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文化背景知识
○ 上海外国语大学 吴友富 张梅芳(200083・上海)
西方节日与文化背景知识(二)
3月22日至4月23日之间,确切日子要根据春分那天或
一、复活节(Easter)
复活节是西方国家隆重而又盛大的宗教节日。复活节的清晨,当天边刚抹上一缕晨曦,婉转而深沉的乐曲开始响彻晨空。在乐曲的感召下,基督教徒从四面八方涌向教堂、公园或公共广场去迎接复活节的黎明,纪念基督耶稣的复活。
据“福音书”记载:“基督耶稣生于公元1世纪。他是上帝的独生子,生于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利恒。母亲是童贞女,名叫‘玛利亚’。因‘圣灵感孕’而生耶稣。耶稣为赎人类罪孽而降生为人,故称为‘救世主’”。耶稣继承犹太教部分教义并加以改革创新。他特选了12个门徒,赋予他们传教的使命和权利。后来为犹太教当权者所仇视,被捕送交罗马帝国犹太总督彼拉多,由其判决钉死在十字架上,3天后复活。复活节就是为了纪念耶稣复活而定的。虽然复活节是纪念耶稣的复活,但是复活节这个名字却取自古代的春阳节
(NorseFestivalofSpringSun),春阳节是古代纳维亚人的
其后出现的满月决定。
西方国家的复活节有各种风俗。比如,有的在忏悔日
(ShroveTuesday)里吃油炸饼,有的在复活节那天里烧毁
犹大的模拟像,他是背叛耶稣的一个门徒。在忏悔日里,基
督教徒要去教堂忏悔以赎罪。复活节星期一(EasterMon2
day)是复活节庆祝活动的高潮。在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每年这天都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游行。有些西方国家在这天还要举行传统的“滚鸡蛋”活动。复活节前40天称大斋期
(Lent)。大斋期开始这天,基督教徒要举行礼拜仪式。牧师
将棕榈叶的灰——基督徒称之为圣灰,涂在礼拜者的额前,借以告戒教徒们生命之短暂,要行善事而赎人类之罪。复活节前的星期日称圣日(Holyweek)。这天基督教堂赠给礼拜者棕榈以示纪念耶稣。传说耶稣是在星期日抵达耶路撒冷的。这天,他受到了耶路撒冷城民的热烈欢迎。人们在耶稣经过的路上铺上棕榈枝,撒上棕榈叶。
复活节是在庄严、隆重的气氛中开始的。教徒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唱着圣歌(hymn)、颂歌(carol)、念着赞美诗,表达他们对耶稣复活的欢乐和喜悦心情。复活节的教堂烛光通明。据说,烛身象征着耶稣的圣体,烛芯是耶稣的灵魂,烛光表示耶稣神性和人性的统一。在复活节里,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教堂仪式结束后,人们习惯于沐浴在春天和煦的阳光下,漫步于青枝绿叶之间,呼吸着春天的气息。
染色的鸡蛋是复活节的标志。古代春阳节,人们互赠染色的的蛋以表示互相祝福。染色的蛋有一定的含义。黄色的表示庆祝春天的到来;红色的表示生活的欢乐。基督教徒将鸡蛋看作为“新生”的象征,用红色来表达耶稣复活的喜悦心情。复活节的早晨,孩子们会意外的发现一小蓝染色的鸡蛋。当然,一些大一点的孩子喜欢自己动手给鸡蛋染色,或进行别有风味的装饰。现在,西方国家的复活节市场上,已经可以看到巧克力、水果布丁等制作的鸡蛋。
兔子是复活节的又一标志。关于复活节的兔子有很多传说。一种说法是:古时候,复活节的日子是以月亮的盈亏决定的,而月槐树下的兔子与月亮是形影不离的,所以,古人用兔子作为复活节的象征。另一种说法是:在德国有一个贫穷的母亲,在复活节里无钱给孩子们买更多的食品,只得染一些鸡蛋,把这些蛋藏在草丛的草窝里,然后让孩子们去找。当孩子们寻找鸡蛋时,忽然有一只兔子从草窝中窜出来,有个孩子大声叫道:“兔子给我们送来了复活节的染色
节日,它欢庆冬天的过去,春天的到来。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复活节逐渐代替了春阳节。但是,由于耶稣是在春阳节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所以在庆祝复活节同时,春阳节的一些风俗在很长的时间里被保存下来。古时候,复活节与犹太的逾越节(Passover)是在同一天里。这是因为耶稣是到耶路撒冷庆祝犹太逾越节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原先复活节的日子是根据逾越节的日子而定的,而逾越节的日子是根据儒略历(Ju2
lianCalender)而定的。儒略历是根据月亮的盈亏每年都有
一定的变化而定的。那时基督教徒认为,复活节的日子不能变动,它应该是在星期日,因为耶稣是在星期日复活的。为此,公元2世纪,罗马教皇下令将星期日定为复活节。然而,这道命令遭到一些教区的反对,如英国等地的教区仍以儒略历的逾越节为复活节。
公元325年,罗马皇帝君士但丁在尼西亚内阁会上
(CouncilofNicaea)支持了罗马教皇。尼西亚会议规定每年
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1582年,格利历
(GregorianCalender)代替了儒略历。格利历就是现今的阳
