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物的环境--指植物所生活的空间叫植物的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势;生物;人类生活等方面。2.生态因子--对植物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生态因子\"。3.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对植物必不可少的因素称植物生存条件。绿色植物的生存条件是指氧气、二氧化碳、光、热、水及无机盐六个因素。4.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生态因子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组合成综合的总体,对植物的生长生存起着综合的生态、生理作用。5.主导因子--在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生态,生理综合影响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生态因子称主导因子。在植物生命周期中,主导因子不是固定不变的。6.生存条件的不可代替性--生态因子虽互有影响,紧密联系,但生存条件是不可代替的,缺乏某一条件不可能用另一条件来代替。7.生存条件的可调性--指某一生存条件在量上不足而在其他生存条件量的增加而得到调剂并收到相近的生态效应。这一现象称生存条件的可调性,但这种调剂是有限度的。8.生态幅--植物对生态条件及生态因子变化强度的适应范围,超过植物则死亡,这一范围叫\"生态幅\"。9.日较差--一日中大气温度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日较差。10.温周期--植物对昼夜温度变化的适应性称温周期。11.寒害--指气温在物理零度以上时使植物受害甚至死亡的情况。12.霜害--当气温降至0℃时,空气中过饱和的水汽在物体表面就凝结成霜,这时植物的受害称霜害。13.冻害--气温降至0℃以下使植物体温亦降至零下,细胞间隙出现结冰现象,严重时导致质壁分离,细胞膜或壁破裂就会导致植物死亡。14.冻拔--在高纬度的寒冷地区,当土壤含水量过高时,由于土壤结冻膨胀而升起,连带将草本植物抬起,至春季解冻时土壤下沉而植物留在原位造成根部裸露死亡。这种现象称冻拔。15.冻裂--在寒冷地区的阳坡或树干的阳面由于阳光照晒,使树干内部的温度与干皮表面温度相差数十度,对某些树种而言,就会形成裂缝。这一现象称冻裂。16.生长期积温--植物在生长期中高于某温度数值以上的昼夜平均温度的总和称该植物的生长期积温。17.有效积温--指植物开始生长活动的某一段时期内的温度总值。计算公式S=(T-T0)N。P6318.旱生植物--在干旱的环境中能长期忍受干旱而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类型。P6319.中生植物--不能忍受过干或过湿的环境条件的植物类型。P6420.湿生植物--在潮湿环境中才能正常生长的植物类型。P6521.水生植物--在水中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类型。P6522.耐旱植物--在干旱环境中能正常生长的植物类型。P6523.耐淹植物--在一段时间内淹没后还能正常生长的旱生植物类型。P6524.长日照植物--植物在开花以前需要有一段时间的每日光照时数大于14小时的临界时数称长日照植物。25.短日照植物--开花前需要一段时间的每日光照时数少于12小时的临界时数的称短日照植物。P6826.中日照植物--只有在昼夜长短时数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P6827.中间性植物--对光照和黑暗的长短没有严格的要求,只要发育成熟,无论日照长短均能开花的植物。28.光补偿点--树木光和作用所合成的物质量恰好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量相等,此时的光强称光补偿点。29.光周期现象--每日的光照时数与黑暗时数的交替对植物开花的影响称光周期现象。P68园林树木的生态习性温度因子水分因子光照因子空气因子土壤因子植物的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树木生活的地面和空间称为环境,任何物质都不能离开环境而单独存在。树木长期生长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形成了对该种环境条件的要求和适应能力,称为生态学特性.植物的环境主要包括有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土壤因子、地形地势因子、生物因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通常将植物具体所生存的小环境,简称为生境。