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火烧赤壁》缩写

来源:九壹网
《火烧赤壁》缩写

第一篇:《火烧赤壁》缩写

《火烧赤壁》缩写

自从黄盖巧施苦肉计之后,曹操完全相信了黄盖要投降。于是便叫他来投降的时候,竖起一面青龙旗。

黄盖听说后,叫来一只大船,里面装满了油桶。浩浩荡荡地向魏国驶去。当曹操看见投降船后,心里很高兴,可是当曹操看见船上失火的时候,才知道自己中计了。急忙叫水军战船赶快逃开,可是水军战船用铁索绑紧了,根本逃不开。于是,投降船一头撞进了水军战船里,曹操的军队全军覆没……城南小学五年级:136****8015第二篇:火烧赤壁

火烧赤壁 摘要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造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十余万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刘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荆州。

刘备败走长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锐骑兵追上,刘备军主力被歼灭,刘备侥幸逃到夏口,与关羽、刘琦等汇合。

这时孙权的使者鲁肃与刘备取得联系,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孙吴,准备联合抗曹。诸葛亮以高明的外交手段成功缔结了孙刘联盟,联合抗曹。孙权派都督周瑜统率吴军精锐三万人,迎战曹操于乌林、赤壁。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先长江水战挫败曹军,紧接着在乌林火攻,曹操败走华容,引军北还,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良机。

从曹操南征到引军败走近半年的时间,而赤壁之战持续则一个多月,这次战役周瑜以三万精锐大败曹操十余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曹操失去统一的机会,三国鼎立的局面拉

开。

这次战役也是对后汉三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战役。 引言:

孙子说:“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

之溪者,形也。” 先说周瑜:

背景分析:严格来说,作为防守方,想真正的防卫大江是非常难防的,因为军队如果分散在沿江的防线上必然造成在战术主战场的局部空间的防卫薄弱(如同沿江撒沙子一样),因为处于外线的敌人在渡江的方向上是掌握主动权的,所以可以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分散在江防的防守方。所以防卫大江或者岛屿,有如同防卫长城一样,如果分散兵力,就容易造成一点击破,各个击破,所以一般采取纵深机动防卫,就是利用天险进行要点防守,寻找外线敌人的进攻弱点进行有效的突破,比如补给线,粮道,兵道等方面。而作为内线进行跨区域联合防守,当防线

上某点被敌人有效突破的时候,区域内可以根据情况派遣机动军队进行补救,并且防守的态势可以呈现扇型,几个区域间可以协同作战。所以固守战术要点,并且寻找敌人的弱点是内线破敌的关键。所以周瑜和孙权进行商议,周瑜延江固守要点,而孙权筹集军队在柴桑(九江)进行机动,其实从柴桑到江夏时间很短,因为过了夷陵,江水平缓,沿江西北进的速度也很快。

而作为内线防守长江防线的周瑜熟悉水战,并且熟悉战术,他知道寻找到曹操的军队的集结地就是他防守地战术要点(因为曹操是外线作战,补给线比较长,而且分兵两路南下,一路走汉水,一路走南郡,所以需要汇聚一处集结渡江。详细见下文),而因为刘备占据了曹操东进的要地夏口,那么作为一个区域的指挥官,他重点要防卫曹操南下渡江,并且要在等待中,寻找曹操的漏洞。再说曹操:

背景分析:曹操严格来说没有在南方进行过作战,所以他并不熟悉水战,他在北征乌桓后,在玄武池演练水军,相信他的当时目的就

是对付南郡的刘表,暂时还没有准备备战东南的孙权。

曹操在获得南郡后,在荆州之战中,曹操的兵力分散,这是因为曹操初步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就是拿下全部荆州,而荆州出去襄阳外,还有重要的南郡和毗邻孙权的夏,樊口这两大战略要点,所以曹操分兵两路,一路南下取得南郡,另一路从襄阳延汉水南下准备攻取夏口。而刘备的东退导致了南下的水军不能夺取夏口,所以需要和夺取南郡的另一支曹操的主力进行汇合。有人会问,既然长江各处都可以渡江,为什么曹操不从南郡渡江,为什么一定要从乌林,陆口南渡导致了赤壁之战那?因为延南郡向东到陆口一带,长江以南是云梦大泽和洞庭湖,即使渡江也并不利于补给和行动,而且乌林处于两路南下军队的汇总之所,而且补给可以沿江也可以走陆路,补给方便。故曹操会选择在这里把主力进行集结,而周瑜也这是因为上述的原因,所以才在长江的南岸的陆口阻止曹操渡江。

既然曹操战败了,我们仔细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在战术上曹操面临两个新课题,就是如何渡江作战和水军陆军联合作战的问题。

