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麻风2例

来源:九壹网
临床皮肤科杂志2010年39卷第l0期VenereoI,1990,l17(1):9一l5. J Clin Dermatol,October 2010,Vo1.39,No.10 [6]645 Han SH,Song HJ,Hong WK,et a1.A case of aduh blaschkitis Megahed M,Reinauer S,Scharffetter-Kochanek K,et a1.Acquired with features of interface dermatitis[J].Br J Dermatol,2008.159 (1):247-248. relapsing serf-healing Blaschko dermatitis[J].J Am Acad Dermatol, 1994,3l(5 Pf 2):849—852. Lee HJ。Kang WH.Hann SK.Acquired Blaschko dermatitis:ac— 【7】Taieb A,el Youbi A,Gmsshans E,et a1.Lichen striatus:a Blasehko hnear acquired inflammatory skin eruption[J].J Am Aead Dermatd,1991,25(4):637—642. quired relapsing self-healing Blaschko dermatitis[J].J Dermatol, 1996,23(9):639—642. [4】 Keegan BR,Kamino H,Fangman W,et a1.“Pediatric blaschki- tis”:expanding the spectrum of childhood acquired Blaschko-linear 【8】 Ellis FA.Histopathology of lichen planus based on analysis of one hundred biopsy specimensfJ].J Invest Dermatol,1967,48(2): 143-148. dermatoses[J].Pediatr Dermatol,2007,24(6):621—627.  S,Scharffetter—Kochanek K,et a1.Acquired [5】 Megahed M,Reinauer【9 9JGrosshans EM.Acquired blaschkolinear dermatoses[J].Am J Med Genet,1999,85(4):334—337. relapsing self-healing Blaschko dermatitis【J1.J Am Acad Dermatol, 1994,3l(5 Pt 2):849-852. [10】Bojanic P,Simovic I.Acquired Blaschko Dermatitis-seventh case 【J1.Dermatol Online J,2003,9(1):12. 麻风2例 倪春雅,刘玲玲,朱学骏,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北京【关键词】麻风 [中图分类号】R7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4963(2010)10—0645—02 平 100034)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Mycobacterium leproe)引起的一种慢性 传染病,目前在我国处于低流行状态,临床医生对麻风的防范 眉毛外1/3、睫毛、鼻毛脱落(图1 B);面部及四肢温、痛、触觉消 失;左手鱼际肌轻度萎缩,左手功能正常:周围神经未触及。皮 意识较弱,易误诊、漏诊。近日我科诊治麻风2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表皮突消失,真皮上部可见狭窄的 无浸润带,真皮内大片结节状上皮样组织细胞、泡沫细胞及少 许淋巴细胞浸润(图2A),未见多核巨细胞及干酪样坏死;皮损 例1.女,44岁。面部、四肢感觉减退10年.面部结节2年。 左前臂结节1年,于2009年1月至我科就诊。患者于10年前 无明显诱因面部和四肢皮肤感觉减退,逐渐加重。在北京、上海 等多家医院按“神经病变”诊治无效。2年前面部出现结节.伴潮 红、瘙痒,1年前左前臂出现红色结节,无自觉症状。近半年来眉 组织液涂片抗酸染色示抗酸杆菌(++);组织病理切片抗酸染色 示抗酸杆菌(+++++)(图2B)。结合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改变及 组织液的抗酸染色结果诊断为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order~ line lepromatous leprosy,BL)。 例2.男,23岁。右下肢红斑、脱屑半年,面部、上肢红斑4个 月,于2008年11月就诊于我科。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右 大腿内侧至踝部出现宽约1 am的带状暗红色斑片,表面无脱 屑,无破溃,无瘙痒、疼痛,自觉皮损表面及周围麻木,触觉减 退。皮损缓慢扩大、增多,面部、上肢出现类似皮损。