在生态因子中,对于树木生活必不可少的因子称为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讲,氧气、二氧化碳、光、热、水及无机盐等这六个因素都是绿色植物的生存条件。树木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生态因子对于树木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如短日照是导致落叶树木秋季落叶的主导因子。三、昼夜变温对植物的影响气温的日变化中,在接近日出时有最低值,在13~14时有最高值。一日中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称为日较差;植物对昼夜温度变化的适应性称为温周期,这种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种子发芽:变温比恒温好。多数种子在变温条件下发芽良好,而在恒温条件下发芽略差。2、植物生长:变温比恒温生长好。因为植物的适应性及温差较大情况下,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3、开花结实:变温和一定温差条件下,花较多,果较大,品质较好。四、突变温度对植物的影响植物在生长期中如遇到温度的突然变化,会打乱植物生理进程的程序而造成伤害,严重的会造成死亡。1、突然低温:引起寒害、霜害、冻害、冻拔、冻裂等。2、突然高温:高于最高点就会植物造成伤害直至死亡。被子植物约50℃;裸子植物46℃。五、温度与植物分布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温度形成一定的适应性,这与植物的遗传特性有关。有些植物对温度变化幅度的适应性较强,因而能在广阔的地域生长、分布,称之为广温植物或广布种;对一些适应能力小,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范围较小的种类称之为狭温植物当判别一种植物能否在某一地区生长时,从温度因子来说,可靠的办法是查看当地无霜期的长短,生长期中平均温度的高低、某些日平均温度范围时期的长短、当地变温出现的时期以及幅度的大小、当地的积温量以及当地最热月和最冷月的月平均温度值及极端温度值的持续期长短等,这种极值对植物的自然分布有着很大的影响。六、生长期积温生长期积温、有效积温、活动积温的计算通式:S=(Ti-To)n二、水分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植物生态类型1、旱生植物在干旱的环境中能长期忍受干旱而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类型。①少浆植物或硬叶旱生植物②多浆植物或肉质植物③冷生植物或干矮植物旱生树种:梭梭、沙枣、白刺、霸王等。耐旱力较强的树种松属、侧柏、栓皮栎、麻栎、刺槐等。这类树种的根系通常极为发达,其叶常退化为膜质鞘状或叶面具发达的角质层、蜡质及绒毛,如梭梭树、沙拐枣、木麻黄及相思树等;为通常在土壤水分少、空气干燥的条件下生长的树种,具极强的耐旱能力。二、水分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植物生态类型2、中生植物不能忍受过干或过湿的环境条件的植物类型。介于上两者之间,绝大多数树木都属此类,这类树种多生于湿润的土壤上,如油松、麻栎、杉木及枫杨等二、水分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植物生态类型3、湿生植物在潮湿环境中才能正常生长的植物类型①阳性湿生植物②阴性湿生植物4、水生植物在水中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类型①挺水植物:植物体的大部分露在水面以上的空气中,如芦苇、香蒲等;②浮水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的植物。半浮水型:根生长在水下的泥中,仅叶片及花浮在水面。如睡莲、萍蓬草等全浮水型:植物体完全自由漂浮在水面,如浮萍、槐叶萍等③沉水植物:植物体完全沉没在水中,如金鱼藻、苦草等。水生植物的形态和机能特点:植物体的通气组织发达;在水面以上的叶片很大;在水中的叶片很小,常呈带状或丝状,叶片较薄,表皮不发达;根系不发达。四、水分的其它形态对树木的影响1、雪2、冰雹3、雨凇,雾凇4、雾二、光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见光的作用①青兰紫光:抑制植物加长生长,促进芽的形成与细胞分化,加速花青素形成,使花朵艳丽。②紫外线:抑制节间伸长,使花色艳丽。③红光和不可见红外线:促进茎的加长,种子和孢子的萌发。总之:红光作用最大,其次是蓝紫光。