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

教师 何文俊 解决问题的课题 策略 一、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策略”的原意是计策和谋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具体表现为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与选择运用。本单元以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作为策略教学的切入口。发现和利用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通过整理信息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既是可操作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学会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体会它的作用与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是教材的编写思想。填入表格里的都是经过筛选后的重要信息和有用数据,实际问题里的许多情节性内容都被过滤掉了。因此,填表整理能帮助学生把握住实际问题里的数学内容。 学生情况分析 本单元教学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学生初步接触“策略”一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情境中呈现较多的信息,产生要整理信息的需要,产生掌握这课时安排 2 第一 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年 级 四 学生人数 24 授课时间 一策略的心理需求,从而真切感受列表的作用,愿意主动掌握并运用这一策略去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悼念和整理信息,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中的数量关系,学会从问题入手和从条件入手,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有条理和富有个性地思考问题,并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体会有关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及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并通过列表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策略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应该充满挑战与探索,创造与成功。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更有利于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在教学中努力构建“构建模型(学会制表)→利用模型(学会看表)→拓展模型(学会用表)”的教学模式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充分参与,积极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旧知识的固定点——新知识的链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有序展开,不断迸发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追求创新的人格,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用智慧积木搭建“数学乐园”!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数学教具) 六、教学过程设计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步骤1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情境导入,感知策略。 谈话: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放录音);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司马光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办法?人们把这一好的办法称之为“策略”。 谈话:其实,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很多策略。补充板书:解决问题的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步骤2 教学过程 听和想 揭示课题。 联系生活,探究策略。 1、列表整理信息。 谈话:我们的同学积极参与“我爱家乡、读书快乐”读书系列活动,为了及时记下读书心得,同学们利用假期到文具商店购买笔记本。 出示例题情境图:仔细观察,图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谁愿意说一说? 同桌讨论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出示第一个问题: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 谈话: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新的方法:列表整理信息。 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出示表格: 谈话:小明买笔记本的信息填在哪一行?第二行填谁的信息呢?“5本”填在哪一格?“多少元”填在哪里?为什么先要把小明的情况填进去?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下列表格。 提问:谁愿意说一说18元为什么不填在下面?为什么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填在同一行?(对应)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 揭示:有利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2、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列表之后,我们再怎样做? 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根据表格的第一行(从条件入手),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什么?(单价)。 板书:从条件入手 学生先自主探究策略,再在小组里交流。 提问:通过刚才的整理和讨论,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8÷3=6(元) 6×5=30(元)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谁愿意来说一说? 谈话:同学们,刚才他是根据表格从条件入手。如果从问题出发,可以怎样想呢?大家来观察表格第二行,想一想要求5本用去多少元,可以先求出什么?(单价) 板书:从问题入手 3、小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哪两种不同的思路?谁愿意说一说。 (1)从条件入手: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2)从问题入手:根据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4、引导:你会不会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呢? 先独立完成,再在班内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步骤3 教学过程 主导 主体 揭示:有利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小华买5本笔记本用去多少元都会求了。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敢不敢挑战? 提问:小军用42元钱买笔记本,他买了多少本?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让学生先从条件和问题入手想一想,再填表,最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板书:18÷3=6(元) 42÷6=7(本) 口答:略。 谈话: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信息,你体会到了什么? 揭示: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容易。 2、比较体会:在列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