既往史及家 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鼻 毛、睫毛、鼻毛脱落,双手发麻,以左手为重。夏季不出汗。既往 体健,其邻居曾患有眉毛脱落和手、足溃疡病史。 体格检查:一般状况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 左颊、下颌及左前臂散在2O余个直径0.5~1.5 cm的淡红色结 节,表面光滑无鳞屑(图lA);面部轻度潮红、肿胀,散在抓痕, A:左颊、下颌部散在 淡红色结节。表面光 滑无鳞屑;B:面部轻 度潮红肿胀。散在抓 痕.眉毛外l/3及睫 毛脱落 图1麻风患者(例1) 面部皮损 收稿日期:2009—08—04:修回日期:2009—09—21 646 廛 苤查 Q生 鲞箜 』 翼、鼻唇沟、耳郭、耳周、前臂伸侧及手背、 左手中指、右下肢内侧散在分布暗红色至 红色斑片、斑块,边缘略隆起.界清,上覆少 许干燥细薄鳞屑(图3A、B),轻度浸润感, 表面触痛觉减退;皮损部位毛发脱落.眉毛 无脱落;右颈部可触及条索状肿物,与耳大 神经走行一致,右前臂桡侧类似条索状物。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基本正常,真皮内 结节状组织细胞浸润,可见多核巨细胞,中 央无干酪样坏死,周围有少许淋巴细胞浸 润;皮损组织液涂片抗酸染色(一);组织切 片抗酸染色(一);免疫组化染色:S-100蛋 白见残存神经。诊断:结核样型麻风(polar tuberculoid leprosy,TT)。 A:表皮萎缩,表皮突消失。真皮上部可见狭窄的无浸 芽肿(HE染色x40);B:细胞内大量紫红色短棒状自 (+++++)(抗酸染色X400) 图2麻风患者(例1)皮损: 治疗:2例患者均转至山东省皮肤病 性病防治研究所进一步治疗.给予多菌型麻 风联合化疗方案(MDT),即口服:利福平600 mg,每月1次;氨苯砜100mg,每日1次; 氯法齐明(B663)50 mg,每日1次及300 mg,每月1次,疗程1-2年。治疗1个月后 皮损均明显消退,但例1患者感觉障碍无 明显改善。 2讨论 A:右鼻翼、耳郭及耳周散在红色斑片、斑块,界清. 上覆干燥细薄鳞屑,其上毛发脱落;B:右下肢内侧 带状分布暗红色斑片,边界清,边缘略隆起,上覆干 燥细薄鳞屑 麻风目前在我国处于低流行状态.云 南、贵州、四川、西藏、湖南等省是主要流行 区…。北京市虽是麻风低流行区,但随着流 动人口的增加,近年确诊麻风的患者较前 本文2例均为外地来京就诊患者,其中1 IO年明显增加,其中约3/4为外省户籍捌。 图3麻风患者(例2)鼻翼、右耳郭及右下胺内侧 皮损 例来自四川,为高流行区。因此医护人员尤 其是作为首都的皮肤科医生不能放松对麻风的警惕。 目前所知,只有人类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患者是 酸染色(一),S-100蛋白染色 由于麻风皮损的表现舅 惟一的传染源。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黏膜(主要是 鼻黏膜)排出体外.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少量 存在,但不会通过胎盘传播。95%以上的人群对麻风杆菌具有自 然免疫力,5%左右的人感染后发病f11。麻风杆菌主要侵犯皮肤和 外周神经,亦可播散至全身各器官。南于机体的免疫状态不同. 麻风的临床表现也各异 似,所以鉴别诊断很重要。 节病、环状肉芽肿、淋巴瘤祠 前仅有感觉障碍时还需与届 屑性红斑损害需与银屑病、 风的主要鉴别要点是:①多 浅神经不粗大;③麻风杆菌 1981年开始推荐利福平、§ 麻风的诊断要点是:①麻木型皮损憾觉障碍,即温、痛、触 觉依次减退或 肖失,皮损表面麻木、汗闭;②浅神经粗大(眶上、 耳大、桡、尺、正中、腓总、胫后神经等);③皮损组织液涂片抗酸 染色查到麻风杆菌;④皮损组织病理改变(病变中有典型的麻 风杆菌和麻风细胞即吞噬了大量麻风杆菌的组织细胞:神经 组织内结核样肉芽肿;神经内查到麻风杆菌)【d1。 本文例l患者诊断为BL的依据是:面部及左前臂多发的 红色结节,眉毛、睫毛、鼻毛脱落;四肢皮肤温、痛、触觉障碍:皮 联合化疗方案(MDT).疗效 世界1 300万麻风患者。例】 断为rrr,虽属少菌型麻风。 菌型麻风方案治疗。 …1 损组织液涂片抗酸染色查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 组织细胞肉芽肿,抗酸染色查菌(+++++)。例2患者诊断为1Tr 的依据是:全身散在多发的界清红色斑块.表面覆干燥细薄鳞 屑,浅触觉丧失;右耳大神经、右前臂桡神经粗大;皮损组织液 涂片抗酸染色(一);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组织细胞肉芽肿,抗 陈家琨,侯玉鸿,王载明 [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 袁联潮,翁小满.北京币 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 【3】 Scollard DM,Adams LB. 1enges of leprosy[J].Clin~ 【4]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 2001:358—37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