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新论》2oo2年第l期 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与政府行为 谭 舒 [摘要]本文讨论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内在合叉和基本精神,指出,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 政府行为应谊顺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规范的政府行为是市场经济建立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市场经济;政府行为;规范 [中图分类号]F045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OO2)0I—0l5—06 610071 [作者]男,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成都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常识。从简单的经济学读 本到最高决策层的相关文件,无一不提及。可见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我们有过因 认识它,顺应它而带来的骄傲,更有因曲解它,违背它而感受的切肤之痛。但是,我们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在运用价值规律的实践中,仍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当我们感 到顺应了价值规律时,现实情况并不理想;当我们认为不能这样做时,现实却表现出强 烈的愿望。这种理论与实际的偏差,源于对价值规律认识的片面与肤浅。改革开放二十 多年,应该说,这种认识上的片面与肤浅依然存在。 对价值规律认识的最深刻的误区在于片面地、静止地、孤立地把价值规律看成仅仅 是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认为只要有市场,人们在里面进行买卖,就算遵循了价值规 律。而对价值规律产生的历史过程,发挥作用的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它的丰富的内涵, 缺乏深入的研究。 市场经济的基本行为特征是交换。因此人们又把价值规律称为等价交换法则。在这 里,交换是过程,等价是关键。等价既是交换的前提,又是交换的目的和结果。如何实 现等价的交换?如何保证交换的等价?我们可以引申出这样几个基本的含义:第一,权 利的含义。交换的双方必须完全拥有自己所持有的商品,也就是说,交换者对用于交换 的商品拥有绝对的单一的所有权,即商品的产权。这种产权必须是清晰的,是不可侵犯 的。第二,平等的含义。进入交换的双方在形式上是平等的,都是纯粹的一般意义上的 商品所有者。相互承认,相互尊重是相互交换的前提。商品所有者之间的交换不受彼此 年龄,性别,身份,权利,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只是取决于彼此所持商品对对方的 吸引程度。也就是说,商品的交换由商品的供求关系所决定。在供求关系确立的条件 1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下,交换能否完成就取决于双方对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价格的确认。对价格的确认 必须是双方平等的,自愿的,必须是互惠互利的,才是合理的。第三,自由的含义。即 商品所有者可以自由地进出市场,在市场上自由地出售自己的商品,或随意换取自己所 需的商品。商品所有者自主决策,来自其他方面的信息只是做出决定的参考。第四,责 任的含义。由于交换双方具备了完全的行为责任能力,所以,他们应对交换的结果—— 风险和收益承担全部责任。第五,规则的含义。交换双方必须遵守同一种交换规则,并 共同维护和完善这种规则。任何一方违反规则,都会受到谴责和惩罚,直至被逐出市 场。这种规则由最初的约定俗成到后来的契约,最高形式就是法律。其基本作用是要保 证交换双方在形式上的平等,保证交换的公正,公平。第六,竞争的含义。如果市场的 商品对第三方(或多方)构成需求,任何人不得阻止其公平地进入市场,争取公平的交 换。只是需要所涉各方制定新的多边交换规则,规范多边交换行为。第七,信任的含 义。这是对前述含义认同后的综合结果。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信任别人和被别人信任,即 商品生产者只有在取得法律和公认的相关资质认证后方可准入市场。他可以被别人信 任。同理,他认为在市场上遇到的交换者和竞争者都具有同样的资质,他可以信任别 人。而且,他们对自己的权利,利益和责任的理解,对平等,自由的理解,对公平竞争 的理解,对规则的理解,都是一致或相似的。没有信任,以交换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秩序 是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的。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实现的交换,才是等价交换,才是真正的纯粹的经济学意义上 盼等价交换。在这个交换过程中,交换本身其实相对简单,等价的内涵却十分丰富。等 价交换乃至市场经济的简单而丰富的内涵,不仅在于它的经济学意义,即让市场要素合 理配置,力求以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率,更在于它的非经济学意义——对权利的界 定和保障,对(形式上的)平等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个性的宽容和舒展;对责任 时苛求;对公正,公平的顶礼膜拜;对规则(法律)的遵从诚服;对违反规则(法律) 的行为严惩不息;权利,责任,利益的高度统一;对信任的珍爱。在这个等价的交换过 程中,价格这一核心要素同样体现T--重意义。首先体现出来的是它的非经济学意义, 然后才是它的经济学意义。比如,合理的价格,其文化的、社会的意义是社会对劳动者 的人格、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尊重,其经济学的意义是对劳动者的劳动的承认。不合理的 价格则是对劳动者及其劳动的双重否定和剥夺。马克思说物与物的交换关系体现了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个意思。 等价交换乃至市场经济的逻辑进程,是由政治学、法学和文化学等非经济学科导入 经济学的。