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临床微生物室在医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源:九壹网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8年第19卷第3期 MedicalLaboratoryScienceandClinics,2008,Vol19,No.3        9   9临床微生物室在医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侯天文 陈 兴 李 玮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检验实验中心)

Ξ

  随着人口老龄化,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升高,器官移植、创伤性医疗技术、化疗及放疗的应用增多,使“感染”成为各临床科室面临的重要课题。医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同时也包括在住院期间感染但处于潜伏期而在出院后才出现症状的感染。早在20世纪

50年代,医院内感染在发达国家就引起重视,我国在80年代

后期,全国医院系统相继建立了医院内感染控制组织。但是医院内感染仍是目前综合性大医院临床感染的突出问题之一

[1]

,临床微生物室在医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还需

要各级医疗单位引起足够重视。

1 临床微生物室的任务

1.1 感染病原学诊断

临床微生物室可通过直接涂片,各种染色(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等),培养(常规细菌培养、厌氧培养、二氧化碳环境培养、微嗜氧环境培养、细胞培养等),血清学反应(直接的和间接的各种标记技术),分子生物学方法(聚合酶链反应等)对病人感染进行病原学诊断。如可应用革兰氏染色对痰涂片镜检初步判断痰液中是否存在革兰阳性球菌和/或革兰阴性杆菌,抑或有无真菌孢子和/或菌丝;对脑脊液涂片检测有无脑膜炎双球菌存在;对尿道分泌物涂片检测脓细胞内外有无淋病奈瑟菌存在;对粪便涂片检测球杆菌比值、真菌,发现有无肠道菌群失调存在等;还可以直接检测可疑尿路感染患者尿液涂片,发现有无细菌、真菌,并且一个油镜视野下(10×100)发现一个菌体,则可以提示被测尿液中病原菌含量达105CFU/ml。

1.2 提供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临床微生物室可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CLSI)提供的标准方法可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为

临床提供科学的用药选择,使临床医师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挽救病人的生命。特别是在目前临床上多重耐药菌株有日益增多趋势,虽然有多种抗菌药物可选,但所感染菌株到底对哪种药物耐药,哪种药物敏感,未作药物敏感试验之前,临床医师可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耐药监测报告经验选择可能有效的药物,然后再根据临床微生物室发出的患者感染菌株的具体体外药敏试验报告,结合临床选取敏感药物进行合

Ξ项目来源: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04276184)

理的调整[2]。

1.3 进行病原菌耐药监测

临床微生物室可对本单位各临床科室在近期主要的流行菌群(包括细菌和真菌)分布情况,以及各菌群对医院近期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本单位

(一个地区、一个医院、一个科室、一个护理单元或者一个病

房)的耐药趋势,为临床经验经验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成为

临床医师经验用药的“指南针”[3]

1.4 分析细菌耐药机制

根据抗生素交替使用可减少耐药菌株产生的原则,临床微生物室可对本单位各临床科室分离的耐药菌株分析其耐药机制,发现临床各科流行菌株的抗生素选择压力,可适当调整抗生素投放力度,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流行[4]。如在中国大陆发现临床常见的医院内感染菌之一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其耐药基因型以CTX-M型为主,它的主要耐药表型特点是对头孢噻肟高度耐药,而对头孢他啶敏感,对碳青霉烯类敏感[5]。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与临床大量使用头孢噻肟密切相关,因此,根据这种情况可适当减少头孢噻肟临床用量,对产CTX-M型超广谱,而可选用头孢他啶等抗感染[2]。

2 医院内感染控制的诸环节

  医院内感染控制过程包括医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发现、采取措施到医院内感染得到控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预防措施等。它涉及到的业务包括医院内感染发生的病人、时间、地点;明确病原体;选择何种药物治疗;感染发生的医源性原因;采取何种隔离消毒措施。它所涉及到的科室包括临床微生物室、药房、感染控制行政指导部门、出现医院内感染的科室等[1]。其中明确病原体,选择何种药物治疗等业务工作都需要临床微生物室来执行,这是由临床微生物室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3 临床微生物室在医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临床微生物室在医院内感染控制中所担负的作用是:1

β内酰胺酶菌株的感染避免使用头孢噻肟  10 0        MedicalLaboratoryScienceandClinics,2008,Vol19,No.3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8年第19卷第3期发现医院内感染事件:散发/爆发的时间、地点、人群。2揭示感染原,明确病原学诊断。3提供合理的抗菌药物选择方案。

