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折后为什么要进行功能锻炼?
“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三大原则。骨折能否迅速愈合,功能锻炼能起重要作用。为什么把功能锻炼看得这么重要呢?这往往是许多骨科病人及家属所不理解,也常常不被重视的问题。我们知道创伤骨科治疗工作最终目的是使受伤部位最大可能的,尽快的恢复正常功能。而医疗护理的各项措施也都是围绕这个目的进行的,无论整复固定,还是手术治疗,都只是完成了初步的治疗工作,要想尽快地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多种形式的功能锻炼。才能使病人减少并发症,顺利愈合,尽快地恢复工作和生活能力。有人用“三分治疗,七分锻炼”来形容功能锻炼,可见骨科病人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中医正骨对骨折患者有“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十六字方针。 二、功能锻炼的作用:
1.促进消肿,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硬:从中医角度讲,骨折后由于局部的出血,使得静脉和淋巴都回流受阻,使周围血运不畅,造成了骨折处的肿胀疼痛,这就是中医讲的“不通则痛”,及早的通过适当的功能锻炼,使肌肉收缩,起到了局部按摩的作用,也就是医学中“唧筒作用”,使血液循环通畅,达到“通则不痛”。而功能锻炼,可促进静脉和淋
巴回流,促进血肿吸收,肿胀消退,减少关节液渗出。从而防止了因关节本身及软组织粘连所造成的关节僵硬。骨折后大多数人都感到了骨折周围的关节活动的不如以前,有的甚至肿胀出现畸形,如果能再一开始就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这完全能够避免,以上两条对现代爱美的女性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
2.促进骨折愈合:伤肢肌肉的反复舒缩活动,可使骨折纵向挤压力加强,骨折缝隙变小,骨折部位更为稳定,可以改善骨折部的营养,骨折端骨能力的增强促进了骨折的愈合。
3.促进血液循环: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长期卧床病人,肌肉由于没有舒缩运动,血循环会变慢,易发生 “血栓”。小的血栓可自行溶解,如果血栓较大,从血管壁脱落下来,随血液进入全身循环,可引起心、脑、肺重要器官梗塞,严重的可能造成病人猝死。
4.减少并发症:通过功能锻炼,直接锻炼了骨折周围的肌肉,降低了肌肉的萎缩程度,叫我们的大腿也好,胳膊也好不至于和健康的一侧肌肉相比瘦小的很多,从而影响外观美容,经常活动锻炼,可以预防骨、关节、肌肉等并发症,如骨质疏松,骨折迟缓愈合,关节粘连,关节囊挛缩,关节僵直及肌肉萎缩等多种并发症。
为了使病人战胜伤病,最大范围的恢复机体功能只有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坚持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
果。应尽量防止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动静结合”。如外展型肱骨外髁颈骨折的外展活动、内收型的内收活动,都应予避免。 三、怎样进行功能锻炼?
科室打电话回访病人病情的时候特别是前期有过骨折的患者也曾这样问过“我做完手术都1个多月了,天天营养也好,在家都养胖了好几斤,可是拄拐下床活动的时候关节部位却很僵硬,其实在住院期间或出院之前我们科室的医生或护士都已经给病人普及了一些功能锻炼的知识,只是想着多吃些营养的骨头长的快就好了并没有意识到功能锻炼对骨折术后患者康复的重要性。比如很多人在肘关节粘连僵硬后,去拉单杠、提水桶一类的活动,试图使关节活动开,像这样的大力牵拉活动不但不能够恢复肢体的功能,反而使关节受伤更重了,这样的活动必须禁止。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呢?我们的观点是变被动为主动,自主活动为主,按摩、推拿等被动活动为辅的治疗原则,只要是不增加骨折错位的活动都是提倡的,简单的来说,就是与当时受伤时的力量相反的活动都是可以进行的。具体如何活动,我们应该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自主功能锻炼。
把骨折的复位和功能锻炼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是中医治疗骨折的一大特色。即“筋骨并重”。根据“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各骨折处的不同,各关节的不同而制定一系
列的功能锻炼方案。力图使病人的肢体最大可能的得到恢复。
早期:骨折后l~2周内,此期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萎缩。功能锻炼应以患肢肌主动舒缩活动为主。残端虽经整复,但不稳定,偶尔伴有轻度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的残余,此时骨折并发的软组织损伤尚需修复,局部疼痛,肢端肿胀仍存在,因此功能锻炼组要形式是通过肌肉收缩放松运动及在不影响断端再移位的情况下,进行上下关节屈伸活动,以帮助血液回流,促进肿胀消退,防止肌肉萎缩你,同时也通过肌肉收缩和舒张使压力垫效应力增强,对稳固断端和逐渐整复残余畸形有一定作用。例如尺、桡骨双骨折,经复位固定后,即可进行指间关节、指掌关节的屈伸锻炼,手指内外展,肘关节屈伸和肩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锻炼。
中期:骨折2~3周后肢体肿胀疼痛已明显减轻,软组织创伤已基本修复,骨痂开始形成断端初步连接,除加强进行肌肉收缩和放松运动外,其它关节均可逐渐加大主动活动度,由单一而到几个关节的协同锻炼,在牵引架上的病人,也可通过肌肉收缩、放松和身体其它部位的运动来带动肢体的活动。
后期:一般伤后5~7周,这时局部软组织已恢复正常,骨折部位已有足够的骨痂生长,骨折已接近临床愈合标注。在这阶段里,患者除了不宜进行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某一方向
的关节活动外,可以做患肢及全身的主动运动,在可能范围内逐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固定和牵引拆除后,除了固定期间所控制的关节需继续锻炼修复外,某些病人由于初期锻炼比较差,固定拆除后,还可能存在关节粘连、关节囊挛缩、肢体水肿等症状,那么必须继续鼓励病人加强功能锻炼,配合中药外洗和中药熏蒸来促进关节活动和肌肉力量的迅速恢复。另外,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物理治疗,但仍以主动锻炼为主。
四、怎样做到“内外兼治”?
外敷膏药、内服自制剂。在受伤的部位外敷膏药,能快速活血化淤,通络止痛,接骨续损,使伤肢局部情况迅速改变。另外,中医疗伤强调的“内外兼治”,早期活血化淤,中期接骨续损,晚期培补肝肾。中药自制剂的使用也是创伤骨科的一大特色。比如中药制剂桃红四物汤等,骨科洗药等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深受患者信赖。 五、“医患合作”的重要性
充分发挥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积极性,医务人员应细心负责地把功能锻炼的原则、方法、注意事项、重要性等向患者详细介绍清楚,使患者及家属可以有信心地、主动地进行功能锻炼。医患双方要“同心、同德、同力”。近年来,发生骨与关节损伤的老年患者有不断增多的趋势。研究认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增加5岁,发生骨折的危险就会增加一倍。老年人发生骨折多与其患有骨质疏松和肢体不灵便有关。在
老年骨折患者中,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胸腰椎部骨折的患者较多。这些患者都需要长时间的卧床治疗,如果缺少了正确的护理和锻炼,容易发生褥疮、心血管疾病及泌尿系统感染等。这要求患者及家属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使患者早日康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