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民和县干旱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策略研究

来源:九壹网


民和县干旱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策略研究

摘要 干旱山区在民和县占有绝对的比重,约占国土总面积的95%,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潜力所在;但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生产方式、低产田改造难度大、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农业生产裹足不前。为此就立足于当地的立地条件,依据国家西部开发的历史机遇,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和方法,给当地政府决策和相类似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干旱山区;生态农业;环境现状;成因;对策;青海民和

干旱山区是指缺乏灌溉条件下,完全利用天然降水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民和县位于青海省东部边缘,与甘肃省兰州市相邻,东经102°26′~103°04′,北纬35°05′~36°26′;处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具有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双重地貌特征。国土总面积1 890.82km2,山旱地占约93%,可利用草场面积8.67hm2,耕地面积4.47万公顷,其中,山旱地3.67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2%以上。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008hm2,境内地形较为复杂,山大沟深,坡耕地面积占60%以上,西部海拔最高4 222m,东部最低1 650m,属于典型的大陆气候特征,无霜期170~200d,年均降水量300mm,相对集中在7~9月份,≥10℃期间的降水量为254mm。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作物品种以小麦、马铃薯、豌豆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油菜、蔬菜为主。人均收入较全省平均水平低37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 134元,不同地区间的发展极不平衡,生态环境脆弱,干旱是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民和县干旱山区生态环境现状

1.1干旱缺水

水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民和县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匀,年平均降水量在300mm,且大部分集中在7~9月份,春旱严重,常常是十年九旱。在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下,降水集中,季节性的干旱非常明显,每年在不同区域发生不同程度的灾旱损失,特大干旱区,常常是2~3年的连续干旱,具有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等特点。

1.2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

民和县现有耕地总面积4.47万公顷(包括退耕换林草地1.3万公顷),其中,山旱地占82%以上。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生产积极

性的高涨,荒山荒坡开垦面积占新增耕地面积的1/3以上;同时,随着无限制的农区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荒山荒坡的过度利用及人为的破坏,坡耕地难以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应有的作用,其生态功能低下。据相关报道,青海省域黄河干流年输沙量8 814万吨,其中,坡耕地输沙量达到5 376万吨,占61%;长江年输沙量1 232万吨,其中,坡耕地输沙量为492.5t;占41%,同时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40hm2,在不断的雨水冲刷下,土壤养分含量低,速效磷含量不足,作物根系发育受限,土壤蓄水能力差,地表水的利用率不到15%。

1.3地形较为复杂

民和县境内地形较为复杂,西部海拔最高4 222m,东部最低为1 650m,黄水、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域北部和南部,形成了黄水、黄河两大谷地,8条大沟、9条山梁与河湟谷地构成了县貌的主体,82%以上的耕地分布在坡面上,降水时,雨水来不及渗透到土壤中,形成地表径流顺坡流失,大雨,暴雨冲刷土壤,带走肥沃的表层土壤和养分;耕地大多田块破碎分散,农田基本设施差,发展灌溉和农业机械化的应用难度很大。

1.4农民生活相对贫困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干旱山区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始终处于粗放的经营状态,种植作物以小麦、马铃薯、小油菜等为主。充分利用头年的秋墒,结合干旱栽培技术措施,正常年景,小麦单产1 350~1 875kg/hm2,马铃薯6 000~9 375 kg/hm2,蚕豆750~1500kg/hm2,但通常产量低而不稳,广种薄收为种植业的主要特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 148.5元,比青海省海东地区平均水平低99.5元,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 21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同时,由于经济水平低,交通不便,科技信息传递慢,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处于简单、单一的种植状态,农民生活相对贫困,返贫率居高不下,生态建设尤其显得艰难。

1.5自然灾害趋多、趋频

近几年,随着气候条件的多变,强降雨比较频繁,山体滑坡的事件增多,年均有不同规模的滑坡1~2次,虽然生态移民工作在有计划地展开,但严酷的自然环境导致的生态移民,使科技工作者不得不慎重的思考,解决这一问题已是不可避免、迫在眉睫的工作。

2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分析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是由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自然因素是生态环境退化发生的潜在条件,人为因素则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外在成因。

2.1自然因素

民和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属于西北干旱区,广大的山旱地由于受水力的长期侵蚀、切割,地形十分破碎,地形起伏大,沟壑纵横;雨季集中,水土流失严重,过度开垦,随意荒置以及农牧用地结构调整失控,导致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是民和县多灾、低产的主要原因,也是生态建设的难点所在。

2.2人为因素

人口的膨胀和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密切相关。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破坏了 自然生态环境的自身平衡,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生态问题。

2.2.1滥恳。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20世纪80年代初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只有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开垦宜耕坡地,以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干旱山区地广人稀等因素导致交通困难,大量的撂荒地不断出现,边垦边撂荒,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人为因素。

2.2.2滥牧。随着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农区畜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最盛时期,单户羊存栏最多达到上百只,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过度的利用荒山荒坡,原本植被稀疏的山地草场迅速退化。

