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术语指导之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分为: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五种,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一、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练习1: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从表达方式上赏析这首诗
答: 二、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 ,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①描写角度——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 ②描写顺序——如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③描写方法——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细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
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直接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环境、气氛进行描绘。直接描写可以使读者直接感觉到人物的言谈举止、仪表风貌、个性习惯以及环境的状况、事件的气氛等。
1
高一中道班语文学案 制作人:赵冀平 审核人:李志鹏 使用时间:高一上
侧面描写: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所要描写的人物、事件或通过别人的评价、议论来描写人物或事物。
练习2:
判断下面这几首诗的描写角度:
1.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答: 2. 咏绣障 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答: 三、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练习3
赏析下面这两首诗歌
1. 洗儿戏作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答:
2.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答:
2
高一中道班语文学案 制作人:赵冀平 审核人:李志鹏 使用时间:高一上
四、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等。 练习4
指出下列各句景与情的关系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8.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9.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从表达方式角度赏析下列诗歌
11.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答:
3
高一中道班语文学案 制作人:赵冀平 审核人:李志鹏 使用时间:高一上
1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答:
13. 谢亭送别 唐 谢诨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答: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
①
李商隐
②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
(1)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答: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