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程与教学论A卷

来源:九壹网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系(部) 班 级 河A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考试试卷 ○

北题 号 得 分 阅卷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合 计 科 学 号 技师得 分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范评卷人 姓 名 学 1.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课分为五个层次,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院 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有:__________的需要;当代生活的需要;__________的需要 ;__________的需要。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以往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学习方式

4.参观法的类型:_______参观、_______参观、_______参观以及总结性参观。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__________、

_______;情感______与______。

第 1 页 共 8 页

装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 教学模式的结构:教学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价

7.课程与教学评价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功能。

8.我国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与

订线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运作课程;体验课程 2.学习者自身发展;学科发展;生态平衡 3.自主;合作;探究

4.感知性;并行性;验证性 5.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6.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组合;条件 7.促进发展;管理研究;甄别筛选

8.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价值观

得 分 二、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二、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CAADA AAABB CCBCC ADDBC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题号 答案 11 12 13 14 15 16 评卷人 7 17 8 18 9 19 10 20

1.不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是( )

A.要素主义 B.永恒主义 C.实用主义 D.结构主义 2.( )是教育技术学最核心的内容。

A.教学设计 B.教学过程 C.教学评价 D.教学反思 3.( )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

A. 斯金纳 B. 布鲁纳 C.加涅 D.奥苏伯尔

4.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A.泰勒 B.艾斯纳 C.杜威 D.斯坦豪斯

5.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教学目标要着眼于( );第二,课程、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A.学生的行为 B.社会 C.教师的行为 D.学科结构 6.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是( )。

第 2 页 共 8 页

A.强制性 B.自由性 C.开放性 D.自主性 7.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是( )

河A.学生评价 B.教师评价 C.学校评价 D.社会评价 8.学校目标编制的核心技术是( )

北 B.任务分析 C.目标分析 D.起点确定 A.目标表述

9.( )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A.学生 科 B.教师小组

C.学校行政的领导 D.家长及社区人士 10.课程实施的途径主要是( ) 技A.社会实践 B.教学 C.课外活动 D.家庭教育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4大属性有( )

师A.“情景” “协作” “会话” “独立思考” B.“协作” “会话” “意义建构” “独立思考”

范C.“情景” “协作” “会话” “意义建构”

D.“情景” “会话” “意义建构” “独立思考” 12.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是()。 学A.人的本质 B.生活 C.知识授受 D. 知识

院 13.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称为( )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 量化评价 D.质性评价 14.下列座位排列法是小学最普遍最常见的是( )

A.会议式 B.U型排列法 C.秧田式 D.圆形排列法 15.( )提出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 A.布鲁姆 B.布鲁纳 C.泰勒 D.皮亚杰 16.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 )。 A.课程创生取向 B.忠实取向

C.相互适应取向 D.主体取向 17.传统教育论三中心()。

A.教师 儿童 活动 B. 教师 书本 儿童 C.经验 活动 儿童 D.教师 书本 课堂

18.以下哪个词不是描述知识领域的行为动词()。 A.解释 B.应用 C.说出 D.模拟 19.()教学组织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试图兼容班级授课,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的优点。 A.道尔顿制 B.特朗普制

第 3 页 共 8 页

装订线 C.贝尔---兰卡斯特制 D.文纳特卡制

20.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势取向可分为:普遍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和( )。

A.展开性目标 B.形成性目标 C.行为性目标 D.教学性目标

得 分 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

问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主体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教学模式是以某种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为依据而建构起来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以顺利进行教学操作的简单而完整的范型。

校本课程就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谈话法

课程与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第 4 页 共 8 页

评卷人 三、解释名词(每题3分,共15分)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

校本课程 河综合实践活动课

北得 分 科四、问答(共25分)

评卷人 技

1.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师6分) 范 学 2.教学方法的优选的依据有哪些?(院5分)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有哪些?(5分) 订 线

4.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4分)

第 5 页 共 8 页

5.校本课程开发包括哪几个阶段。(5分)

四、问答(每题5分,共25分)

1.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6分)

(1)协调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编排思想 (2)结合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的编排方法 (3)形成直线前进与螺旋上升的编排体系

2.教学方法的优选的依据有哪些?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2)依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有哪些?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呈现工具 (2)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3)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协作工具

(4)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探索工具 (5)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资源环境

4.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㈠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㈡教学与学生的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 ㈢教与学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规律 ㈣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

第 6 页 共 8 页

5.校本课程开发包括哪几个阶段。 (1)环境分析 河(2)课程目标设置 (3)课程组织 北(4)课程实施 (5)课程评价 科 技得 分 评卷人 五、论述(15分)

课堂教学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你认为应该怎样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师 五、论述(15分) 范课堂教学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你认为应该怎样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优点: 学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对学生的规模化培养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院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 1.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和发展需要。 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应该怎样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1.班级规模由大趋小——教学单位的合理化

2.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1)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组(层)教学的有机结合

装(2)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

3.座位排列的丰富多样------教学交往的强化和深化

得 分 线 评卷人 订 六、分析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教学材料,然后回答材料后面的问题。 第 7 页 共 8 页

教科学课的王老师在开学伊始,就给学生布置科学研究的任务,要求他们自选一个课题,用两个半月的时间独立完成全部的研究过程,课题内容不限,但必须有独立见解。

小黄同学选择的课题是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

他从宠物店买回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想出了一个用食物引诱老鼠钻洞的方法。他用一块硬纸板把大塑料狗笼一分为二,在硬纸板上一左一右开了两个洞,再把两个一尺长的纸筒接在洞口上。测试时,让小老鼠呆在一边,在另一边放上老鼠最爱吃的奶酪,然后测试老鼠钻过洞取得食物的时间。

几天后小黄同学完成了他的论文,题目是:“老鼠有决策能力吗?”他写道:“研究的结论既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的论点,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的论点。因为,如果老鼠有决策能力,那只白老鼠就不应该走过左边的洞。但是如果老鼠没有一点记忆力的话,那只黄老鼠也不可能多次成功地选择右边的洞。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做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它们的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做出的决策。”

问题:这是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和目的和主要特征是什么?

这是研究性教学模式,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发挥主体性,促进学生相应的发展。

2.通过合作和协商,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

3.提供探究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4.个性与民主性的统一。

第 8 页 共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