历。但是,英国及其殖民地还是使用儒略历,这样就造成了正教和新教在复活节具体日子上的差异。直到1752年,英国改用格利历后,这种差异才消失。复活节一般是在旧历的
・50・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蛋。”从此,复活节的兔子和染色蛋成了复活节的一种标志。
二、万圣除夕(Halloween)
10月31日夜是西方国家的万圣除夕。万圣除夕起源
严,随时阻止过分的行为,逮捕触犯刑律的人。
一些群众团体在万圣除夕要举办各种娱乐活动,目的是将青年人的过剩精力引导到正常的活动轨道。在活动中表现出色者可获得一定的奖品。万圣除夕的文艺活动主办单位一般都会向参加者免费提供巧克力、糖果糕点和饮料等。不过,所有的娱乐活动必须由青年人主持,这是万圣除夕的风俗。万圣除夕有奉承拍马比赛、讲鬼怪故事、做鬼怪游戏,两人对咬挂在空中的苹果等怪异荒诞的活动。
南瓜灯笼、苹果和玉米杆是万圣除夕的吉祥物。南瓜馅饼、爆玉米花和苹果汁是万圣除夕的点心。万圣除夕时用纸剪的鬼怪精灵、黑猫女巫是表示对万圣节的敬畏。传说古代凯尔特人为了感谢太阳神给人类带来的丰收,为了驱赶有罪的灵魂,他们在万圣除夕这一夜,在高山上烧一堆篝火,然后围着火讲述各自最可怕的经历。上了年纪的妇女则要求“女巫”占卜一下来年的运气。据说黑猫是“女巫”的吉祥物。南瓜灯笼、苹果和玉米杆都是万圣除夕的标记。据说古时候爱尔兰有一个名叫杰克的人,他不敬上帝,且为人吝啬。死后戏弄阴曹主宰,被赶出阴曹地府,并判他永远在黑暗里提着灯笼行走。万圣除夕早先在美国并不盛行。1840年,随着大批英格兰地区的盖兰人来到北美后才盛行起来。但是,万圣除夕的风俗传到美国后有了一些变化。如人面南瓜代替了过去的萝卜或灯笼。美国人在万圣除夕,把大南瓜挖空,并在上面刻上人的五官,然后在挖空的南瓜里点上小蜡烛。这样,在黑暗中远远望去,南瓜灯笼就象一张微笑的脸。挖出的南瓜瓤可以做成可口的南瓜馅饼。由于南瓜在万圣除夕中的“地位”实在重要,所以这一夜,所有的南瓜都会被抢购一空。
小孩子在万圣除夕外出“行乞”的风俗也发源于爱尔兰。爱尔兰的孩子在万圣除夕为爱尔兰的宗教之神Muck2“乞讨”。后来,欧洲其他地方的孩子们也olla而挨家挨户地
仿效了爱尔兰孩子们的做法:在万圣除夕穿着奇装异服,戴着鬼怪面具外出“行乞”,不过他们认为他们“乞讨”来的是“灵魂饼”。1950年,美国费城的儿童首先提出要将万圣除夕“乞讨”得来的食品让全世界儿童共享。之后,美国儿童又提出万圣除夕要“乞讨”钱而不是食品。这样,就可以通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乞讨”得来的钱寄给别的国家的儿童。现在,在万圣除夕经常可以看见背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字样的小布袋的儿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有专人负责万圣除夕儿童“行乞”的活动。
□
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中欧、西欧凯尔特部落。凯尔特人
崇拜祭司神(Druid)。据凯尔特人的宗教信仰记载:每年的
10月31日,死亡之神和黑夜之神要将天下亡灵驱赶到祭
司神面前。又一传说:罗马人认为祭司神的新年是11月1日。这天,祭司神召集天上的神灵以安抚有罪的亡灵。出自这种古老的传说,现今的万圣节都要摆上纸剪的妖魔鬼怪、女巫精灵。
万圣除夕的许多活动都与迷信有关。万圣除夕的前一星期,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开始准备鬼怪面具和望而生畏的服饰。入夜(万圣除夕),当打扮得狰狞可怕的孩子们出现在家长面前时,家长要表示害怕,这样孩子们会感到很快活。有的孩子用扫帚柄将头带尖顶帽,身披黑长纱裙的“女巫”送到邻家的屋顶上;有的孩子用被单裹在身上,扮成鬼怪精灵;有的孩子则拿着或戴着令人恐惧的骷髅画到处吓人。在英国的切斯郡和施洛郡,许多人在万圣除夕要外出“招魂”,但在现代,人们已不再给“幽灵”散发过去曾经散发过的“万灵饼”。
大部分小孩子在这天晚上打扮得奇形怪状,背上小布袋,挨家挨户地去乞讨。他们按响邻居门铃,有人开门时,他
(trickortreat)。成年人也喜欢这们就高喊:“捉弄或款待”
些“行乞”的孩子。他们摸摸孩子们随身的小布袋,然后在布袋里装些糖果、糕饼和水果等。所以,这天晚上大部分西方家庭都要备些供上门“行乞”的食品。如果有人拒绝孩子们的要求,他们就要被捉弄。孩子们会将肥皂涂在人家的玻璃窗上,会把人家修剪花草的工具搬到让人不易找到的地方。
万圣除夕是大孩子们捣蛋和恶作剧的狂欢之夜。他们向来往的车辆扔鸡蛋、西红柿,把人家放在走道上的家具等物搬出去扔进垃圾箱,在公共场所的柱廊栏杆上乱涂乱写,把难以清除的蜡油涂在商店酒家的玻璃橱窗上或汽车的挡风玻璃上。住在山区的孩子,还会将人家种在山坡上的南瓜摘下来当作皮球滚下山。英国的马恩岛将万圣除夕称为捶
门之夜(Thump2the2doorNight)。因为在这晚,一些人聚集在一起,用萝卜、白菜、西红柿或类似的东西捶打人家的大门,直到有人出来给他们钱或相应的东西为止。因此,为了防止有些人的过分破坏行为,万圣除夕的街上警察戒备森
・5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