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卷第4期 2011年8月 琼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Qiongzhou University Vo1.18.NO.4 August.201 1 马修・阿诺德的国家观 潘洞庭 (湖南理工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岳阳414006) 摘要:本文通过简要分析马修・阿诺德国家观的渊源与本质内涵,指出其国家观的内核是其文化理想。 关键词:马修-阿诺德;国家观;文化理想 中图分类号:10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72(201 1)04—0087—03 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英国维 多利亚时期伟大的诗人,教育家,文学、政治、社会和宗 教批评家,他的文化救世观奠定了他在学界的杰出地位,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如此,他还从知识分子角度 出发提出了他的国家观。他坚定地认为英国社会的许多方 为集合体、共同体性质的国家,为整体的利益委以严格的 权力,以超越个人利益的更宽广的利益之名义对个人意志 加以控制的一种观念”。(Brendan 20o2:l72)。阿诺德在 1861年《法国的大众教育》一书中表示伯克所下的定义非 常符合实际:国家恰好就是伯克称之为的东西,即作为集 合体、共同体性质的国家。国家即代表国民行使权利;国 面迫切地需要更多的国家干预。他说:“在我们国家,最流 行的理念是……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对一个人来说是最 幸福、最重要的。至于他将用他的自由做什么我们却没有 家行为就是代表国民的行为。 阿诺德由于工作的关系曾多次到欧洲大陆、美国、加 拿大考察,其丰富的经历是其国家观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 之一。1859年和1865年他两次作为纽卡斯尔和陶顿委员 会的助理专员正式访问了几个欧洲大陆国家,分别去调查 过多关注……在欧洲大陆,国家的概念路人皆知,而我们 还对国家——这一标榜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的和全民的’ 概念一无所知。” (安迪・格林2004:297)与其文化观一样, 他的国家观也引起了欧美很多名家包括艾略特等人的诸多 关注,成为阿诺德思想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诺德的国家观源于他阅读了大量古代和现代作家的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情况。1885年阿诺德作为教育部的特 使被再次派去欧洲大陆。亲眼目睹了国外教育体制的优越 性,尤其是德、法等国的教育在国家干预和引导下产生的 勃勃生机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马修・阿诺德高度赞扬了法国 作品,其中包括修西得底斯(Thueydides,约公元前460 年一前404年,古希腊历史学家),柏拉图(Plato,约公元 前427年一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亚里斯多 德(Aristotle,约公元前384年一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 教育家),伯克(Burke,1729—1797,英国著名的政治家、 演说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法国政治 哲学家、法学家、启蒙思想家),米什莱(Miehe ̄t,1798— 1874,法国历史学家),米涅(Mignet,1796—1884,法国历 史学家),尼布尔(Niebuhr),洪堡(Yon Humboldt,1769— 1859,德国科学家),托克维尔(Tocqueville,1805—1859, 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基佐(GuYot,1787—1874,法 国历史学家),勒南(Renan,1593—1648,法国画家)等人 的作品,这些大家巨著对阿诺德国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 远影响。 政府本着民主平等与高度理性的原则,由国家代表最高权 威行使权力,排除一切偏见与非理性的要求,打破贵族和 中产阶级之间的壁垒,建立一致的中等教育体系,从而使 两个阶级融为一体。(George 1967:89-92)他觉得这与英国 形成鲜明的对照,在英国,只要提议加强国家权力,就肯 定会遭遇坚决反对。阿诺德激烈抨击了当时英国社会自由 主义泛滥的情形,他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1869)中 谈到: “英国生活的核心、英国政治的核心都是张扬个人 自由……我们不具备欧洲大陆和古代所熟知的国家观。” (马修・阿诺德2002:40) 因此,阿诺德呼吁要强化国家权力。他反复提倡英国 要借鉴法国和德国的模式,树立“国家”这个权威,扩大 国家权力的范围。他希望可以通过变革,建立最能代表本 民族的健全理智、在情势需要时最能行使统治权力的国家。 阿诺德的国家观实际上与伯克的国家概念一脉相承。 阿诺德曾经称赞伯克“真是一个伟大的人,在当时的英国 唯有他一个人使政治充满了思想。他的思想能专心为时代 阿诺德坚持认为加强国家权力是现代社会得以进步的必然 条件,正是因为欣然接受了国家这一概念,法国和德国才 服务是他的造化”。(Super 1990:266)伯克指出国家是“作 收稿日期:2011—7—3 比英国更现代、更先进。假如英国要建立具有集合体、共 作者简介:量 英语教学(1965一),男,湖南湘潭人,湖南理工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语言学与文学、大学 。 一 一 。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 科 金 目…诗歌是人生的批评’——马修・阿诺德的文学功能观研究” (项目编号 ’ 2010WLH21)阶段性研究成果。 