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 - 打印版
诗词曲五首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 1 课时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激情导入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 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 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 要地位。从古至今, 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 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 《十五从军征》 ,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新课感知
目标导学一: 《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 意象 —— 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 孤苦伶仃的状况, 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 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 蓄足了抒情的势, 使得最后一句 “ 泪落沾我衣 ”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 历及其情感变化是
怎样的?
明确: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 →归途中 → 返回家中 →“ 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 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 (归途中 )→希望落空 → 彻底失望 (家中无人 )→悲哀流泪,心 茫然 (“出门东向看 ”)。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
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
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语文八年级下册 - 打印版
明确: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 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 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
“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
薄。”“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 4.“北风卷地白草
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 有了这样猛烈的风, 漫天飘落的雪才能 “飞” 。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明确: 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 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 写有何作用?
明确: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 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同时为送行 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 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 一动也不动。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 威 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 这两句一动一静, 一白一红, 相互映衬, 画面生动, 色彩鲜明。
8.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 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三、结构纲要
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奇异瑰丽 比喻、细节描写 送别 —— 依依离情 夸张、渲染、留白
第 2 课时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过零丁洋》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激情导入
我们刚刚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中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辛弃疾的词风,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 一首他的词,来看
语文八年级下册 - 打印版
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词到底有何相似与不同。
二、新课感知
目标导学一: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明确: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 镇江, 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 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
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即镇江 )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 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
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不尽长江滚滚流 ”,借 用杜甫《登高》诗句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 感,抑郁。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明确: 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 “年少 ”而敢于与雄才大略、 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 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 他不断征战, 不断壮大。 而“坐 断东南 ” ,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 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 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 其所以如此用笔, 实借凭吊千 古英雄之名, 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 本是 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明确: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 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目标导学二: 《过零丁洋》
1.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文天祥 (1236— 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全力抗敌,兵 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此诗是作者的代表作, 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 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
2.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 (1) 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 一是受到皇帝选拔,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 年。
语文八年级下册 - 打印版
(2)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 修辞?有何作用?
明确: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 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 何处?
明确:“ 惶恐 ”“零丁 ”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 理解。
明确: 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 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5)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明确: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
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 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目标导学三: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
张养浩 (1270— 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文学家。他诗、文兼擅,而 以散曲著称。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
(1329 年 ),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
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山坡羊 ·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 —— 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 曲没有动作、说白, 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 小令以一支曲子 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本篇 “山坡羊 ”是小令的曲牌名, “潼 关怀古 ” 是标题。
2.品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
(1) 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 共写了三层。第一层: “峰峦如聚 ⋯⋯山河表里潼关路。 ”写潼关地势险要,是 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 “望西都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 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第三层: “ 兴,百姓苦;亡,百 姓苦。 ”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 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 对老百姓的疾苦 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2) 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明确:“ 聚” 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 “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 “聚”“ 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 势险要。
(3) 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王朝之 “兴”必大兴土木,搜
语文八年级下册 - 打印版
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 乱频仍,民不聊生,所以说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 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4) 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
明确: 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 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 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结构纲要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过零丁洋
坡羊 ·潼关怀古
以上五首诗词曲,都力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知会文意, 并进一步感受诗歌内蕴。在具体的诗歌赏析过程中,以设 问为主,引导学生自可取之处 主探讨以把握诗歌内容,体会其思想 感情。此外,文中所选五首诗词曲各有特点,因此具体赏 析过程亦有所不同,如《十五从军行》作为叙事诗,因此 需要把握诗歌的叙事结构; 《过零丁洋》是抒情律诗,因此 注重诗句赏析。符合诗歌文体的教学特点。 不足之处 文中许多诗歌都有其特殊的写作背景,对时代背景不
语文八年级下册 - 打印版
甚了解,也就导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深入。同时, 五首诗词曲虽有意识让学生认识诗歌的不同类型,但是由 于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悟比较低,因此难以把握不同类型 诗歌的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