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10年发展回顾
刘莉湘君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以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并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重要的心理学力量,它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价值.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10年的实践发展中,从消极心理层面转向积极心理层面,立足关注与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增进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建构积极组织系统等教育模式,取得较好的成效.
【期刊名称】《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7)003 【总页数】4页(P277-280)
【关键词】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作 者】刘莉湘君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学生工作处,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近10年的春秋。在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全校师生群策群力,秉持“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关心学生心灵发展”的工作理念,逐年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
标从“适应”转向“积极”,在工作内容上从“关注消极心理”转向“提升积极品质”,立足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构建“1-2-3-4-5”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Martin E.P Seligman发起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潮,倡导关注人类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以全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研究人的发展、幸福、快乐、满意的科学;关注与解决人类消极的心理问题固然重要,但更有价值的是帮助人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三大研究对象和内容为:一是积极人格(positive personality)。研究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等6大类24种个人优势。二是积极情感体验。以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being)为核心,着重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质及产生机制,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对现在的愉悦感、对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知,如希望、忠诚等。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建设有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人格的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组织系统,使个体产生积极情感,如忍耐、利他、责任感、文明、职业伦理等。高校积极健康教育的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除了关注与解决少部分有各类心理障碍学生的问题,应引入提高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人格品质的工作理念,建立有效的工作模式,实现大学生潜能发展、走向幸福快乐的终极目标。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学校逐渐从“重治疗与问题”的消极取向模式,转化为“重发展与预防”的积极心理健康工作思路,并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1-2-3-4-5”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构建了完善的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服务、多层次的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体系,形成了第一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知识传递与体验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有效地实现了帮助全体学生挖掘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
2.1 坚持“一个核心”的领导小组,明确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的终极工作目标 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中心,全局规划、指导和协调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促进学生积极适应,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为终极工作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作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设机构,隶属党委学生工作部,近年来,根据育人内涵的变化要求,我们拓展了“中心”的业务,使“中心”已经具备教育、教学、咨询、辅导与培训、素质拓展、科研等多项服务功能。
近10年来,学校逐年制定与完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规定》、《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实施办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工作职责》、《心理咨询员工作伦理守则》、《来访者须知》、《心理咨询中心值班表》、《心理咨询预约表》、《心理咨询记录手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工作规定》、《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守则》、《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较好地规范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确保了工作的有序高效运作。
为了架构起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脉络,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功能,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我们建立了校内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一级)——系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公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二级)——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舍长(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逐步加强,工作触角向全校学生延伸,已形成了以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为基础,分管校领导、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公寓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楼长、舍长等师生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
2.2 坚持抓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阵地”,以塑造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工作内容
近10年来,学校心理健康类课程开设情况从无到有,从选修课提升到必修课,目前已形成由《大学生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社会心理学》等3门
课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其中,选修类课程(《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社会心理学》)每学期平均上课达60课时,必修课《心理健康》专科生每学年20课时、本科生每学年32课时。将课堂教学作为传播心理健康教育各类知识的主渠道,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在桌前、在手中、在耳边、在心里”的校园氛围,全校各年级学生均能从课堂中汲取心灵养料,开发身心潜能,倡导积极心理理念。 除了抓好课堂主阵地,学校极为重视第二课堂的各类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学校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历年的文件精神要求,每个学期都开展一个大型心理健康教育类活动,以2012年为例:5月至6月,举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活动月各项活动:举办了学校2012年“呵护青春,关爱心灵”第三届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暨“树立阳光心态,体验快乐生活”心理健康活动月开幕式活动;举办了“心随影动”心理影片赏析活动,引导大学生通过观赏心理影片,增强对人类心灵世界的探索与理解能力;举办了第二届“青春与梦想齐飞,心灵与和谐共舞”趣味心理运动会,通过“百万雄师过大江”、“蒙眼爆气球”、“口口相传”、“24路车”、“坦克履带接力”、“智扔水气球”、“珠行万里”等8个团体竞赛项目,3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团体竞赛,培养在校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积极情绪体验;开展第一届“呵护心灵,乐活人生”心理健康手抄报大赛,增进班级学习与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力度;开展“2011年度桂林航专十佳优秀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评选活动”,推动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建设与发展;开展主题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如《关爱心灵,从关注身体密码开始——女性心理健康讲座》、《肯定自我-做最美的自己》、《沟通的奥秘与乐趣-人际关系心理》、《做情绪的主人——大学生情绪管理与调试》、《色彩缤纷——颜色带来神奇的心理效果》,通过讲座总共为5000多名在校生介绍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主动学习与应用心理保健知识,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有效地增进了学生自信心、情绪调节、自我认知、人际吸引等积极心理品质。
2.3 积极推进“三个结合”的工作思路,丰富和深化大学积极心理体验的工作形式 2.3.1 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
为了缓解个体咨询费时长、成效慢的工作压力,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体验积极心理的成长,自2006年以来,学校在确保个体咨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下,应用团体咨询为问题相似的学生组合成团队,通过一定次数的团体心理训练,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近10年来,学校开展了1500多人次的个别咨询,并为1万5千多人次在校生开展了主题为人际交往培训、自卑心理矫正、学生成功意识、领导才能训练、学习心理与策略、两性情感认知等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活动,这些工作形式在挖掘积极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显著的效果。 2.3.2 心理社团活动与班级心理活动相结合