88 琼州学院学报 2011年 同体性质的国家,就必须效法欧洲大陆的做法,大力加强 国家对社会的干预。阿诺德认为,假如有足够的手段“保 证政府行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一致”,通过扩大国家的权 力,全民族就可能获得代表最优秀自我、博得大众尊重、 断章取义地引用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序言中所 说的话——“在眼下这个时期,文化人恰好就是不适合委以 权力的阶层”,以此来说明阿诺德观点自相矛盾之处:阿诺 德认为在当时的英国, “异己分子”应该关注知识和道德 形成智力集聚点的高度理智和健全情感,形成凝聚民心的 真正纽带。有些评论家认为,阿诺德主张强化国家权力的 国家观是对其追求人性各个方面和社会各个部分的全面和 协调发展的文化理想的背叛。不过,仔细分析他在有关著 层面的事情,通常不直接参与政治。但是,如果不参与政 治的话,怎样才能去影响社会呢?事实上,阿诺德在伎 化与无政府状态》序言中的原文是这样的: “在眼下这个 时期,文化人正是不能适当地委之以权力的阶层;然而我 述中所表达的观点却不难看出,他的国家观不仅与他的文 却不敢断定,问题出在文化人身上,我们的社会倒是没有 化理想不相冲突,反而是他追求“让天道和神的意旨通行 过失的。”可见,阿诺德并不是真的认为“异己分子”或者 天下” (马修・阿诺德2002:8)的途径。 “文化人”不参与政治,不适合被委以权力,而是批评当时 阿诺德认真分析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中的三个主 的英国社会没能为“异己分子”创造合适的环境,因为能 要阶级——被称为“野蛮人”(Barbarian)的贵族,被称 否让理性人性的内在力量占绝对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为“非利士人” (phili e)的中产阶级,被称为“群氓” 于周遭的环境是否适宜,是否有助子弓f发其成长和发展。 (Populace)的工人阶级。阿诺德认为野蛮人是刻板守旧一 相反地,阿诺德提出必须以健全理智和完美的要素填充国 族的后代,与变化的世界不相适宜,非利士人想法众多, 家的基本架构,使国家越来越成为表达最优秀自我的形式, 却鲜有能通过自我批评得以实现,群氓则没有定形,没有 只有这样的国家才有资格被赋予权力。毕竟, “我们希望 时间或机会读书和思考高尚的目标。在阿诺德看来, “中 让健全理智对个人的理智产生影响,所有寻求权威的努力 产阶级中弥漫着精神上的无政府状态,社会上无政府状态 目的就在于此。” (马修・阿诺德2002:93) 的根源在工人阶级” (米广宁2008:23),这两种意义上 阿诺德的国家概念具有多重意义,“阿诺德的国家观 的无政府状态都是阻碍社会走向完美状态的大敌。因此, 既具有伯克式的国家观所有的集体和共同特征,也与德国 这三个阶级都没有资格成为国家的领导者, “衣钵既不应 浪漫主义的‘最完美的自我’和‘正当理性’相似;既是 传给野蛮人或非利士人,也不应传给群氓,而是应按照完 整合社会、激励社会走向完美的乌托邦似的中产阶级民 美的准则,让所有这些人革新换面。” (马修・阿诺德 族——国家理念,也是在哲学意义层面上与柏拉图的理想 2002:178) 国观念同气相息的理想。最后,阿诺德的国家观是推动、 阿诺德把实现这一理想的希望寄托在存在于各个阶级 促进人文精神进步的动力。他从不同的层面,立足于资产 中的代表社会的最优秀自我、能够摆脱阶级偏见的少量社 阶级自由——人文主义文化观。重塑了整个社会的集体文 会精英身上:“当我们用野蛮人、非利士人和群氓的概念 化身份。” (陶家俊2003)它一方面是抽象的,它超越了 区分人群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懂得其中含有的一层意思, 个人利益、阶级利益,是最优秀自我的代表;但同时,它 即我们始终认为在各个阶级的内部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异 又是具体的,它是国家权力机构。承担着教育、财政、外 己分子(假如能如此称呼他们的话),也就是说,有这么一 交、军事、内政、经济、文化等责任。 些人,他们的指导思想主要不是阶级精神,而是普泛理想 因此,对他的观点出现截然不同的阐释就丝毫不足为 的人性精神,是对人类完美的热爱。” (马修・阿诺德 怪了:有人说他是一个自由民主观的捍卫者,也有人认为 2002:76)有批评家据此认为阿诺德的“文化”不过是少 他是一个独裁主义者、极权主义支持者。每当阿诺德一想 数人的专利,这样的提法有点断章取义的嫌疑。阿诺德希 到“群氓”要导致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时,他马上就呼吁 望依赖这些精英建立一个理性与权威相结合的国家权力中 政府迅速采取强硬措施予以镇压。这点在十九世纪六十年 心,发挥领导作用,维持必要的社会秩序并严格控制三大 代爱尔兰骚乱事件时期得到了证实。不过仔细阅读阿诺德 社会阶级,避免无政府状态的出现,从而“消除阶级,使 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生活主旨和作品主旨就是追求民主 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和知识传遍四海,使普天下的人都生 与自由,他对代表社会最优秀集体本质的国家行为的支持 活在美好与光明的气氛之中”(马修・阿诺德2002:34)。 其实就是为了整个社会。这种国家行为根本不是某种镇压 因为,“人类是个整体,人性中的同情不允许某位成员对 的工具,而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达到“最优秀自我”的状 其他成员无动于衷,或者脱离他人独享完美之乐;正因为 态,还需要由集体最优秀自我组成的国家通过某种方式予 此,必须普泛地发扬光大人性,才合乎文化所构想的完美 以指导,其追求人性各个方面和社会各个部分的全面和协 理念。文化心目中的完美,不可能是独善其身。个人必须 调发展的文化理想仍然占主导地位。 携带他人共同走向完美,必须坚持不懈、竭尽所能,使奔 否定国家行动的权力就是否定整个民族采取任何行动 向完美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如若不这样做,他自身必将 的可能性,就是将采取行动的权力留给特殊的利益集团和 发育不良,疲软无力。”(马修・阿诺德2002:11) 特殊的阶级。