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兔和猫》的读后感
《兔和猫》这是鲁迅的小说集《呼喊》中的一篇。文章通过可恶的大猫吃掉了所宠爱的白兔的事情,表达了对弱小的怜悯,对随便欺凌弱小者的憎恨;同时也流露出反对无原则“修善”的主见。
“这一对白兔,好像离娘并不久,虽然是异类,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天真烂漫来。但也竖直了小小得通红的耳朵,动着鼻子,眼睛里颇现些惊异的神色……”“这小院子里有一株野桑树,桑子落地,他们最爱吃,便连喂他们的菠菜也不吃了。乌鸦喜鹊想要下来时,他们便弓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用力地一弹,嚯的一声直跳上去,像飞起了一团雪,鸦鹊吓得抓紧走,这样的'几回,再也不敢来了……”
的确后来这一对白兔的两个孩子被“可恶的”“一匹大猫”吃掉了。所以鲁迅始终以来特别厌烦猫,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提到过;甚至后来起了要把这一批大猫用氰酸钾给毒死的念头!
在现实社会中,莫非可以一味“修善”而宽恕恶人吗?鲁迅之死都坚持这个主见,请看他那篇写于1936年9月5日,可以当作遗嘱来读的《死》,那上面斩钉截铁般的声明道:“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我想了一想,确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不恕敌,不“修善”,这是鲁迅的人生信条,他终生奉行并至死不移。
鲁迅是那样的黑白分明,在他的眼睛里是没有灰色这种颜色存在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当然我是不能用鲁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更何况我也没有那么“高级”的敌人!虽然是这样,至少有一点我还可以学习并且做到,那就是——仔细的看法。
第 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