4应用流行病学知识分析发现传播途径,指导采取科学的消

毒隔离措施,指导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因此临床微生物室在医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

4 如何充分发挥临床微生物室在医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减少医院内感染

4.1 提高临床微生物室工作人员素质 要求有扎实的医学

基础知识,丰富的临床微生物学知识,抗生素知识,感染病学临床知识,以及微生物室实验操作知识和一定的外语(尤其英语)应用能力。并且要有学习能力,能够不断获取新知识,保持与时俱进,提高工作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认识和鉴别的能力。比如目前医院内感染的菌群以条件致病菌为主,肠杆菌科细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细菌等;非发酵菌群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主;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4.2 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 临床微生物室的工作质量

是临床微生物室的存在价值体现。要保证临床微生物室的工作质量需要从培养基、鉴定用试剂、药敏试剂等的购买与配制,病人留取标本前的准备,标本正确留取和运送,标本的处理和接种,阳性培养的鉴定,药敏试验的操作与结果的观察记录和正确解释,报告的发出,数据和菌株的保存,以及临床微生物室产生的医疗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等全程的质量控制。要严格按照临床微生物室检验操作规程对每一份临床标本进行检验[6],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操作规章制度。对临床标本检测结果作“三定(定性、定量、定位)一结合(结合临床)”的分析[6]。同时要根据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要求做好生物安全防护,防止实验室内感染,这也是防止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

4.3 积极与临床沟通 积极地与临床医师沟通、合作,共同

探讨感染性疾病病原学特点、发病规律、病情变化与实验指标的关系。探讨本单位各科室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共同特点和特殊规律,如易感人群、易感因素、诱发途径、易感部位等,积极向医院内感染控制行政指导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4.4 做好细菌耐药监测的总结和宣传 在做好本单位细菌

耐药监测的总结的同时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布细菌耐药监测

报告,让临床医师及早地了解本单位乃至本科室标本分离的主要菌群和耐药流行趋势的特点,就可以使他们自觉地调整抗菌药物种类选择,减少细菌的抗生素选择压力,减少或避免耐药菌株的出现与播散。

4.5 有针对性地做好细菌耐药机制研究 了解细菌耐药机

制是做好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并可为新的药物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临床微生物室应根据本单位医院内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情况选择一些分离率高、耐药严重的菌种进行耐药机制研究。如笔者对我院临床常见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相关耐药机制分析发现:2005年临床分离的31株多重耐药MDRAB9.7%耐亚胺培南、16.1%耐美罗培南,45.2%耐头孢哌酮/舒巴坦,80.6%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其中19株(61.3%)检出了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

TEM、PER、DHA阳性率分别为61.3%、19.4%、3.2%;25株MDRAB(80.6%)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耐季胺类消毒

剂-磺胺药物基因(qacE△1-sul1)阳性率高达80.6%;一类整合子酶intl1阳性率分别为58.1%[7]。显示:我院MDRAB分离株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是其表现为多重耐药的原因,其对常用季胺类(如新洁尔灭等)消毒剂耐药。提示临床对可疑

MDRAB感染应优选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对可

疑MDRAB存在的科室应禁止使用新洁尔灭等季胺类消毒剂,改用其它敏感的消毒剂以起到预防作用。

总之,临床微生物室要提高素质、抓住重点、密切临床、积极宣传,以发挥其在医院内感染控制中作用。

[1]胡必杰.一个仍然被严重忽视的临床难题  医院感染.中华检

验医学杂志,2004;27(9):545-548.

[2]刘又宁.临床医生应如何看待病原微生物的培养与药敏测定.中

华医学杂志.2006;86(1):4-5.

[3]李家泰,李耘,王进.我国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耐

药性监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2):1035-1045.

[4]濮欣,吴楚燕,何建生,等.我院近五年来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监

测与控制.中医药管理杂志,2004;14(3):23-24.

[5]杨启文,徐英春,王辉,等.CTX-M酶在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分离大

肠埃希菌中的流行.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6;6(1):1-6.

[6]倪语星,杨莉.临床微生物学在感染控制中的作用.中华医学杂

志.2006;86(9):581-583.

[7]侯天文,尹晓琳,李玮,等.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相关耐药基因

检测分析.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7,(4):379-3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