而历史的进程恰恰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最高体现形式)产生前的数 百年间,发生在欧洲大陆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为后来的资本 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广泛而深厚的底蕴——这种底蕴甚至可以从古希腊城堡的遗址中寻找 到。她所提供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并在社会的各个方 面包括经济活动中不断地实践和完善。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这种自由平等的思想文化氛 围之中,建立在体现这种文化,同时又反映经济关系的具有契约形式的法的关系的基础 上的。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市场经济的产生,是逻辑与历史的必然l6 ,是逻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与历史的统一。第二,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制度,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形态。它同时 包含了与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文化等等方面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相关 的制度框架。 全面认识市场经济,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在中国建立市场经济的体制,不仅仅是 经济领域的运作,它甚至更期待非经济领域的突破;它不仅呼唤新的经济学理论的引 导,更需要新的非经济学理论的建立。要利用价值规律合理配置经济资源,更要根据价 值规律的内在要求配置非经济资源。非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使价值规律充分发挥 作用,才能使经济资源合理配置,才能便社会和谐发展。马克思阐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就是这个道理。 全面认识市场经济,对于中国现实的改革开放,对于在一个缺乏商业传统的国度里 进行市场经济的运作,是有预警的作用的。现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系已经 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这个进程,也就是市场经济规律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 相结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市场经济”与“中 国特色”的关系,即如何处理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我们不能因 为强调事物特殊的,个别的方面,而忽视事物普遍的,一般的和本质的方面。反之亦 然。 因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等不同,现实的市场经 济形态各具特色。这些被称为“特色”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理想的纯粹的市场 经济状态的附加与限制。应该说,这些附加与限制在现实中存在着充分的合理性。首 先,理想的纯粹的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无形地存在 于人们的抽象思维中。其次,在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平等 仍然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因为,社会则富仍然是有限的,给社会成员提供的机会仍 然是有限的,在对机会的广泛需求和有限供给之间,必然存在种种获取机会的附加和限 制。这种附加和限制有自然的,有人为的,也有来自行业技术特点的。这种障碍的存 在,使把握机会的成本得以提高,使机会更难把握。这种情况更多地存在于发达的市场 经济形态和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其实就是权利和利 益的转移。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形态中,权利和利益的转移按照相应的规则(法律)有序 地办理。在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形态中,一些个人或团体有可能利用规则的不健全.限制 别人获得这种权利和利益,限制别人进入这种权利和利益的领域。这种附加和限制达到 极端,就产生了垄断。这种情况更多地存在于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形态和资源密集型行 业。 但是,存在的合理性并不能代表存在的正确性。所谓存在的合理性,体现了对外部 事物的多元化的认同。所谓存在的正确性,则是指对外部事物运动的规律性的反映。只 要进行市场经济的运作,就要理解价值规律的全部含义,体现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因 此,我们对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种种附加与限制的判断就比较清楚了——如果这些 I 附加与限制没有阻碍市场经济自身的规律性运动,或者在一定条件下对市场经济的发展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有着某种促进作用,那它们可以作为一种特色,作为市场经济的多元形态加以保留;反 之,则应该逐步取缔。在所有的附加和限制中,垄断是对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的最粗暴 地践踏,是与价值规律根率冲突的。世界各国普遍划此保持着较理性的态度。从各国颁 布实施的《反垄断法》、《禁止不正当竞争法》以及最近美国几家太公司的官司情况,就 可见一斑。 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系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人文环境和法律保障体系。