2.2.3人口膨胀。据国际推算,干旱山区每1km2一般能养活6~7人,最多只能养活20~30人,而民和县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平均人口密度达到了该数据上限的3~8倍,人口的严重膨胀,无疑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极度消耗,人口、资源、环境发展 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衡,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3民和县干旱山区生态农业的的发展策略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短期难以见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依照当地的立地条件,干旱山区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以指导水土保持治理为重点,以恢复发展林草植被为核心,退耕还林还草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要充分重视科学技术在“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实施生态建设,以期取得生态建设的最大成效。生态农业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建设的整体规划以及不同自然生态环境区域分类规划。规划的制定必须考虑侵蚀逆境条件下的诸多不利因素,例如,干旱程度、地貌特征、土壤质地等因素,结合当地的立地条件类型,确定适宜林草类型、适宜规模和合理结构及布局,确定科学合理比例和布局、栽种的适宜密度、栽种方法及管理措施等,以确保生态农业建设生态目标的实现。

4生态农业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

4.1干旱山区生态农业的科学规划

退耕还林还草成活率低是干旱山区生态建设的首要制约因素。这除了与当地的干旱缺水有关外,科技含量低也是重要因素,缺乏对当地的立地条件类型、适宜的人工林草植被结构模式和相应的植被建设技术体系的深入研究,缺乏“适地适林”的优势种,在生产上还没有真正地解决大面积造林种草的关键科学问题。生态农业建设应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灌则灌,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因此要开展不同生态农业建设的类型、适宜规模、合理结构和布局等区域生态建设技术的科技攻关,如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高位浅山地区发展以草为主的生态建设,荒山荒坡的综合治理,划分阳坡、阴坡等不同的气候特征,分类制定林草植被建设规划。

4.2生态农业建设与水资源的相关效应研究

民和县干旱山区年均降水量350mm,属于典型的干旱地区,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仅靠自然降水满足不了林草生长的需求,是造林成活率低的直接原因。因此,生态农业建设,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盲目种树不能达到植被恢复和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在规划生态农业建设时,应根据不同区域,开展生态建设与水资源的相关效应研究,区别对待那些经常有地表水和地下水汇集的沟谷、具有种树立地条件的坡地和降水稀少、干燥度大的大部分地区,才能走出“种了死,死了种”的怪圈,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4.3生态农业建设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研究

生态农业建设涉及到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国家“以粮食换林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人口的脱贫致富。如何科学合理地为山区农业经济的建设注入生产要素,如何把区域的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商品优势,发展商品化、产业化的农业经济;如何使产业结构调整到着力发展优势农业产业、特色农业经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上来;如何使生态效应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问题,需要开展研究和实践。

5干旱山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目标

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以植被恢复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

循环为核心,以加快山区农业经济开发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兴特色替代产业,努力做到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干旱山区生态农业建设的措施研究

6.1生态农业建设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手抓

实践证明,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生态的建设和保护,农业经济发展就会因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受到制约;单纯地就恢复和保护生态而搞生态建设,不发展农业经济,生态建设的成果就难以持久。因此,要整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使生态建设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广生态村、生态乡镇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推广生态农业县建设的成功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有计划建设生态农业,严格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原理组织农业生产,把发展生产,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培育和利用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建设既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富裕,达到治理一方水土,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6.2科学规划,稳步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

恢复和建设植被是民和县干旱山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环节,恢复和建设植被,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更是增加农林牧副业生产再生资源的需要。因此,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依据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开发应用适宜林草、适宜规模和合理结构布局,克服退耕还林草中的模式单一、林草结构单一、品种单一和植树草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经济效益低等问题,重视农田改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协调、互补、效益,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深入。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国家“以退耕还林草”的难得历史机遇,大力调整种植业比重过大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发展粮食生产的传统习惯,形成“农、林、牧”结合,统筹协调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的结构模式,尽快形成新 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农业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优化配置,积极发展经济林草和相关产业,发展商品化、产业化的生态经济,在生态农业建设的目标上,要以粗放型向集中型转变,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立足于市场需求,发展经济效益高的林草种,努力培育区域性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为推动农林牧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6.3立足于资源利用,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干旱山区春旱严重,但土层深厚,有着丰富的光热资源,以及相对集中的秋季降雨,要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中药材、优质林果业、特种养殖

业以及食用菌产业。外省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如甘肃武都的花椒、内蒙古的羔羊肉。要立足林业发展经济,在绿色食品畅销,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野外圈养的野猪野兔日趋畅销、效益显著,可大力发展多种生物资源的繁育开发,努力培育绿色、特色农业支柱产业。

6.4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

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不断深入,林草业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是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主要环节。要改变传统的粗放的养殖业发展模式,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畜牧业发展之路,应用高效畜牧养殖方式,立足于发展绿色食品,融合养殖高科技发展优质畜产品,依据当地的林草业发展,划区域建立养殖基地,户户联动,发展现代化养殖业,形成养殖业中的拳头产品。

6.5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的生态农业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尤其是小流域治理成功的初期,随着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深入,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前景日趋广阔。建立观光、旅游胜地,发展花卉、中药材、食用菌、特种养殖等相互联动,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高效措施。

7理顺生态农业中的责、权、利关系,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生物工程,要依靠政府、企业、个人投资的多元化,在统一的科学规划下实施。因此,要充分调动生态建设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正确理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责、权、利关系,建立更加灵活、积极的土地政策,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保证干旱山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