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与纵隔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单位:
摘要:
胸膜与纵隔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 关键词:
胸膜与纵隔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一、胸腔积液
【病理与临床表现】许多病变可累及胸膜导致胸腔积液,不同病因可产生不同性质的积液,如乳糜液、渗出液、脓液、血液或混合液。液体在胸腔内可以是游离状态也可局限于胸腔某处,如胸膜腔内、肋膈角区、纵隔胸膜腔及肺底横膈上区等。除原发病的症状外,积液量在500ml以上时,病人渐感胸闷,呼吸音低;大量胸腔积液时纵隔脏器受压移位,心悸、气促明显。
【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首选X线检查,次选超声检查。CT 检查有一定的优越性,可检出少量积液,易于区别胸膜肿瘤与包裹性积液。
【影像学表现】 l.X线表现
(1)游离性胸腔积液液体量在300ml以上时,胸片表现为肋膈角变钝,透视下液体随呼吸移动;中等量积液时,X线表现为下肺野均匀一致的密度增高影,膈肌被遮盖,肋膈角消失。其上方为自外上向内下方倾斜的肺弧形边缘;大量胸腔积液时患侧呈广泛性、均匀一致性密度增高阴影,纵隔、心脏向健侧移位,肋间隙增宽。
(2)局限性胸腔积液①包裹性积液:表现为向肺野凸出的半圆形或棱形均匀致密阴影,其边缘光滑锐利,基底较宽,紧接胸壁。②叶间积液:正位片上呈大片状模糊阴影,切线上呈密度均匀、边缘清晰的梭形阴影。③肺底积液:表现为患侧膈肌升高,但最高点在膈肌外1/3处,可用倾斜、卧位、仰卧前后位等特殊体位检查。④纵隔胸膜腔积液:表现为上纵隔增宽,呈三角形,边缘锐利,密度均匀。 2.CT表现
(1)游离性胸腔积液沿后胸腔分布的新月形影,呈均匀水样密度影。 (2)叶问积液沿叶间分布,均匀水样密度,边缘叶胸膜汇合处呈“鸟嘴状”。
(3)包裹积液沿胸壁分布的凸透镜形包块,长径大于横径,边缘锐利与胸壁之变角为钝角。
3.超声表现胸腔内可探及无回声暗区,并可确定积液量及性质,有无包裹、分隔,并可指导穿刺。 【诊断要点】临床表现厦影像学表现可确诊,实验室检查可确定积液的性质。
【治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对胸腔积液症状明显者行胸腔穿刺抽液治疗。亦可根据病因同时向胸腔内注射药物。①血胸:大量血胸应尽快放置胸腔闭式引流,如开始引流1000-1500ml,或以后每小时引流量达200~300ml,应行手术探查;小的血胸可做胸腔穿刺抽液,如不易吸出,可做胸腔闭式引流术;血胸未及时处理,可出现凝固性血胸,胸膜腔内阴影超过下l/3时,应开胸取出血块;晚期可形成机化性血胸或纤维胸,应行纤维板剥脱术,血胸形成后3~6周内手术最佳。②其他液胸根据病因做相应处理,如胸穿抽液、抽液注药、胸腔闭式引流术等。
二、气胸、液气胸
【病理与临床表现】胞膜腔内进入空气称为气胸.根据病因可分为人工气胸、外伤性气胸、自发性气胸,临床分类为:闭合性气胸、张力性气胸、开放性气胸。病人一般突感一侧胸闷、气急、憋喘,张力性气胸及开放性气胸可能有严重的呼吸循环障碍,叩诊呈过清音或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比较与选择】首选X线检查,次选CT检查。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少量气体进入胸腔时,可见肺野外带充气的透亮带,其内可见肺压缩边缘,进入气体越多,肺组织被压向肺门越明显,其外围透亮
带越宽。大量气体进人胸腔,肺被压缩于肺门周围可呈一块状致密影,似肺门肿块,纵隔向健侧移位,严重者可出现纵隔疝,患侧肋间隙增宽,膈肌下降。当胸腔内有液体共存时,称液气胸,液气胸可呈游离状态分布于胸腔,也可粘连形成局限性或多房性病变,在立位X线检查时,可见横贯一侧胸腔的液平面。在液平面上方为空气带及被压缩的肺组织,液平面以下为致密的液体影。
2.CT表现脏层胸膜线的显示,呈弧形细线样软组织阴影,与胸壁平行,其患侧为无肺组织的特别透亮区。肺被压缩、膨胀不全,液气胸内可见液平面。
【诊断要点】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所见,易确诊。
【治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小的闭合性气胸可不必治疗,待气自行吸收。如气较多可行胸穿抽气,如反复抽气效果不佳应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开放性气胸应立即将其改为闭合性气胸,再按闭合性气胸处理。持续的大量漏气应考虑到气管、支气管断裂,行手术治疗。张力性气胸应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液气胸町根据情况按气胸、液胸处理。 三、纵隔气肿