其实既然守江方守的辛苦,并且弱点也是处处体现,所以攻击方突破江防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多路渡江,利用多路局部渡江点形成优势,充分利用兵力多的特点,有效的形成主攻和侧应的战术(.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

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晋灭吴还是隋灭陈,宋灭南唐,都是利用兵力优势,多点渡江,让敌人虽然有区域防守,但迫使守江一方处处受制,机动不得,顾此失彼,难以全方位机动。(孙子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可以仔细分析其战术原理。)而在赤壁战场上,曹操在渡江上形成了单点渡江的态势,形势对自己非常不利,这恰恰证明了曹操并不熟悉渡江作战的特点。曹操再有的战术问题就是水路协作的作战问题,曹操在陆口和周瑜的水军交锋,大败而回,而曹操并没有明显的意识到水军是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他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陆战上,即局部战场的人数和补给是胜负的关键。而作为习惯水战的周瑜他面对的主要对手则是屡战屡败

的刘表的水军,而刘表的水军早在以前跟周瑜的作战中早已经被杀破了胆,而且关键是曹操对于他们的态度很明显,他们不过是一支被迫投降的军队,所以他们的士气和战法都很低落。在水战方面,周瑜的优势是很明显的,而且可以说远胜曹操,足以达到阻止曹操南渡的战术目的的。 所以曹操失败的原因就是不熟悉渡江的战术和对于水路的协作的战术不熟悉。 再总结周瑜的胜利原因。周瑜作为一个战区的指挥官,他了解自己军队的特性,并且在跟孙权的军事讨论中提出了曹操军队的缺点,就是曹操不熟悉水战,而且军队长途跋涉,早就是强弩之末了。(孙子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并且他熟悉防守长江的方法和战术,他和刘备阻止了曹操的南下,并且他寻找到机会大破曹操。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一个孙子也提及的问题:“等待”。(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在战争的过程中,形势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但是能够属于利用形势的指挥员是才是真正的战术家,而如果能够创造一个机会和把握一个机会更证明这个指挥家的才能的确不凡。从三国的三场主要战役中,三个杰出的指挥官,曹操,周瑜,陆逊都是属于利用对手在战术上的缺陷,并且耐心的等待,并在等待中寻找和发现敌人的战术漏洞,并予以坚决的突击,破袭,导致一场场影响深远的变化。而他们全都是在战术对峙中,因为敌人不熟悉军事,或者不熟悉战术而产生失误,

甚至错误所导致体现的漏洞。如官渡之战中袁绍在外线进攻中忽视补给线的漏洞,被曹操抓住,赤壁之战中曹操不熟悉渡江的战争和水路混合作战,而被周瑜寻找到了机会,刘备的问题(我在下一篇-夷岭之战中会提及)被陆逊寻找到了战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首先寻找一个战术平衡点(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来形成僵局,并且利用自己灵活的战术去破袭敌人,如曹操利用外线的补给过长的漏洞,周瑜利用曹操不熟悉水军的漏洞,陆逊利用刘备

军队过于分散而把握住了机会。

其实曹操,周瑜和陆逊作为三场决定性战役的指挥官,他们都是善于把握瞬息万变的战机而著称,可以说是都是高明的战术家。不过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战术特点,曹操从破徐州就演绎了机动和穿插作战的战术,(关于机动孙子说: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关于机动作战的原理孙子说: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而在官渡中更是准确的寻找了战机,可以说熟悉陆战的基本战术特点,而周瑜利用曹操不熟悉水军的特点,大胆使用火攻破袭敌人,可以说精通水军。而陆逊在等待中,利用刘备军队分散在漫长的树林中的弱点(个人认为刘备这个错误比袁绍还低级),火攻破刘,体现出其良好的军事素养。(.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所以赤壁一战,曹操方面反映了曹操不熟悉渡江作战的特点,体现了他习惯陆战的特点即在兵力和补给上压倒对方,而周瑜熟悉水战,并且准确的分析出曹操军队的缺点就是不熟悉水战和渡江作战的特点。所以有算胜无算,并且周瑜把握住了机会,大破曹操,已经足以证明他的确是优秀的战术家。 第三篇:《火烧赤壁》读后感

当你看到这题目时,一定回想起《三国演义》的一篇文章,读《火烧赤壁》有感500字。里面有哪些些什么呢?我真想知道啊!今天,就让我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这篇著名的文章吧!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东汉未期,曹操率领大军到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就开始与周瑜他们打起水仗来,周瑜的手下有个叫黄盖的人,他想了一个好办法,正与周瑜商量着,他说:“我们士兵比曹操的士兵还要少的都成一大截了,就按认识算我们也一定输透了,所以我想到了这个必胜之计,那就是用火去攻击,先让他们把船连起

