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来源:九壹网
机械工程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2 授 工学 学位)

一、培养目标

1.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并具备学术带头人优良的综合素质;

2.具有机械工程领域的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可胜任本学科领域中高层次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工作与科技管理工作;

3.培养科技开拓创新精神,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4.培养科研团队精神,且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4.车辆工程

2.机械电子工程 5.工业工程

3.机械设计及理论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以同等学类别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 普通博士研究生 力报考博士生 总学分 ≥34学分,其中:高水平课程≥6学修课 学分 分(全英课程≥2学分,国际一流课程≥2学分) ≥53学分 校级公共必修课程≥10学分,其中: 中国特色理论与实践2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2学分;辩证法1学分;硕士一外2学分;英语论文写作2学分; 校级公共选修课≥1学分: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课1学分 学科基础与专业课≥24学分,其中: 一级学科基础课8学分(必修) 二级学科基础课4学分(限定选修) 硕士专业课4 学分(任选) 跨一级学科课4学分(任选) 博士专业课4学分(任选) 补修课程、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1学分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研究 环节 ≥19学分 会议并提交论文1学分 论文中期进展报告1学分 发表学术论文1学分 学位论文15学分 ≥19学分 ≥10学分,其中:全英课程≥2学分或国际一流课程≥2学分 跨一级学科课2学分(任选) 专业课4学分(任选) 校级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其中: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 英语论文写作1学分 英语强化训练1学分 ≥29学分 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1学分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1学分 论文中期进展报告1学分 发表学术论文1学分 学位论文15学分 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类别 课程 课程代码 408.602 课程名称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外国语(英语) 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课程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英语论文写作 英语强化训练 矩阵论 数理统计 数值分析 随机过程 数值方法(全英语) 计算力学 现代控制工程(国际一流) 机械振动学(国际一流) 有限元分析及应用(国际一流) 运筹学 微纳制造技术基础(国际一流) 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与系统 工程测试与信号分析(国际一流) 现代制造过程技术 机器人学(全英语) 现代数控技术 机械创新设计学 计算机图形学(国际一流) 计算几何与算法设计 软件工程与面向对象技术(全英语) 多体系统动力学 管理学(国际一流) 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国际一流) 数字化成形与制造(国际一流) 功能材料基础与应用 微机电系统封装技术基础(全英语) 微纳系统仿真 故障诊断学(全英语) 微机电系统技术基础 学时 学分 季节 18 36 32 36 48 48 48 48 48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1 2 2 1 2 1 1 3 3 3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春/秋 春/秋 秋、春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春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开课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外国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 数学学院 数学学院 数学学院 数学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备注 硕博连读、直攻博必修 ≥6学分 公 共 必 修 课 程 408.601 411.500 408.810 411.800 411.801 所有博士必修 ≥4学分 学位课程 (硕博连读、直攻博≥34一级 学分,学科 其中:基础 高水课 平课程≥6学分(全英课程≥2学分,国际一流课程≥2学分);普通博士生≥二级 10学学科 分,其基础 中:全课 英课程≥2学分或国际一流课程≥2学分) 011.500 011.501 011.502 011.503 100.601 100.602 100.544 100.551 100.549 100.508 100.605 100.531 100.538 100.532 100.545 100.557 100.556 100.606 100.607 100.608 100.609 100.507 100.510 100.617 硕博连读、直攻博必修 ≥8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限定选修 ≥4学分 硕士 专业 选修 课程 100.528 100.533 100.530 100.540 100.546 硕博连读、直攻博选修 ≥4学分 100.574 100.541 100.578 100.618 100.619 100.542 100.620 100.543 100.547 100.621 100.624 100.562 100.559 100.625 100.626 100.627 100.628 100.629 100.630 100.502 微纳测试技术(全英语) 机械电子系统分析与设计 不确定性系统分析(国际一流) 柔性电子器件与制造(全英语) 薄膜技术(全英语) 机器人操作系统(全英语) 智能移动机器人(全英语) 水液压技术(国际一流) 气动控制与自动化技术 制造装备智能化控制技术 机电系统动力学分析与控制(国际一流、全英语)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24 24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48 32 32 32 32 48 32 32 32 32 64 48 32 3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5 1.5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2 2 2 2 3 2 2 2 2 4 3 2 2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春季 春季 春季 春季 春季 春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春季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所有博士必修 ≥4学分 现代制造系统的智能控制、监控与诊断技术 现代数控编程技术 绿色设计(国际一流) 汽车运动与控制 精密机械设计 (全英语) CAD技术及应用 车辆系统动力学工程实践(国际一流) 工程优化设计方法(国际一流)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物流系统控制(全英语) 供应链管理(全英语) 生产计划与控制(全英语) 项目管理学 现代集成制造与制造执行系统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 系统仿真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机器视觉(国际一流、全英语) 工业现场应用计算机技术及运动控制系统 100.511 100.509 100.514 100.632 100.633 100.634 100.635 100.563 100.616 100.643 100.539 100.622 100.623 100.550 100.801 电液工程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自由曲面加工理论及应用(国际一流) 开放式数控系统理论及应用 噪声与振动控制 先进制造工程学 (国际一流) 现代设计学 计算制造工程学 现代优化方法及运用 博士 专修 课程 100.802 100.804 100.803 模型预测控制及其工程应用跨一 级学 科课 程 (184.81跨一级学科课程(博士可选修硕士生课程) 2 2)西12N111 2-9周 周二 5-6 周五 7-8 硕博连读、直攻其它相关院系 博≥4,其他博士必修≥2学分 补 非学修 位课 课 程 650.801 650.802 如有需要,可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科阶段课程,补修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博) 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或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博) 论文中期进展报告(博) 发表论文(博) 学位论文(博) 1 1 1 1 15 机械学院 研究 环节 650.803 650.804 650.805 所有博士必修 ≥19学分 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全面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博士生指导小组由博士生指导教师、教授及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共3-5人组成。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各主要环节要求如下:

