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
人教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人教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人教
一、明确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3、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思想内容
书写个人际遇、遣怀即兴的内容。 主要的表达程式和用语有以下:
咏物言志、即事感怀抒怀、羁旅客心、伤春惜春、自伤迟暮、游子思归的乡愁、闺怨树奇、爱情诗;
⑵、抒写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
边塞征战、怀古咏史抒怀、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作 **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包括两个层面内容:
①态度:同情、褒赞、激赏;贬斥、厌恶、冷漠 ②倾向性:人民性、封建性、民主性、专制性 如,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A、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B、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
C、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从这首诗的设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分别考查了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态度等考点,题肢设计严密、科学,有较好的检测功能。而明确了考点的具体内容对于正确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具有强烈的定向和定位作用。
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写人。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人教
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
高考题目的分类
明确:综观十余年的高考试题,按照诗歌表现的内容,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咏物诗.近年高考题元稹的《菊花》;近年春季高考试题虞世南的《蝉》。透过两首诗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咏物诗的特点,掌握品读此类诗歌的规律、方法;以便举一反三,更好地指导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工作。请看作品: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题:⑴、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点拨:两首诗虽然冠以“菊花〞“蝉〞,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别有兴寄〞,另有寄托.如《菊花》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的高贵无暇的品行的。《蝉》中,虞世南藉“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自己的“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⑵、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点评: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自况、自喻、自比〞的清高的节操来。
归纳: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烈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我们在复习时,对同类的诗歌,如果能从“咏物〞的特征入手,那将会事半功倍.
2、咏史诗。请看杜牧的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阁江犹唱《后庭花》. 《水龙吟》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问题:请就这两首诗,谈一下咏史诗的特点? 明确: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下面我们结合这两首诗,来分析一下. 点评:从字面上看,写的就是“夜泊秦淮〞,而且,表面上,作者似乎把批评的矛头直指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但这其实是曲笔.因为商女唱什么,是由达官贵族决定的.所以,“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和想象未来纳入读者的视野,既有辛辣的讽刺、深沉的哀痛、无限的感慨,更有隐忧国事的清醒.这样,读者通过对诗作的品读,可以对晚唐的政治腐败有切实的感受。同样,近年的《水龙吟》的考查,也是通过干扰项的设置,体现了作者对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的感慨和思索。可见,咏史诗的检测的重点也是落在“借古〞而“讽今〞和“伤今〞上.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人教
3、即兴即景抒怀之作.
这类诗歌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 设问:高考试题中的即兴即景诗歌有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的有两点:一是考查的大多是唐宋时期的著名流派的著名作家,如李白、杜甫、贾岛、韦应物、刘禹锡等等,且鉴赏的四个选肢是从语言、形象、技巧、主旨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的考测,作家作品不重复考;二是选材的原则是不避俚俗,《如梦令》考的是少女伤春的闺怨,《望洞庭》《题君山》以及杜甫的《漫成一首》都是湖光山色和江月清风的山川之美,比较庄重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赋得暮雨送李胄》和《题李凝幽居》分别是写客子之思和送别之情以及隐居不仕。至于《约客》更是写尽了生活的闲居细节。但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大多数师生倾情关注的爱国的“壮词〞,却一直“千呼万唤未现身〞.这同样给我们今年的高三备考工作以有益的启示.在近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仍需要趋冷避热。
三、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考查形式
最近几年都是以主观题目的方式考查考生的古典诗歌的审美判断水平和能力. 四、复习古典诗歌专题要注意的问题和复习建议: 问题:古典诗歌专题复习应注意那几个问题? 明确:1、注重诗歌感性材料的积累。
将教学大纲规定的诗词部分背诵篇目共30篇,逐一落实;对新编教材中的诗歌要加以分类,做到熟读成诵;熟悉唐诗宋词中的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2、在知人论世上下工夫。为此,必须强化文学常识的复习。文学常识基础不牢,“知人论世〞就无从谈起。
3、要熟知唐宋两代代表作家的个人风格: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等。
4、要明确做鉴赏题目的一般步骤和程序.〔1〕、整体感知,辨清类别;〔2〕、品评语言,炼字炼句;〔3〕、体会意境、体察形象;〔4〕、突出技巧,明辨特色。〔5〕、注重辅助条件,如诗题、作者、时间、地点、小注等隐含条件和显性条件。
5、要在已知的鉴赏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比、调换、再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的自觉意识。平时的每一次训练,都应以培植这种意识为着眼点。
五、课堂反馈:
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
⑴、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⑵、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⑶、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 明确:
⑴、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⑵、《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⑶、;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人教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设问: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⑵、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解答问题: 春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⑴两首都写到了“春眠〞,请指出其不同? ⑴、《春晓》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早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以用“春意闹〞的“闹〞字来表现.《田园乐》最后才写到春眠,花落莺啼反衬山客的居处和心境越加宁静,其意境主要在“静〞上。
⑵、在《春晓》中,诗人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请解释。
⑵、诗人只选取春天的一个侧面,写春之声,阵阵春声却透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漫春光。
3、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意境的理解. 听张立本女吟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答: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幽雅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抡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高冠广袖的少女的身影。
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初冬夜饮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
⑴、诗作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⑴、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
⑵、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
⑵、“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⑶、请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⑶、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