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ZEMAX使用同样的实例进行优化,并与其进行对比。 1、设计的要求 1〉 物距l=-∞;
2〉 全视场2ω=40º; 3〉 入瞳直径ф=16mm; 4〉 焦距f`=160mm;
5〉 镜片厚度为d2=5.39mm,d4=6mm;
6〉 全视场内弥散圆直径小于0.02mm(20um)。 3 优化设计过程与结果
1〉将原始数据输入到CODE V追迹
使用New Lens Wizard新建镜头向导。
使用空白镜头
输入入瞳直径16mm
输入工作波长10.6µm
输入视场全视场20 º,0.7视场14 º,0视场0 º。
输入结构参数
由于CODE V中没有GAAS这种玻璃所以在这里使用折射率与阿贝数来代替实际玻璃,由ZEMAX的Dispersion Diagram查得GAAS在10.6µm处的折射率为3.28,但在glass map中没有GAAS的阿贝数,所以在这里使用替代法找出最接近的阿贝数,由ZEMAX该镜头的初始结构求解最后一面到像面的距离为134.442752,使用替代法使阿贝数从10增加到70发现在阿贝数等于60时CODE V求解最后一面到像面的距离为141.447最为接近,所以在这里使用3.28:60作为虚拟玻璃来代替GAAS。
对光学系统进行分析得
0New lens from CVMACRO:cvnewlens.seq 由两图可以看出两种镜头的像差曲线近似但不完全相同,所以不能使用两者进行比较。
2〉改变系统焦距为160mm;
使用Edit->Scale改变焦距:输入目标焦距160。
结果
可以看出焦距为160mm但它并没有像ZEMAX一样改变了入瞳仍是16mm,由于缩放两镜片厚度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将厚度改为5.39mm,6mm。但这时焦距又发生了变化,所以要通过改变镜片的曲率半径来改变焦距,这就要使用到CODE V的优化
3〉优化
CODE V的优化,与ZEMAX近似CODE V使用误差函数(CODE V error function)对镜头进行数值化评价,优化过程如下
由以上设置完成了A:初始设计设置,B:由于只要改变焦距设置一个面的曲率半径为变量即可,C:为了控制焦距所以添加Constrain the effective focal length (EFL)为160mm,D优化。结果如下
观察像差曲线
TANGENTIALSAGITTAL New lens from CVMACRO:cvnewlens.seq RAY ABERRATIONS (MILLIMETERS) 17-Apr-06 可知系统存在较大的彗差所以下一步要对彗差进行优化 4〉彗差的优化 在Specific Constraints加入彗差优化项目(保持EFL优化选项不变),使用最小值权重选100,目标值为0。优化结果如下 TANGENTIALSAGITTAL New lens from CVMACRO:cvnewlens.seq RAY ABERRATIONS (MILLIMETERS) 18-Apr-06 由于焦平面的位置选取对成像效果有很大影响,使用离焦观察点列图使像差及弥散斑最小得到如下
TANGENTIALSAGITTAL 0New lens from CVMACRO:cvnewlens.seq RAY ABERRATIONS (MILLIMETERS) 18-Apr-06 RMS直径分别为0.13842E-01 MM、0.12310E-01 MM、0.17120E-01 MM 由此可知三个视场的RMS半径都小于0.01mm,并可看出几何弥散斑半径基本在0.02mm内只是三视场的弥散斑较大,由两图可看出弥散斑过大的主要原因是二、三视场的像散。所以下一步要添加像散优化函数。 5〉像散的优化
像散是子午光线和弧矢光束焦点的差。从Analysis-〉Third Order Aberration中可以观察到。如下
从TAS(-0.002336)与SAS(-0.031296)之间相差较大,而通过观察场曲图,如下
ASTIGMATICFIELD CURVESDISTORTION T比S更接近于理想状态,所以在Automatic Design-〉Specific Constraints中加入Third Order Sagittal Astigmatic Blur(后面简称SAS)设目标值为-0.003权重为1,优化得
20-Apr-06New lens from CVMACRO:cvnewlens.seq ASTIGMATICFIELD CURVESANGLE(deg)DISTORTIONANGLE(deg)FOCUS (MILLIMETERS)%DISTORTIONNew lens from CVMACRO:cvnewlens.seq 20-Apr-06 由图可以看出优化SAS影响到了TAS,观察三级像差发现TAS为0.024763SAS-0.022402,所以添加Third Order Tangential Astigmatic Blur(后面简称TAS)优化,选择目标值为-0.02,权重为1,优化得
ASTIGMATICFIELD CURVESANGLE(deg)DISTORTIONANGLE(deg)FOCUS (MILLIMETERS)%DISTORTIONNew lens from CVMACRO:cvnewlens.seq 20-Apr-06 由图可知SAS的效果仍不理想,改变目标值为-0.02,优化,通过不断的改变TAS与SAS的目标值与权值,使ST曲线接近使三视场的横向与纵向的弥散斑最小,得到如下结果 ASTIGMATICFIELD CURVESANGLE(deg)DISTORTIONANGLE(deg)FOCUS (MILLIMETERS)%DISTORTIONNew lens from CVMACRO:cvnewlens.seq 20-Apr-06 点列图 由左边的点列图可以看出一、二视场的弥散斑半径均小于0.02mm,三视场的弥散斑半径也小于0.02mm但由于像散使弥散斑略超出要求的半径,并且由于畸变使光线中心发生偏移。 RMS直径分别为 0.13269E-01MM 0.86821E-02 MM 0.85855E-02 MM 由此看出光线是很集中的都在0.014mm内。
6〉畸变的优化
添加畸变优化操作数进行优化,但效果使弥散斑变大,所以保持上一步为最终优化结果。
7〉与ZEMAX的优化结果比较
从图中可知CODE V优化出的结果与ZEMAX近似但RMS半径要小得多近ZEMAX的一半尤其是全视场的光线更加集中。
New lens from CVMACRO:cvnewlens.seq 0 a由MTF图可以看出两种结果在9lp/mm时衰减为0,这与OSLO给出的结果一样但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弥散斑在0.02mm内则MTF图应在25pl/mm时mtf>0.5。但在这里9lp/mm时就已经为0了。再看PSF点扩散函数图,如下 New lens from CVMACRO:cvnewlens.seq 可见点光源的衍射半径非常大,这使光能变得非常不集中,从包围圆能量图也可以看出在0.01mm半径范围内的能量非常小。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想这个系统是受到了衍射限制不能很好的成像,通过对初始结构的追迹及分析发现在初始状态时衍射限制就存在,这说明该镜头所选的初始结构不好。
由于在CODE V中所使用的玻璃是虚拟玻璃与GAAS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与ZEMAX结果的数值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在这里只进行里定性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