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的防治策略与技术
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昆虫。又名毛虫、火毛虫,古称松蚕。
种类和分布:1.落叶松毛虫 成虫体色变化较大,由灰白到棕褐色。体长25~45毫米,翅展69~ 110毫米。前翅外缘倾斜度较小,中横线与外横线深褐色的间隔距离较外横线与亚外缘线的间隔距离为阔;外横线呈锯齿状,亚外缘线有8个黑斑排列呈3字形。小抱针长过大抱针的1/2,中前阴片接近等腰三角形,中央凹下部分明显。老熟幼虫体长63~80毫米。头褐黄色,中后胸节背面毒毛带明显,体侧由头至尾有一条纵带。各节带上白斑不明显,每节前方由纵带向下有一斜斑伸向腹面,分布于中国北部,朝鲜、日本、苏联等。寄主为落叶松、松树。
2.赤松毛虫
成虫体色有灰白色、灰褐色,体长22~35毫米,翅展46~87毫米。前翅中横线与外横线白色,亚外缘斑列黑色,呈三角形;雌蛾亚外缘线列内侧和雄蛾亚外缘斑列外侧有白斑,雌蛾前翅狭长,外缘较倾斜,横线条纹排列较稀,小抱针消失,或仅留针状遗迹,中前阴片接近圆形。幼虫深黑褐色,体侧有长毛,无显著花纹,分布于中国的辽宁、山东、台湾、江苏、河北;朝鲜、日本等国也有出现。寄主为赤松。
3.油松毛虫
成虫体色由淡灰褐到深褐色。体长20~30毫米,翅展45~83毫米。花纹较清晰,雌蛾前缘呈弧形,但不太弓出。中横线与外横线白色。内横线不明显,中线弧度小,外横线弧度大;亚外缘斑列黑色,内侧有白色斑。小抱针长度接近大抱针的1/2,侧前阴片接近圆形。
幼虫灰黑色,体侧有长毛,花斑比较明显。胸部背面毒毛带明显,腹部背面缺贴体的纺锤状倒伏鳞毛(图3)。 分布于中国华北油松分布区、山东、四川。寄主为油松、马尾松。
4.云南松毛虫
成虫灰褐色,体长32~47毫米,翅展73~130毫米。雌蛾灰褐色,前翅中室末端白点比较清楚,内横线与中线不十分明显,外横线两条前端为弧形,后端呈波状,亚外缘斑列最后两斑的连线约与翅顶角相交。雄蛾色泽较深,横线斑纹不明显。小抱针完全消失,大抱针下有四方块部分,侧前阴片呈三角形。老熟幼虫体长96毫米左右,黑褐色,略扁,两侧毛比较长,褐色斑清楚,缺少贴体纺锤状倒伏鳞毛。腹部各节前亚背毛簇中缺少片状毛,只有粗硬的刚毛。分布于中国云南、四川、福建、浙江、湖南、湖北、贵州。也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印度尼西亚。寄主为云南松、思茅松、侧柏、柳杉。
5.思茅松毛虫
成虫棕褐到深褐,体长25~46毫米,翅展53~ 120毫米。最明显的特征是在亚外缘黑斑列的内侧有一条由8个近圆形的淡黄色斑,前翅中室末端的白点很明显,亚外缘斑列最后两点的连线约与翅顶角相交。雄蛾翅中室白斑内侧有两块紧接在一起的黄斑。小抱针长过大抱针,前阴片扁平。骨化度不强。老熟幼虫体长74~99毫米,棕褐色,全身布满白色、黑色及棕色长毛,花斑显著。缺贴体倒伏鳞毛,腹背无片状毛。分布于中国南方。寄主为思茅松、南亚松、云南松、马尾松。
6.德昌松毛虫
成虫灰褐色或黄褐色,体长21~31毫米,翅展43~73毫米。前翅狭长,外缘深褐色
呈弧形,中室白点不明显,横线不清楚,亚外缘斑列与外横线之间淡褐色。大抱针短而粗,小抱针长度相当于大抱针的 1/5,中前阴片呈舌状。老熟幼虫70毫米左右,棕褐色,中后胸节背面缺少明显毒毛带。腹背各节无片状毛。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寄主为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
7.文山松毛虫
成虫棕褐到深褐色,体长22~38毫米,翅展48~73毫米。前翅中室白点和外横线花纹不清楚,亚外缘斑列内侧略呈淡棕褐色。前缘呈弧形弓出,外缘也呈弧状,有时显有微波。大抱针长而粗,小抱针短而细。老熟幼虫体长75~82毫米。分布于中国云南、贵州。寄主为云南松、马尾松、思茅松.
8.此外,中国还有侧柏松毛虫,分布于山东,为害侧柏;明纹侧柏松毛虫,分布于山西、陕西、山东,为害侧柏、白皮松、油松和黑松;黄山松毛虫,分布于福建、浙江,为害黄山松(短叶松);宁陕松毛虫,分布于陕西,为害油松;天目松毛虫,分布于浙江、 福建、江西;丽江松毛虫,分布于云南、四川;室纹松毛虫,分布于福建、陕 松毛虫
西;秦岭松毛虫,分布于陕西;旬阳松毛虫 ,分布于陕西;海南松毛虫,分布于广东,为害南亚松;高山松毛虫,分布于云南、四川;双波松毛虫,分布于云南、西藏;喜马拉雅松毛虫, 分布于西藏;华山松毛虫,分布于陕西,为害华山松;大地松毛虫,分布于陕西,为害华山松和油松;太白松毛虫,分布于陕西,为害油松、华山松;花缘松毛虫,分布于台湾,为害黄山松;阿里山松毛虫,分布于台湾,为害台湾五针松。
防治策略:
1、加强预测预报。要有专人负责,常年观察虫情。
2、密植造林,合理打枝,针阔混交,保持郁闭。
3、生物防治:(1)白僵粉剂每亩用量0.5千克;白僵油剂每亩用量100毫升;白僵乳剂每亩用量150毫升;(2)青虫菌六号液剂每亩100克,或苏云金杆菌制剂。(3)在松毛虫卵期释放赤眼蜂,每亩5~10万头。
4、黑光灯诱杀成虫。
5、化学防治:在越冬前后进行,常用药剂有50%马拉硫磷乳剂或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2000倍液剂;超低容量喷雾可采用2.5%溴氰菊酯每亩1毫升,20%杀灭菊酯、25%乙酰甲胺油剂,用量均为每亩150~200毫升;也可用20%伏杀磷每亩10毫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