红光有利于叶绿素的形成,促进CO2分解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蓝光有利于有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绿光及黄光则大多数被叶子反射。三、日照时数与植物类型每日的光照时数与黑暗时数的交替对植物开花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按此反应将植物分为以下几类:1、长日照植物2、短日照植物3、中日照植物4、中间性植物由于各种植物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特性,大多是长日照植物发源于高纬度地区而段日照植物发源于地区低纬度地区,中间性植物则各地带都有分布。四、光强与植物类型树种的喜光性和耐荫性常因生长地区、环境、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一树种幼年期较耐荫,生长在干旱条件下的树木则要求更多的光照。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关系,可分为三种生态类型:1、阳性植物:落叶松属、松属(2针松)、杨属、柳属、臭椿、刺槐;泡桐等2、阴性植物:冷杉属、红豆杉属、铁杉属、八角属、水青冈属、云杉属中一些种类3、中性植物:红松、杉木、樟树、槭属、鹅耳枥属、青冈属等五、树木耐荫性的判断标准各种树种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光照强度不同的要求。根据树木对光的需求将树种分为喜光树种、耐荫树种和中等耐荫树种。判断树木耐荫性的方法有生理指标法和形态指标法两种。生理指标法是通过光合作用测定,确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形态指标法是根据树木的外部形态来判断树种的喜光性和耐荫性。五、树木耐荫性的标准1、生理指标法①光补偿点:耐荫强:100-300lux;不耐荫阳性树:1000lux②光饱和点:耐荫强:5000-10000lux;阳性树-50000lux以上。五、树木耐荫性的标准2、形态指标法①树冠:伞形者多阳性树;圆锥形枝紧密者多耐荫树。②树干下部侧枝:早枯落者为阳性树;不易脱落而繁茂者为耐荫树。③常绿树:叶幕区稀疏透光,叶片色浅且叶薄寿命短者为阳性树,否则为耐荫树。④常绿针叶树:叶针状多阳性树;叶扁平或鳞片状而表背区别明显者为耐荫树。⑤阔叶树:常绿阔叶树多为耐荫树;落叶阔叶树多为阳性树或中性树。在园林建设中了解树木的耐荫力是很重要的。阳性树种的寿命一般较耐荫树种为短,但是生长速度较快,所以在进行树种配置时必须搭配得当。树木在幼苗、幼树阶段的耐荫性高于成年阶段,即耐荫性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在同样庇荫条件下,幼苗可以生长,但幼树即感光照不足。了解这一点,可以进行科学管理,适时地提高光照强度。对于同一树种来说,生长在其分布区南界就比生长在分部区中心的耐荫,而生长在分布区北界的个体较为喜光。掌握这些基本理论知识,对引种驯化、苗木培育、植物配植和养护管理以及盆栽植物的培养和催延花期等各个方面均会有所助益。一、空气中对植物起主要作用的成分1、O2和CO2: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提高CO2浓度可明显提高收获量。2、N2:空气中的氮虽然占80%,但是高等植物却不能直接利用,只有固氮微生物和蓝绿藻可吸收和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才能被高等植物所吸收利用。二、空气中的污染物质1、氧化性:臭氧2、还原性:SO23、酸性:HF、HCl三、城市环境中习见的污染物质和抗烟尘树种1、SO2:银杏、侧柏、构树、皂荚、臭椿、沙枣、榆、旱柳、刺槐、海州常山等2、光化学烟雾(臭氧):银杏、柳杉、海桐、夹竹桃、悬铃木、连翘、鹅掌楸等3、氯与氯化氢:合欢、黄檗、伞花胡颓子、构、榆、接骨木、紫荆、槐、紫藤、紫穗槐、木槿、杠柳等4、氟化物:白皮松、侧柏、杜松、构、榆、槐、丝棉木、黄檗、伞花胡颓子、紫荆、紫穗槐、臭椿、泡桐、悬铃木、山楂等。四、空气的流动与抗风树种1、空气流动的利弊利:有助风媒花树种的传粉弊:造成树木的生理和机械损伤2、抗风树种等级划分强:如马尾松,黑松中等:如侧柏,龙柏弱:大叶桉,榕树,雪松土壤的水分、肥力、空气、温度及微生物等条件,都影响着树木的分布及其生长发育。有些树种要求在深厚、湿润的土壤上才能生长良好,如橡胶树、杉木、樟树及毛白杨等。这类树种在条件适宜时不仅生长迅速,而且干形通直高大,在干旱瘠薄条件下则生长缓慢,干形不良。有的树种极耐干旱瘠薄的土壤,在造林上常被选为荒山或沙漠造林的先锋树种,如马尾松、樟子松及云南松等。