数千年 的封建主义传统,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历史,单一封闭的社会结构,使市场经济在中国 的发展缺乏历史的有力支撑和逻辑的充分演绎。从市场经济基率精神出发,考察中国经 济现状,最具特色的应该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全面管制。我国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 高度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理人,政府在经济领域里积累了巨 额的国有资产。尽管其中有许多是不良资产或仅仅是帐面资产,毕竟是多年形成的既得 利益。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发育过程中,由于政府职能转换滞后,政府权利缺乏约束, 政府行为不规范,也形成了新的既得的权利和利益,包括中央的权利和利益,部门的权 利和利益,地区的权利和利益,等等,并以某种形式与个人利益相联系。这些错综复杂 的既得权利和利益的存在,人为地造成垄断。这种垄断剥夺了商品生产者(包括国有企 业)在市场上的平等和自由,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同时也忽视了它们应负的责任,极大 地阻碍了人才,技术,资金和商品的流动,阻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加困难的是,由 于这些既得权利和利益,一些政府部门成为经济领域里一个重要的利益主体,不仅参与 经济活动,而且制定规则,而且执行规则;既是参与者,又是决策者,同时也是管理 者。巨大的既得权利和利益,导致一些人对经济行为的评判政治化,出现只许白猫捉鼠 的事情,比如关于姓“社”姓“资”的喝问,对私有经济的政策性歧视,等等,使政府 的信任度受到极大的损害。掌握着巨大的权利和利益,政府怎样自我约束和规范,是一 个巨大的课题。 在中国长期的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把一切与“私”有关的欲望、动机、行 为和财产作为异端,把对私有制有及其观念、道德和文化的误解和批判贯穿全部过程。 由此沉淀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对与“私”有关的东西存在着先天的排斥。现实中对私 有经济的歧视,反映出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没有从这种畸形的文化和心 理中完全摆脱出来。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 否则,市场经济的建立只能是一座空中楼阁。摈弃传统的畸形的文化和心理,逐步建立 体现市场经济基本精神的思想文化体系,是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需要,是建立市场经济体 制的需要。 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缺 乏一套体现市场经济基本精神,又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规范体系,而特殊的,特权的 东西太多。这些特殊的、特权的东西,不仅与市场经济的规律相违背,而且严重干扰市 场规则的形成,严重干扰社会成员对市场规则的认同和遵守。以至在我们从宏观到微观 的整个经济生活中,缺乏平等,缺乏责任.缺乏公正,缺乏透明,缺乏规则。这是我们 经济生活的致命之处。我们现在应该更多地在经济社会生活中体现市场经济的普遍的, 一般的和本质的方面,限制特殊,取消特权,逐步建立起具有普遍意义,能被社会成员 l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广泛认同和遵守的行为规范体系。这对我们的进一步改革开放,融人全球经济一体化进 程,以及赢得人心,稳定社会,都是很重要的。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是与一定的人文环境紧密联系的,是与一定的法律环 境紧密联系的。在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尤其与政府提供的政策环境有关,与政府行为 的规范程度有关。一般说来,政府行为不规范,法制肯定不建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 程,是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从大政府过渡到小政府的过程,是政府行为不断规范的 过程。其实质就是利益的调整,就是要把政府在经济领域里集中的、垄断的权利和利益 逐步归还给市场,归还给企业,归还给消费者,使政企合一的政府成为纯粹的政府,使 政企合一的企业成为纯粹的企业。垄断权力平民化,垄断利益平均化,应该是中国从上 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的新的历史进程的价值趋向。 加入w'ro,引入成熟的市场规范,使政府行为能够被约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是 中国市场经济进程中的重要的历史转折。 w'rO是一个协调多边贸易和投资行为的国际组织。WTO的意义在于它为其成员方 (无论是富还是穷)构建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成员方可以相互进行交流、沟通 和协调,达到形式上的平等。支撑这个平台的是WTO遵循的基本原则,如,贸易自由 化原则;非歧视原则,又称无差别待遇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又称促进公平贸易原则; 互惠互利贸易,又称对等原则;透明度原则;鼓励发展和经济发展等等。这些基本原则 体现了价值规律的内在含义,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包括大约 29个独立的法律文件在内的wro协议,成为成员方普遍认同和遵守的行为规范。wro 协议要求成员方的政策、法律和制度,符合WTO规则,并且向所有成员方公开,它最 主要的作用就是约束政府行为。加入WTO后,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根据国际 惯例和WrO对成员方的基本要求,公开调整我们的政策、法律和相关制度,约束和规 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在宏观和微观的各个层面上真 正做到政企分开,为国内国外的不同经济成分的商品生产者提供一个公平、宽松的投资 环境。