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1.013
2016年(第6卷)第31期
核心力量训练对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
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①
王颜
(南京体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4)
摘 要:该文对核心力量、跆拳道平衡技术进行分析,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探寻和制定适合跆拳道项目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跆拳道运动是一门将技术作为核心,而将力量素质作为基本保证的一项技能主导类的、体现体育运动中竞技美感的运动项目。经研究证实,核心力量训练在跆拳道训练中的实效性很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力量训练的不可替代性注定了核心力量训练只能作为运动训练的辅助训练方式,而非主导。所以,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进行力量训练时一定要分清主次关系。关键词:核心力量 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 平衡能力中图分类号:G88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11(a)-0013-02
核心力量训练在青少年跆拳道训练中的出现不是巧合,运动训练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了他们的训练效果非常显著,主要是弥补传统训练缺少的方法。从核心力量训练的细节要领和跆拳道的专业知识出发,充分结合人体生物力学特征、力学的知识与训练特性,全面展现核心力量训练的价值所在。在对跆拳道的训练特性进行深入剖析之后,针对大多数道馆中青少年运动员们的个人特质展开针对性的集中训练,这样可大大提升训练成效,真正改善和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并最终实现高水平竞争的目的和能力水平。
者是表层肌肉(传统力量训练)。训练方法一般是采用不平衡训练,如单腿深蹲就能练到核心力量,而双腿深蹲则很少,只有通过不同的核心训练方法才能更好地掌握平衡力。1.3 平衡力在跆拳道竞技运动中的作用
平衡力是人体的一种综合身体行为能力,近几年来对人体平衡力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运动专家的重视。要想非常出色地完成各项技术操作,跆拳道运动员首先要做的就是使自己的身体保持在一个平静稳定的状态中。平衡、协调能力一定要好,这是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有必要加强核心平衡性训练,这有助于提高平衡性,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身体的感觉是运动员的一个完整的运动技术,核心平衡性训练是主体感觉身体运动,然后大脑皮层复杂集成的运动,运动员身体稳定能力提升的生理基础。
1 什么是核心力量
1.1 核心力量的基本含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西欧国家的部分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意识到人体生理肌群的重要意义及影响,其最初常用于康复性身体训练,而后才逐步展现出竞技特质,延伸至竞技体育项目中。学者们分别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对核心力量训练展开研究,明确了核心力量的定义及其基本内涵。著名学者黎涌明曾发表看法:所谓核心,就是指脊柱-骨盆-骸关节的区域,该区域在整个人体构造中主要发挥连接作用,使各个肢体结构能相互贯通。通过观察研究可以看出,位于核心部位的肌肉群组有33对+1块,那些起止点全部处于核心区的肌肉主要发挥稳固功能,其他的肌肉群组除了这一作用之外,还需承担肢体协调功能。核心力量训练与跆拳道十分契合,核心力量训练到位的话,将十分有助于跆拳道运动员的未来发展。1.2 核心力量对平衡力的作用
核心力量概念界定现在还是有不少争议的。从人体部位上讲,一般认为是腰腹部位,但也有人认为整个躯干。从功能上来讲,核心力量是主导平衡与控制的,这一点和传统力量训练差别很大,传统力量训练的功能是力量大小,即其抗阻能力大小。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核心力量和腰腹肌肉力量是不同的,前者是深层肌肉,后
2 如何结合核心力量针对跆拳道专项平衡能力训练
2.1 跆拳道专项训练的特点分析
跆拳道具有“以腿法为主,手法为辅,技击性很强”等特点,要求运动员在完成动作的时候,不仅具有很强的速度力量和速度耐力,还应该具有很强的身体重心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动作变向能力,才可以达到击打速度快而有力,准确到位的目的。鉴于这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核心力量训练与提高跆拳道运动员运动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 比如:上肢拳法需要“起始于脚、转动于腰、发力于拳”;下肢腿法需要“起始于脚、带动于腰、发力于脚”。从以上可以看出躯干核心力量在跆拳道技术动作中的重要性。
2.2 核心力量对跆拳道竞技的作用
全面提高核心区域的作用力,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提高抗击打的承压能力,还能充分加强比赛时的攻击性。因为
(下转16页)
①作者简介:王颜(1990,6—),男,汉,江苏徐州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
13
2016年(第6卷)第31期
考段的需求,尤其对公共体育课的学生而言是一个绝佳的推广平台,应该在高校校园里设立一个武术考级考段的考评点。一来有助于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和开展;二来方便学生考级考段;三则可提高武术段位制的影响力。
要组织高校教师结合本地各派武术特征进行培训,编写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当地武术段位理论教程,方便教学和推广,也是武术段位制考级考段的理论考评依据,以完善武术段位的考评机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武术段位制的练习和考级,对于参加考段考级的学生,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如武术段位考评的成绩和本学期成绩相关联,考得武术段位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或者与本学年的奖学金挂钩。“在高校大力推广武术段位制的同时,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及当地政府和体育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为了促进武术段位的教学和普及,要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加强武术段位制的理论建设,传承优秀的传
[8]
运动训练学
位制教学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强,是一个新兴的产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晋南高校武术教学近几年来受到诸多限制因素,给武术段位制教学带来不少问题。因而,高校实施武术段位制教学对高校武术发展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对高校武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育
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黄良杵.高校推广武术段位制的教学改革现状与措施[J].民族
传统体育,2015(24):194-196.