学校于2004年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近年来,通过朋辈间“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已在桂航校园形成了“共同积极成长”的氛围。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协助咨询中心,承办了多次“呵护青春,关爱心灵”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定期举办主题心理沙龙,为各个班级、学生组织等举办共1千2百余人次的主题心理训练营;出版心理宣传栏40版、《心园天地》4期;举办了18期心理影视剧展播,协会已成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学校积极推进心理主题的班级活动,在班级中开展校园心理情景剧、心理班会、优秀心理委员评选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年全校各年级200多个班级通过主题团日、心理班会等形式,在班级中排演、展示密切联系本班实际情况的心理剧,帮助同学们提高关爱自我心灵的意识。2012年第三届心理情景剧大赛中,8个系共选送了47个主题各异、形式多样的剧本参加学校的心理情景剧初赛。近年来,班级心理主题活动因活动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取得了非常好的工作成效。 2.3.3 心理健康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
学校逐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社会心理学》等
心理健康课程,将团体辅导运用于课堂中,采用“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受到学生欢迎,成效显著。课程内容包括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生涯规划、情绪调节、合作与竞争、生命的价值等各类与大学生心理发展息息相关的主题教学与训练,对促进学生的积极心理成长,提升心理素质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为了促使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教学的科学与专业化发展,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的科研活动,每年组织2~3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研室申报的《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构建高职高专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心理健康〉网络多媒体课程的开发》获2011年学校教改课题重点资助项目,《以生命教育为导向,构建高职高专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干预模式》获“2010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立项”(2010LSZ030),《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获2012年学校科研项目立项(X12S025),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
2.4 积极打造“四支心理健康专业化队伍”,建立积极的工作网络
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的“4”,即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员、心理健康课教学人员、系部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四支心理健康专业化队伍。学校自2008年起,为各系开展基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班级设立与培养优秀的心理委员近800人。通过培训和考核,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的课程内容涵盖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大学生一般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鉴别、朋辈心理辅导与咨询操作技术、自杀心理危机干预策略、表达性技术训练等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影片赏析。这些心理阵地的“前沿哨兵”,通过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主动协助校心理咨询中心搜集班级同学心理信息,及时向学校反映学生存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班级中积极组织开展心理活动,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等;自2009年至今,学校送培10名系部心理辅导员,均获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为二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开展工作提供了支持性力量。同时,学校定期对辅导员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
育与咨询操作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他们运用所学解决学生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致力于将系部心理辅导站打造成学生心理保健的第二级平台;此外,学校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等文件精神,于2011年1月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从2011级新生开始,设置《心理健康》课程为公共必修课,规定专科生课时数为18,学分1个;本科生课时数为32,学分2个;学校逐年着力打造一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目前17名任课老师均持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既有丰富的心理咨询一线工作经验,又有良好的教学经验。学校按要求配备了2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兼职咨询师15名,建设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师资队伍。
2.5 构建“五层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打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系统 多年来,学校逐步建立五层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1)发现系统。学校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中,坚持连续9年为大一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创建个体心理档案,及早发现需要心理干预或援助的学生。 (2)监控系统。通过心理测评,心理咨询中心筛查出部分有心理困扰、疾病甚至是危机信息,组织心理咨询人员进行二次心理鉴别,形成进行干预、咨询、跟踪评估等的监控流程,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针对性与科学性。10年来,成功干预有自杀倾向或企图自杀个案23起,对有自杀意愿、计划实施自杀行为、已实施自杀的学生,动员各类有关力量实行有效的监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家长到校陪护,共同采取干预措施。
(3)干预系统。10年来,学校发生心理危机事件43起,均能根据《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制度》的制度规范,力求在事件发生24小时之后、72小时之前的最佳时期,对危机进行有效干预。
(4)转介系统。学校与校外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等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经常邀请
校外专家针对心理危机事件进行讲座与宣传,及时转介不属于校内咨询范畴的咨询个案,对其采取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等干预措施。
(5)善后系统。10年来,在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我们总结与应用了一套通过有效地创伤性治疗方法,帮助历经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较快地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回复心理平衡,定期进行回访调查,最大程度减少对校园环境的负面影响。 3.1 工作成效
从多年的心理测评数据和教育实效来看,学校大部分在校生的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情绪稳定、积极乐观、自我认知理性客观、人际和谐、充满自信和朝气等积极人格特质,绝大多数学生学风良好,热爱学习、勇于创新,因此学校学子在全国许多学科竞赛中获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10年来,学校每年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共投入15万余元,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运转。2006至2010年,学校投入近25万元专项经费,添置了沙盘游戏治疗系统、音乐治疗反馈仪、团体心理活动工具箱、手提电脑、投影仪、单反相机等心理教育工具与咨询设备,建设了面积约110平方米的团体心理治疗室、多功能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的逐年投资,为优质、高效地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11年学校推荐的参赛作品《“我的未来不是梦”——创新思维潜能开发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荣获“阳光心态,快乐心情”广西高校优秀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等奖,参赛作品《有一种爱叫放手》荣获广西高校校园心理情景剧剧本原创大赛三等奖(桂党高工宣[2011]100号); 2012年推荐任课教师讲授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荣获“第一届全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技能大赛”优秀奖,参赛作品《暖暖的母爱,温馨的传递》荣获“广西高校‘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三等奖。
3.2 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小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因此各级领导重视与支持是心理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为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定岗定编,建设一支专兼职互补的优秀师资队伍是开展工作的关键;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是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主渠道;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是扩大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的有效形式;制定与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的手段;针对学生的各类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理论水平并实现自我发展的积极动力。
【相关文献】
[1]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89.
[2] 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107. [3] 吴晓艳.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维立体模式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3):33-35.
[4] 吴应荣.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5):27-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