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美育,人的综合素养必定达到一定的高度,提升的方法与途径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教育模式进行,而非照本宣科。关键词:整体机制纵向脊索链综合提升—、背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
的意见》为促进学校美育的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2019年,《教
总结中外美育思想传统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美育在当代中国文
化语境中具有的“感性教育”的性质、“审美育人”的特性和“以乐
施教”的功能;其次,通过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比较,揭示美
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发布,推动
育促进学生审美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方法,以及美育观念和方法
在一般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最后,运用现代心理学方法,具
了高校美育改革。全民审美素养的提升可以展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教育
层次,校园美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其中艺术的全方位
体分析审美发展的诸要素、各年龄段的基本特征和个性差异,提 出美育的方法论原则以及具体实施的途径。蔡元培在席勒的基
发展可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与审美品位,带动德、智的全面发 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美育的定义。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
展。艺术教育仅是美育的一个突破口,美育整体成效的提升需 要在人才培养机制中寻找创新途径。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 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狭义上的
美育,即极端的定义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一般的定义认为
二、来源及发展方向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从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开
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在
美学归属方面,一些研究者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
始,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对于美的理论探
讨之上。美育的代表人物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
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美育定义由狭义到广义的过程反
映了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即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形式
“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美学理论探讨
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即美育)的基础之上,是
美育指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
对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此著作对于后期国内外美育的发
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 美育的精神实质。在人才培养机制中,美育应该指实质美育。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大量案例可以看出,国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是德国的审美
审美教育学是从美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具体
操作等方面展开的研究,包括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智育美育、德
融合教育,即\"五感”的运用;美国美育融合了大量科技手段;法
国美育更注重整体文化的引导与影响,即隐形文化的运用;日本
育美育、体育美育及其他等六类。此类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美育与我国美育相近但也存在差异。从总体文献看,美育类研究数量众多,但存在部门分布不 均、内部差异较大的问题。这说明我国美育实质上还处于起步 阶段,在研究内容和扩展内容上主要围绕传统美学理论,特别是
有吴祖光主编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丛书、仇春霖主编的《大学 美育》、曹利华的《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檀传宝的《德育美学 观》等。其中,艺术教育仍然是美育的主要手段,但美育的方式
途径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一些新的美育方式如欣赏景观、环境 等也逐渐成为美育的新手段。审美教育学和艺术部门美学这两大传统美学理论的支柱进行拓
展、延伸和建设,应用型美学运用较少。最早将美学带入中国的 是朱光潜,他的《谈美书简》是初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
国内外研究内容基本围绕席勒阐述的美育功能、性质和意
义开展审美与审美性教育。从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
书籍。杜卫编写的《美育论》是现代美学与现代教育学的交叉研 到,国内美育方法存在差异性、多样性、地域性等。研究者从不
同角度探讨此问题,如利用生活常识和隐性与显性结合的教育 理念,区分地域审美教育理念等。这种区分是美育的关键,由于究成果。此类研究学者以美育的现代性为切入点,首先,在系统
128教学心得ART EDUCATION RESEARCH不同地域文化产生不同的美育功能,其美育内容需要适当调整、 人,以解决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这种方法不是“把一个班小学
生交给一个小先生去领导”,也不是由“大同学教小同学”,而是 “教人去教人”。在美育中,教师可以参考“小先生制”的引导方