【病理与临床表现】张力性气胸、纵隔产气菌感染等可导致纵隔气肿。 【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比较与选择】首选X线检查,次选CT检查。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在后前位可见狭长的气体阴影,沿纵隔侧上升至颈部软组织,在下颈部气体表现为斑块阴影,并向外延伸,成为胸外壁的皮下气肿,并可见纵隔胸膜形成的一条 细线状致密影。在侧位上如气体充盈较多时,在心脏前与胸骨之间可见明显的透亮带。
2.CT表现可显示环绕纵隔内的气体密度线条状影,纵隔胸膜向肺野方向推移。纵隔内空气常向上沿颈筋膜间隙向胸部皮下扩散,产生皮下气体密度影。
【诊断要点】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可确定诊断。
【治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轻度可不处理,在处理张力性气胸的同时纵隔气肿可逐渐减轻以致消失。纵隔气肿严重,影响呼吸循环者,可于胸骨上窝做横切口,充分游离纤维组织,不缝合伤口,使气肿自伤口排出。如为脓肿所致者,此切口可同时起到引流脓肿的目的。同时积极处理原发病如胸腔闭式引流,脓肿引流,应用抗生素等。 四、纵隔内甲状腺肿
【病理与临床表现】相当常见,多数位于前纵隔。多与颈部的甲状腺组织相连,真正由异位甲状腺组织发展成者仅5%。可因压迫纵隔器官而出现相应症状。
【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比较与选择】首选X线检查,次选CT、B超、放射性核素检查。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胸内甲状腺位于前上纵隔,在纵隔肿瘤中它的位置最高,常位于胸腔入口处,可占据纵隔的一侧或两侧,呈椭圆形、棱形或倒锥形肿块影,轮廓清楚,略呈波浪状。 肿块阴影上与颈部软组织阴影相连,故肿块上界不清,但下界清楚,这是胸骨后甲状腺的重要征象。肿块钙化较常见,可有相应的气管及食管受压征象。透视下可见肿块随吞咽活动,此点在诊断上很重要,但肿块与周围粘连则活动消失。
2.CT表现多数病灶与颈部甲状腺相连续。肿块边缘光滑,密度较高,CT值80~100Hu,但不均匀伴单个或多个低密度区,钙化常见。增强后明显钙化,且延迟时间长。纵隔大血管及气管有典型推移表现。
3.超声表现上纵隔区探及与甲状腺相连的团块影,回声与甲状腺相似。
4.核医学检查 131I甲状腺显像:异位甲状腺区高度浓聚影,是诊断的可靠依据。 【诊断要点】 主要靠X线、CT、放射性核素诊断。
【治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应手术切除,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口,注意保护喉返神经。 五、 胸腺瘤
【病理与临床表现】是上前纵隔常见的肿瘤,部分病例可位于下纵隔,位于后纵隔者少见,按细胞组织学可分为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混合型、上皮细胞癌和淋巴肉瘤;前三者细胞形态属于良性,但有恶性倾向,放疗敏感,部分胸腺肿瘤有囊性变,单纯性胸腺囊肿较少见,囊肿内容为棕色血样物。
【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比较与选择】首选X线检查,次选CT及MRI检查。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胸腺瘤大多位于前纵隔中部,往往紧接心脏基底部、心脏与大血管交界处,少数可高至前纵隔上部或抵达心膈角区。多向纵隔一侧
突出,体积大者可向两侧突出。胸腺瘤的形态多种多样,常为圆形、椭圆形,边缘光滑,轮廓清晰。肿块密度均匀,少散有点状、条状或弧形钙化。如为多数不成形钙化,应考虑恶性。单从X线判断胸腺瘤的良恶性很困难,但肿瘤有明显的分叶征象或肿瘤向邻近组织浸润,使肿瘤轮廓毛糙、不规则,同时伴有胸膜、心包转移者,应考虑恶性胸腺瘤。
2.CT表现 前纵隔内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大小不一,密度均匀,部分发生囊变,形成低密度区。增强后常呈均匀强化,囊变区无强化。30%的胸腺瘤为恶性,边缘不规则,部分呈结节状,侵犯并推移邻近纵隔结构,肿块较大,密度不均匀。恶性胸腺瘤常局部浸润邻近结构,引起胸腔积液、心包增厚或积液。
3 MRI表现 无需注射对比剂即可识别毗邻的血管结构。 【诊断要点】依靠影像学检查、手术确诊。
【治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应争取手术治疗,对经探查不能切除或切除不彻底的恶性肿瘤,术后给予放疗或化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