[3]方李莉.费孝通晚年思想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5.[4]张河水,董逢伟.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目标定位与推广对策研
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4(5):450-452.
[5]张云龙,林大参.高校实施武术《段位制》 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6):97-100.[6]袁勤.武术传承方式的现代教学论诠释[J].体育与科学,2009
(4):97-99.
[7]省慧峰.中国武术段位制在北京市高校发展实施现状分析与对
策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4.
[8]陈振勇.中国武术传统在现代发展的文化思考[J].成都体育学
院学报,2012(4):17-21.
统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4 结语
武术段位教学以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建立中国强势文化为出发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拯救武术文化落寞与强势文化发展的困境,拓展高校武术教学的新思路。
现今晋南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武术段
(上接13页)
跆拳道讲究比赛节奏与策略的灵活变换,冲击效果十分明显,这就需要参赛者全神贯注于比赛现场。如果被竞争对手攻击成功的话,所产生的击打力会扩散至腹部,而运动员此时是屏气的状态,整个腹部呈现充满膨胀的状态,这样可以很好地保护内脏器官。相反,若有应激性反应,运动员的整个腹腔会向内收缩,周边的肌肉群会及时建立起保护层,帮助承担强大的外部冲击。当运动员针对对方的攻击发起反攻时,人体的核心区域会集结成一个连贯的系统,使聚集的力量能够顺利地传输给四肢,发挥核心区域的关键作用,从而帮助提升运动员的技术要领。从上述分析可知:人体核心区域是否能保持相当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运动员对所有动作的力量掌握以及完成效果。核心区域的整体力量得以强化的话,可以帮助运动员维持身体的整体平衡,保持重心不偏移,在赛场上能形成强大的气场,有效地震慑竞争对手,制敌效果明显,能更有力地把握住赛场的节奏,提高比赛的效率。
2.3 结合核心力量训练强化跆拳道平衡力掌控
跆拳道的赛场向来十分激烈,运动员需要根据现场状况随时调整把握自己的状态和节奏,时而以动为主,时而转为静态进攻,这样一来,运动员对于自身重心的把握也有动静两种状态。当处于动态过程中时,对重心的掌握其实就是指灵活避开对手的攻击,不断寻找新的身体平衡点,通过对身体的及时调整抵抗对手进攻并及时发起反攻,这种控制性也成为动态稳定性。静态中的重心控制则指的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一般是指参赛双方在竞技过程中双腿
相互缠绕时对于自身重心的适时调整。运动员的重心应当控制在“适应平衡稳定-不适应平衡动荡-适应平衡稳定”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战术技术能圆满完成。在此期间,核心区域的肌肉群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跆拳道比赛的全程承担着支点创造功能,更充分协调好四肢的力量分配,使重心的自我控制最优化。
3 结语
强调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关键性意义,从方法论的视角出发对核心力量训练展开深入研究,能够全面丰富该理论系统。通过跆拳道这门运动项目结合核心力量训练,能大大提高运动员肌肉协调性,使运动员在受到攻击时能有效地保护自我,提高身体机能的运转效率。结合核心力量提高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水平以及运动能力的更进一步发挥,有助于运动员在训练以及比赛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明白自身的不足并找出相应的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春合,蔡端伟.功能性力量训练的理性思考—基于专项竞技
能力形成的视角[J].体育学刊,2013,20(1):98-103.
[2]魏小芳,刘勰,姜宏斌.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探析—科学训练方
法新视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8):47-51.[3]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
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19-29.
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