来,用东风把火烧过去赶他们上岸再打,读后感《读《火烧赤壁》有感500字》。周瑜听了这说:“好!”周瑜把船想平稳的秘密让曹操他们知道为他们上当,他们果就把船连接在一起。周瑜他们感受到东风就立即用火攻击,不了之下曹操的船这火了,立即逃上岸,从华容道逃跑了。

在生活中,也有着利用脑子去赢利的。像:在玩飞行棋那样,它不是光利用收取玩的,它同时也要使用我们的小脑袋和滑得像剥了壳的鸡蛋一样滑的小手还有幸运与小小的眼睛才会有可能赢哦!但是在玩的时候也要记得这句经典的名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无论是输还是赢,我们都是最好的朋友。

最后然我们记住这一句经典名言吧!“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第四篇:火烧赤壁读后感

《火烧赤壁》读后感

三国演义之火烧赤壁你们应该听!我读了以后 ,真是大快人心。那么让我给大家讲讲吧!

这场战役是诸葛亮策划的。其策略非常周全,让我们不禁感叹他的聪明才智。鲁肃请诸葛亮 帮忙,诸葛亮写下了十六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其实诸葛亮早就预知快要刮东南风了,故意扮成道士在七星坛作法求风,当天半夜三更,果然刮起了东南风,于是周瑜派黄盖去给曹操送信,安排进攻曹操。曹操以为黄盖是真降,于是约定黄盖押着运粮船去投降,船头插着青龙牙旗作为信号。

黄盖带着二十只火船,船内装满了干柴、芦苇,上面有铺满了硫磺等引火等,而且还用稻草成了稻草人 ,套上军服,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批批士兵,于是向曹营进发,曹操信以为真,看见大批船队及士兵一同投降,暂时掉以轻心,当船队即将靠近的时候,曹营有人发现有诈,开始防备,但是曹操的船被铁链锁住,动弹不了,黄盖不顾阻拦,指挥各船一起点火,这时,风又大,转眼间,曹船全部引燃,上面顿时成了烈火冲天,曹军大败。

这次让我目睹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真是好爽呀!

第五篇:火烧赤壁 王牌读后感

我与《三国演义》有 约

东海县实验小学四 (五)班窦江 南

大家一定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吧!这本书中有文武双全的关羽、赵子龙;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有狡猾多疑的曹操;还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吕布……黄巾起义、桃园三结义、官渡之战、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出师北伐……这一个个故事精彩纷呈,最让我难忘的当属《火烧赤壁》。

《 火烧赤壁》讲的是曹操带着他的“百万”雄兵第一次下江南被周瑜和诸葛亮打得大败的故事。大败的起因是曹军不适应在船上的生活,经常发生士兵恶心、晕船的状况。周瑜得知后叫“凤雏”先生庞统假装投降曹操,让他向曹操建议用铁链将一艘艘战船连在一起,这样在船上行走就能如履平地。曹操欣然接受。曹将程昱提醒曹操说:“万一

周瑜用火攻怎么办?”曹操听后大笑:“用火攻必得借风力,现在是冬天,用火岂不是烧了他们自己?”由此可见曹操是多么大意呀。周瑜又让黄盖假扮劝自己投降,自己则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演上了一出“苦肉计”。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呀!终于等到有一天刮东风的时候,黄盖让士兵驾驶着满载易燃物品的战船,以投降为借口,靠近曹军战船,射出成千上万支“火箭”。曹军战船起火了。曹兵终因解不开铁链而乱作一团、死伤过半,曹操落荒而逃,败走华容道。这真是“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啊!

《 火烧赤壁》是一个典型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认识到∶

一、团结的重要性。如果东吴和蜀国不联合的话,就不可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他们早就被曹操各个击破了。我国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统一战线”政策,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爱国人士

一致对外,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我们要干成一番大事业,也必须联合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才能成功。

二、时机的重要性。人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我要说的时机。如果没有“东风”就不可能有火烧赤壁的成功。所以说,我们无论说话、做事,都要学会抓住时机,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太早,时机不成熟;太晚,

错失时机。

三、知识的重要性。诸葛亮为什么能在三天之内借到“东风”?这是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里的“天文”、“地理”,我认为就是科学知识。我们必须从小就养成爱读书、勤思考的习惯,不断地积累科学知识,长大了才能成为像诸葛亮那样有才华的智者。

读了《三国演义》,我领悟到了很多道理。如果你还没有读过的话,那还等什么,赶快行动吧!你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