因此,阿诺德说得对,国家不应该是某个阶 有批评家认为阿诺德没有详细说明他所谓的“异己分 级的工具,而应该高于个人利益、阶级利益,体现整个民 子,,如何改变不具备健全理智的大多数人,也就是说,他 族的健全理智。虽然阿诺德的理想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没有明确说明‘‘异己分子”在国家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 但是,国家应该体现整个民族的健全理智(下转第125页) 第4期 中文菜谱的翻译方法 125 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都叫他“狗不理”, 参考文献: 把他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总之,对于以上的这些具 【1】熊力游.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 .长沙大学学报, 有文化、历史背景的莱名,我们不妨在翻译的过程中,通 2004(o3). 过加注的手段来进行解释说明,让西方的读者能理解菜名 【2】周桥.谈谈中餐菜名英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 的来龙去脉,了解中国的的历史,欣赏中国的文化。 版),2006(si). 三、结语 【3】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 .中国科技翻 总之,菜谱的翻译有音译法,音译加意译法,音译加 译,2003( . 注释法,直译法以及意译等法。笔者认为在翻译菜谱的时, 【4】乔平.中餐菜名分类及其英译方法【J】。扬州大学烹饪学 可以结合菜谱的命名规律。灵活运用上述几种翻译的技巧与 报,2004(02). 方法来翻译中国菜名,在翻译过程中最好能让外国人了解 【5】葛正明.荷兰专家谈饭店和菜单的译名【J].中国翻译, 一下菜名背后的历史文化典故,多加入一点文化的佐料, 1995(06). 让外国人能尝到中国美食的时候能更多的了解中国的文化, 【6】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 这样就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能走 2001㈣. 向世界,发扬光大。 【7】穆连涛.从文化角度谈中菜英译[D】.苏州大学,2005. On Translation ofChinese Menu Liu An-jan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Henan,471022)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uisines. Key words ̄Chinese cuisine;cooking methods;naming principles;translation strategy ‘◆-◆-◆。◆。◆-一 (上接第88页) 和最优秀自我,应该引导整个社会走向和谐与完美,这个 Matthew Arnold[M].Vo1.3.Ann Arbor.:The University fo 正面、积极的观点的优势不容忽视,阿诺德为此作出的努 Michigan Press. 力是可敬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阿诺德而言,国家机构 【4】安迪・格林.教育与国家形成:英、法、美教育体系起源 需要加强的权力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面,而教育的目的就在 之比较【M】.王春华等译,朱旭东校.北京:教育科学 于传播“世界上最好的思想”,因此,无论是贵族统治的旧 出版社.2OO4. 秩序衰落,还是中产阶级掌权,亦或是最终会确保“群氓” 【5】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M】.韩敏中译.北京: 未来社会领导地位的民主进程汹涌澎湃,阿诺德都举双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赞同,因为,无论他的理想国及其国家行为会以何种形式 【6】米广宁.马修・阿诺德国家干预教育思想探析[D].河北 出现,其一贯坚持的文化精神都是其内核。 大学,2008. 参考文献: 【7】李振中.追求和谐的完美~评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文学批 【1】Rapple,Brendan A.2002.Matthew Arnold and the Role of 评理论叨.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2):289-295. hte State【J】.Contemporary Review Vo1.280,No1634 【8】陶家俊.卡莱尔和阿诺德:自由一人文主义文化批判 (March):172-176. [1f.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107—1o9. 【2]Saintsbury,George.1967.Matthew Amold[M].New York: A Division of Atheneum House,Inc. 【3]Super,R.H.,ed.1990.The Complete Prose W0rks of Matthew Arnold’S Views of State Pan Dong—-ting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Hunan,414006) Abstract:This paper deeply expounds his view of State with the discussion of some critics’comments on Arnold through ages and thus reveals that the kernel of Arnold’s view of State is rooted in his cultural idea1. Key words:Mathtew Arnold;Views of State;cultural id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