企业摆脱了行政权力的束缚,就获得了解放,就能以一个真正的商品生产者的身 份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迎接挑战。 就现阶段中国的情况而言,政府应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 供一个既符合价值规律内在要求,体现其基本精神,叉符合国际惯例的发展环境。 第一,文化环境。建立一个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的基础,是政府逐步 放弃在经济领域里的权利和利益,是政府超越权利利益的诱惑。可以预料,这是一个较 长的过程,但是现在必须开始。我们应准确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权翮、责任和 利益,准确认识政府在建立平等、自由和竞争的经济秩序过程中的作用,准确认识市场 经济条件下的游戏规则。最终目的,是建立和提高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的信任度。 政府信任度的高低是衡量市场经济成熟与否的关键性指标。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未 来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多元化的经济。所以必须彻底摒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非 国有经济,特别是对私有经济的歧视,对各种经济成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形成与市 1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环境。这种新文化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全社会提供能够被普遍接受 的统一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为建立新的社会人文环境,学术理论界当禅 精竭虑,政府更是责无旁贷。只有文化的重大转变,才能支撑社会经济的重大转变。 第二,法律环境。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的制度化体现,就是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律能够保障不同经济成分具有同样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享受同样的权利;法律为不同 经济成分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和相同的竞争规则,保护各自的利益;同时监督各方承担 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对违反规则的行为做出处罚。我国目前的法律极不健全,远远 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许多经济社会的重大问题、基本关系在法律中的体现.尚待思想 观念的进一步突破。随着加入wro和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使法制建设的周 期大大缩短。我们在调整现有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尽早对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基本关 系和重大问题做出法律上的表述和界定,比如,在宪法里明确规定,公有财产和私有财 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具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尽快颁布《反垄断法》; 合理约束政府行为,等等。确定了私有经济的法律地位,非国有经济的法律地位也就迎 刃而解了。只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保障社会经济的转变平稳,有序,并且持续地进 行下去。 第三,政策环境。政策体现着政府的取向和职能。目前我国政府的政策取向明显倾 斜于国有经济。政府通过大量的内部文件、内部通知、内部会议、内部传达的形式来管 理经济,既不透明,又管得太多。随着改革开放和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政策必须为 法律让步,政策在经济生活中的直接作用会大大减少,政府的职能也将有根本性的转 变。大量现在由政府和政策管理的事情,将由法律确定下来.依法执行。必须由政府管 理的事情,政策必须公开,透明。其实,私有经济乃至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并不需要政 策的特别照顾,只是要求政策的公正,公平.要求政府的效率和负责任。这是一个商品 生产者在市场上的基本权利。 第四,金融支持。这是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但对政府和私有经济来说.又都十分 重要。目前,国家财政投人和银行贷款政策明显倾向国有经济,私有经济要得N--者的 支持却比较困难。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渠道似乎也有一首无形的门槛,将私有经济挡在 门外。有目共睹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私有经济对GDP的贡献,对国家税收的贡献, 对城镇就业,农村发展,对国企改革,对科技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有政 策下,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对私有经济及其它非国有经济提供的金融支持,显然是 与其贡献不对称的。这种不公正的金融政策不仅严重阻碍了私有经济的发展,也会放慢 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必须对信贷政策.利率政策,直接融资,银行中间业务以及 金融组织等方面做出较大调整,建立公正,公平的金融环境,以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的 发展。 总之,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既有许多具体事情要做,更有诸多重大的理 论课题尚待探索,需要全社会为之努力。 责任编辑:王云J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