追求幻觉的意志。或许这句话是这个观点里面最难推翻得了,因为真理与幻觉确实水火不容。但是如果人类缺失了想象力,失去了幻觉,是不是也就不会产生真理了呢?牛顿之所以可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提出震惊世界的牛顿第一定律,就源于他极强的幻想能力,他对事物进行了假设,做出了猜想后,才去实验。而他做猜想的过程则是产生幻觉的过程,当他决定去做出实验时,他就是在追求自己的幻觉啊。如果人们无法产生幻觉,就无法对身边的事物产生质疑,那么亚里士多德错误的真理就永运不会被推翻,人们也就无法得到真正的真理了;又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了幻觉,也就不会有亚里士多德,也不会有人
站出来为推翻他的理论而付出代价,更不会再有真理存在。归根究底,追求真理的意志与追求幻觉的意的初衷其实是相同的。
因此,我们便可以得知:其实事物确实可以来自其对立面,甚至可以与之对立面完全重叠。这便向我们诠释了不可以随意定义他人这个道理。人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可恨之人也必有未忠之苦。或许正是因为人都是这样与自己对立面重叠的矛盾体,才有了智慧,才有了发展,才有了人类文明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