1.博士生文献阅读与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论文选题报告是博士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博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所选定的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课题要求,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撰写文献阅读综述,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就选题的科学根据、目的、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课题可行性等做出论证。

学位论文选题报告时间应由导师根据博士研究生本人研究进展确定,但最迟应在入学后第四学期末进行。拟举行选题报告会的博士生应提前一周将开题时间、地点、开题人员名单报院研究生科备案。

博士研究生应填写规定格式的选题报告,并在各课题组公开进行选题报告会。选题报告会成员应由所在博士生指导小组和至少1名院学位审议委员会委员组成。

选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选题的来源、意义;

(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 (5)进行论文资格考核时已完成的工作; (6)主要参考文献。

通过开题答辩的学位论文选题报告,经导师签字后,交院研究生科并计1学分。

对于已通过开题,但因故更换选题的博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安排下重新组织选题报告会,选题报告会要求同上。

2.博士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 论文课题进行到中期(选题后一年左右),博士生应向其所在博士生指导小组作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汇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和措施,并形成书面报告交与会者审议,通过审议后交院研究生科并计1学分。

3.学位论文评审

为了保证评审的实际效果,现将论文“盲评”制度规定如下:

博士生应在答辩之前两个月向院研究生科提交三本正式学位论文(不得含有表明指导教师和研究生身份的内容)。由学院研究生科根据校内外专家库确定三位盲评专家名单(外省专家不得少于二位)。论文经院研究生科送达专家(其费用从博士生所申请的答辩费中开支)。论文需通过三位专家评审后,博士生方可举行答辩。(盲评意见亦作为论文评阅审核意见)

涉及保密要求的论文经学院主管研究生培养工作副院长和学校保密办签字认可后,可在校内三位专家中盲评。

其它培养环节执行学校有关规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