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际结算发展存在的问题

来源:九壹网


第一章 国际结算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各大银行逐渐开始重视国际结算业务,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国际结算业务仍然处于不发达水平。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十五”时期(2001年-2005年)工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虽然由30.8亿元增长到138亿元,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却只有8.7%,而作为中间业务之一的结算收入就更达不到这一水平。目前我国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问题诸多,尤其是XX银行,其存在的问题有:

1.1 产品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类型主要是进出口结算和贸易融资,国际业务品种比较少,类型比较单一。由于银行自身并没有通过国际化扩展业务范围的意识,而主要是伴随着中国实现经济的对外开放而扩展,所以银行国际业务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而且各家商业银行以诸如如减免保证金开证、出口打包放款、进出口押汇等基本形式为主来提供贸易融资方式,品种少,功能单一;国际保理和福费廷等较复杂的业务数量以及为进出口商设计的相适应的结构贸易融资也是少之又少。

1.2 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创新能力本就不足,监管当局还对银行国际业务的监管过于严格,这不适应信息时代银行通过不断创新谋取发展的时代潮流。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更习惯于办理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因此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与市场提供的空间很不协调,而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资产数量与市场提供的巨大潜力也不相适应。例如,2000 年我国进出口业务总量己达4743 亿美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44 % ,而到2001 年2 月止,贸易融资在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贷款余额的比重却不足3% 。据西德意志州银行的一份资料显示,福费廷全球的业务

量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美地区,中国成为其在亚洲业务量集中的国家之一。尽管在我国新业务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中资金融机构还没有涉足这一区域,国内商业银行也对此很是陌生,更有甚者至今还未成功办理这种新业务。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目前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抢占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制高点的争夺战已经趋于“白热化”,为了提高竞争力,在国际经济的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我们要致力于开发创新型业务,特别是国际业务的创新,以实现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1.3 经营理念

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结算业务的经营理念存在偏差。这种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固守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仅将结算业务作为现代银行的辅助业务而不是支柱产业,因此无法充分发挥结算业务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我国商业银行刚刚经历银行体制改革不久,长期的垄断地位使得他们并未充分意识到市场经济的作用,他们习惯于以被动和保守的姿态参与国际结算业务。他们采取了很多不符合甚至是背离国际惯例的做法,比如坚持以“收妥结汇”为原则参与结算,虽然是因为他们对金融风险的谨慎,但过犹不及,这样却无法体现出国际结算工具的融资功能。

1.4 缺乏战略安排

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结算业务缺乏整体营销战略安排。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商业银行的部门设置不合理规范有一定关系。当今社会结算业务的发展趋势是将信贷融资与结算业务紧密结合,但目前多数商业银行的结算与信贷业务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门,使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各司其职:信贷部门只着眼于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而结算部门只着眼于代收代付,无法将打包放款、预支信用证、信托收据等信贷融资方式与结算工具结合起来运用,仅仅是停留在结算服务的初级阶段,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信贷融资与结算业务融合,要以信贷业务来招揽

结算客户,同时以结算业务来发展信贷客户,相互推动,彼此促进,充分实现结算与信贷的整体营销,才可以创造出1+1﹥2的良好营销效果。

1.5 人才缺乏

我国商业银行忽视了对国际结算业务专业型队伍的建设。机构设置的落后、薪酬无激励、岗位竞争压力大等因素,导致了人才专业化建设进程发展缓慢。具体如下:

第一,国际结算业务组织结构分散化,效率和专业化水平不高。许多分支机构申请了国际结算服务功能,结果因本地区国际结算业务市场空间太小,市场潜力不够大,客户太少,使得他们的国际结算业务量也很小,因此这些机构没有能力聘请专门人员来专注于国际结算业务,而只是在需要时请个人兼职来做,专业化的人才决定专业化的水平,国际结算业务的水平低,其效率也因此大打折扣。而目前来看,为了使国际结算业务处理上更加专业化、集中化和高效化,主要的外资银行如汇丰、渣打和美国银行都设立了专业的国际结算业务的集中处理中心,方便任何一个贸易欠发达地区和国际贸易业务欠发展地区通过现代传输设备将单据传输到处理中心,处理中心则可以集中处理全球不同地区的业务并在1—2天内予以回复。

第二,首先,国际结算专业人员素质较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相对较低, 减员压力大,员工辞退十分困难,所以员工新陈代谢的速度十分缓慢,这使它在各个业务环节上都令国际贸易客户很难满意,而国际结算业务是时空跨度较大的业务,一笔业务往往要经过很多环节及细节上的处理,在一些环节上因人员素质缺陷所造成的不足,例如国际结算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投入不到位等都使得结算业务发展缓慢;二是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常常对所要营销的业务不熟悉。

第三,缺乏考核营销业绩和激励营销人员的具体机制,无法带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缺乏

相应的员工激励制度,就会责任不明,利益不清,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干多干少,干与不干都是一样,所谓的公平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国有银行所普遍存在的效率低下、服务态度较差的问题,基本可归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而银行中论资排辈现象也使得考核结果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满意,没有取得实际效果,损害了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失去努力改进工作的内在动力,因此整体的工作水平就使得客户无法达到满意,对与其相关连的结算业务水平评价也较低。

1.6 长期忽视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忽视了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而把本币业务作为发展重点。他们认为存贷业务是主而结算业务为辅,国际结算与客户、存款和贷款之间是因果关系,发展结算业务以吸引客户,从而增加存款,最后在发放贷款。在这种思想的错误支配下,银行在国际结算业务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处置上与国际结算业务的实际需求大相径庭,虽是“取法乎中”,却是“得乎其下’’,从而忽视了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而外资银行在国际结算市场取得较大份额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