土壤酸碱度以pH值表示,有的树种要求在酸性土壤上生长,一般以pH值小于6.8为宜,如马尾松、杜鹃等,称为酸性土树种,这类树种在盐碱土或钙质土上则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有的树种在钙质土上生长最佳;常见于石灰岩山地,如侧柏、柏木及青檀等;有的树种则耐pH值7.2以上的盐碱土,如柽柳、紫穗槐、棱梭树及胡杨等;有的树种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大,如若楝、乌柏、黄连木、刺槐及木麻黄等,它们既能较好地生长在酸性土壤上,也能较好地在中性土、钙质土及轻盐碱土上生长。土壤PH与植物类型1、酸性植物--在PH值小于6.5的土壤中生长最好的植物称酸性植物。P742、中性植物--在PH值在6.5-7.5之间的土壤中生长最佳的植物称中性植物。P743、碱性植物--在PH值大于7.5的土壤中生长最好的植物称碱性植物。P74土壤含盐量与植物类型1、喜盐植物--能在土壤含盐量为1~6%的环境中生长正常,且能吸收大量可溶性盐类并积聚在体内,细胞渗透压高达40~100个大气压的植物称喜盐植物。(吸盐积盐)P742、耐盐植物--指能在土壤吸收盐分但并不在体内积累而是将多余的盐分经茎叶上的盐腺排出体外的一类植物称耐淹植物。如柽柳,红树。(吸盐排盐)P753、抗盐植物--指根细胞膜对盐类的透性很小,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植物体细胞的高渗透压是由于体内有较多的有机酸,氨基酸和糖类所形成的。如甜菁,盐地风毛菊。(很少吸盐)一、海拔高度:同一树种,高海拔植株高度变低,节间变短,叶片排列变密。海拔由低至高则温度降低、相对湿度渐高、光照渐强、紫外线含量增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分布。二、坡向方位:北方降雨少的地区,北坡植被茂密;南方雨量充沛地区,南坡植被繁茂。坡向影响日照的时间和强度,北坡日照时间短,温度低,湿度较大,一般多生长耐荫湿的树种;南坡日照时间长,温度高,湿度较小,多生长阳性旱生的树种,如华北低山地区油松多分布在阴坡或半阴坡,而阳坡仅生长一些耐干旱的灌木。三、地势变化:地势平缓地区,植物生长较好。地势的陡峭起伏、坡度的缓急等,不但会形成小气候的变化而且对水土流失与积聚都有影响,因此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树木的生长和分布。山谷的宽、狭与深浅以及走向变化也能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生物因子一、昆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如象鼻虫可使豆科植物种子几乎全部毁坏。二、鸟类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些鸟类对散布种子有利,有的吃掉大量嫩芽。三、寄生植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如菟丝子可使大豆大大减产。槲寄生,桑寄生会使寄主生长势逐渐衰弱。四、树木毒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如苹果树种在胡桃树附近,苹果树会受胡桃叶分泌出核桃醌的影响而发生毒害。将皂荚,白蜡树,驳骨丹种在一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一、城市气候(一)城市的下垫面城市的下垫面多数是水泥或沥青铺装的街道广场和由疏密相间、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形成的屋顶和墙面。建筑密度大的地方,只有少部分直射光能照到地面。屋顶花园(二)微尘与细菌1、微尘:是指空气中一切漂浮的污染空气的微粒,通常分为习称的离子与核。①离子:不是物理学上的离子,而是指比半径10-8㎝较大的微粒。②核:按大小可分为巨型核,大核,小核。城市和居住区的上空聚集大量的凝结核与原核,对气候的影响较大。③微尘的垂直分布:近地面含尘量最大,22m高的屋顶上层,房屋烟囱把微尘吹到这一层。50-60m高处是工厂烟囱烟气污染层,离开空气层往上,微尘急剧下降。2、细菌:见表三-9-1。P80城市空气中冬季细菌含量最少,夏季最多。总体上城市细菌量远远高于农村地区。(三)城市空气的气体成分城市空气中除了含有一般干洁空气的组成(一定比例的氮气、氧气、氢气、二氧化碳和臭氧、氦气、氖气等)以外,还含有大量其他污染物质(有害气体),改变了城市空气的性质,不仅影响城市气候的形成,而且对人体和树木的生长有害。(四)城市雾障由于城市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的微尘、微粒及各种有害气体,在城市的上空形成灰黑色雾障,使大气的能见度大为降低。同时导致城市云量增加,阴天日数多,降大雨多,冰雹少,降雪少,太阳辐射强度减弱,日照持续时间减少。(五)城市气候特点:共6点见P81由于城市下垫面的固定因素和能源集中,因雾障而使热量不易扩散,形成城市气候以下特点:气温较高空气湿度低并多雾云多、降雨多形成城市风太阳辐射强度减弱日照持续时间减少城市环境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