改革。三、 问题发现笔者在近年来的大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部分大学 生在审美素养和专业技能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审美定向、审美途
式。隐形教育的优点在于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进行的。在
整体儈理中,班级是被分化出的一个小群体,在这个小群体中,
教师选出优秀的学生,再以小组或宿舍为单位,让这些学生在日
径、审美方式、审美认知等,审美教育研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
间。同时,在各类学科设置中,美育教学存在部分缺失,美育机
制布局不够完善,难以全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美育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某一阶段的培养,而应该关
常生活中引导其他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从而以这
种方式带动美育的发展。其二是教师。教师在日常生活与教学
中的言行举止以及其学识涵养都体现了自身的审美观,具有高
注学生成长的各阶段。从幼儿到成人,是一个人成长的整个“纵
尚人格的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向脊索链”,综合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纵向发展、横向扩展的模
式,综合性人才培养同样应该以专业为纵向发展、以其他教育为 横向扩展内容的整体机制。美育人才培养方案应融入相关机
3. 审美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很多高校都有选修课中的“必修课”,审美教育课程可以成
为这一特殊选修课。有学者提出,要慎重进行教育机制改革,因
制,并采取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综 合发展。为被迫学习不一定带来正面影响,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在美育 中改革的方式。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内容,特色内容就是突
破口。美包含在任何学科中,不仅仅限于绘画艺术、音乐艺术、
当前大学中最大的显性审美教育群体包括学校的特色专 业、艺术团和各兴趣社团。其中,特色专业往往数量不大,影响 力相对有限;艺术团是集各学科最多的群体,人数受限但质量相
舞蹈艺术、文学艺术等。只要在专业延伸课程中设定审美的标
准,美就无所不在,如食品专业的美食文化、体育的形体艺术等。对较高,影响力大于特色专业和小型社团;各兴趣社团涉及种类
繁多,往往由学生自行组织,专业指导较少,延续性较差。部分 高校中审美教育课程类别较少,持久性较差。从专业必修课之
4. 学科协同,资源共享在科研方面,在单一学科领域内进行研究往往存在一定的
局限性,在研究本专业时涉及其他专业,才能拓展更大的研究空 间,创新的可能才会越大。如:在生物学科研究中,记录植物发
展等一系列实验内容,数据和图片是表述的途径,如果与绘画专
外的选修课选修情况对比中可以发现,文科学生选择审美教育
类课程的数量多于理工科专业学生;调查中发现,在校园艺术类
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大量的专业课程让学生缺乏足够
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他们不愿参与活动的一方面原因。同时,爱
业结合,就能更加顺利地完成任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中,计算机专业与绘画艺术专业可以很好地展开合作;等等。此
好缺失和自信缺失是另一方面原因,部分学生认为自已没有爱
类都是学科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的成功案例。不同学科的教师
好、特长,也不愿了解和学习。之间展开合作,可推动学生创新应用的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突
破思想的局限,鼓励协同合作、学科架连、资源共享,最终达到整
大学的审美教育更多体现在隐性教育方面,即用大量的宣
传语言、文字、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学习。然而当前隐
性审美教育方法存在一定弊端,部分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些引导 方式,导致审美教育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因此,在当前背景
体以美育人的目标。结语美育研究途径是现合各教育机构的重点研究内容,在整体
下,研究美育改革措施与途径是重要的对策。规划中,高校是其中的一个阶段。高校美育机制的推行应遵循
四、 途径与演化1. 因地制宜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众多
客观事实与在校师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创新与应用具体活动。项目:塔里木大学重点课程《应用美学》项目,220101487。高校实施美育的一种引导方式,其往往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一
些高校运用这种方式引导美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或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并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演讲,充分发
参考文献:[1] 俞可.陶行知:以生活教育明民德.上海教育,2016(21).[2] 胡琦,章凡.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枝美育工作的机理及策略.浙江理工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挥特色文化的美育引导功能。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显性与隐形
结合的教育方式。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地域特
色,扩展这一项内容,如:聘请优秀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艺
人走进大学课堂授课;在教学中结合地域特色,引入当地深受欢
[3] 董玲.高校美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8(13).(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迎的艺术形式,使优秀传统地方艺术充分发挥其影响力;等等。2. 以质带量高质量人群是整体审美教育开展的关键,质的重要性表现
编辑缪健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陶行知于1934年提出了“小先生
制”。所谓“小先生制”,即以识字的小孩教授不识字的小孩或成
1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