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抗而自尊的晴雯、痴情不渝的龄官、苦命伤情的香菱是林黛玉的三个
副本。以“叛逆者”的共性为纲,共同的悲剧命运为线索,从三个副本与黛玉形象的内在关系论证这一形象的一系列不幸遭际。
关键词:林黛玉、形象、形象副本、叛逆、悲剧命运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角,是曹雪芹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画的笔意创造出来的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她是真善美的化身,敏锐、智慧、有灵性,努力去证明自己的存在,用自己理想中的美好世界去对抗现实世界中的孤独与痛苦。她的性格中凝聚着对自主人格的渴望追求和对世俗的无比蔑视。所以说,林黛玉的形象是建立在“叛逆”的基础上的。同样,说晴雯、龄官和香菱是林黛玉的三个形象副本,一方面是因为这三个女子分别以高傲的个性、不渝的痴情和善良的心地烘托得黛玉形象更为丰满、光彩夺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三个女子虽身份地位、所受教育程度各不相同、所表现出来的叛逆方式也各不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闪烁着叛逆之光,成为与林黛玉气质交相辉映的人物。她们共同的悲剧命运同样暗示着黛玉的命运悲剧。下面就试图论证为何说这三个人物是林黛玉的形象副本及其与林黛玉的命运联系。
一、 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
“晴雯一小黛玉也。”(«石头臆说»)晴为黛影之说,几乎已成公论。书中第一次明确点出晴雯与林黛玉的像是通过王夫人之口,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跟前大进谗言,“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心里很看不惯那狂样子。” ①王夫人的这段话,至少告诉我们两个事实:一,晴雯跟林妹妹比较像;二,王夫人不喜欢晴雯,也不是很喜欢黛玉,这就给二人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作为黛玉的个性副本,晴雯那份不加掩饰的真性情,更与黛玉有几分相似。等级制度和婚姻制度同为封建礼教压抑人性、侵夺人权的枷锁,对此,黛玉和晴雯同时作出了反抗:黛玉叛逆了“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腐朽婚姻制度,为追求自由的爱情而病逝,晴雯叛逆了她身为下贱的奴仆身份,视个人尊严为最重。正如判词里所言,她“身为下贱”,却“心比天高”,这不仅表现在她对一心“往高枝上儿爬”的小红表示鄙视,对不择手段攫取姨娘地位的袭人投以无情的讽刺,也表现在与宝玉的正面顶撞。至于对奴隶主王夫人们,晴雯不仅不怕“得罪”他们,而且在抄检、检查、扫荡、镇压大观园时,也敢于抗争,以致遭受灭顶之灾,含冤而逝。作为林黛玉的个性副本,凡是林黛玉个性中没有充分展示的特征,全都被晴雯推到了极致。晴雯性情孤高,品质清净,没有奴颜和媚骨,所以,宝玉在祭晴雯时慎之又慎,借芙蓉花神来塑造晴雯美好的形象,赞其“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体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量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进而哀叹“高标见嫉,闺闹恨比长沙;贞烈遭危,巾帼惨于雁塞”②满腔激愤,喷涌而出。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中有
注释:①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②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两句,脂砚斋评说“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而林黛玉的《葬花词》里也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之句,足见曹雪芹是借晴雯之死来影射黛玉之死的。这篇《芙蓉女儿诔》明祭晴雯,暗祭黛玉,两个人都是她们所属的那个群体中的佼佼者,,清朝有个青山山人说得好:“晴雯立品与黛玉同,其全节较黛玉难。地处密迩则泾渭易于混淆,身属卑微则薰莸难以自异。雯也,具不降不辱之志,表独清毒醒之风,可亲可爱而不可玩,可敬可畏而不可欺。殆所谓出水芙蓉,一尘不染者。生为贞女,殁为花神,不亦宜乎?”这就是晴雯,林黛玉的一个个性副本, 其形象以其难得的尖锐烘托出黛玉的叛逆者个性,其最后“抱屈夭风流”和“魂
归离恨天”的命运也暗示了同样自尊叛逆的林黛玉的命运悲剧。
二、;龄官——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说龄官是黛玉的形象副本,首先外貌上她是长得很象林妹妹的女子,在宝玉眼中,她“眉盛春山,眼肇秋波,面白而腰纤,袅袅婷婷,大有黛玉之态。”③在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里,也足以看出。龄官是贾家为了迎接元妃省亲,从姑苏买回的十二个小戏子之一,身份似乎比晴雯更为“卑微”,但是在她身上也有着丝毫不逊色于那些主子小姐的光芒。她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因龄官戏唱得好,元妃命她再唱两出,贾蔷命她唱《游园》《惊梦》,她因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读到这里,我感觉到了龄官身上的那种叛逆的力量。她的坚持是一种自尊,也是对权贵的一种蔑视。她的这种风姿傲骨,恰是林黛玉叱北静王为臭男人,断然拒绝“圣上所赠蕃荃香念珠”的翻版。事实上她还有着不下黛玉的一片痴情,所不同的是,她的痴情不是诉诸葬花的凄婉,而是诉诸画蔷的执拗。龄官与黛玉的像并不仅仅是相貌,骨子里的那种“痴”才是二人的灵魂相通之处。第三十回龄官独自一人在大观园里的蔷薇花架下一边拿着根给头的替子在地上抠土,一面悄悄地流泪,以至于宝玉以为她是“东施效架”,学黛玉葬花,其实那是她面对满架蔷薇,触景生情,在地上一遍一遍地画着“蔷”字,画了几十个已是痴了一般,以至被雨淋湿了都恍然不觉,哪里知道隔着药栏偷看的宝玉竟也呆呆地看痴了一般,这种痴情,一如宝玉听了黛玉(葬花吟)“坳倒在山坡上”一般。龄官的“痴”在这里表现得极为强烈。痴情的龄官以自身之痴点化了作为“局外人”的宝玉,是一个从情痴角度和黛玉相一致的形象副本。虽然«红楼梦»中并未交代龄官的最终命运,但是她在梨香院已经咳嗽吐血了,却仍对贾蔷情深意重,个性偏又是不肯屈从的,若她和贾蔷的爱情不能得到允许,想来难免香消玉殒。而这又何尝不是黛玉的痴情而不得呢?林黛玉最终因情而逝的结局从龄官身上可探测一二。
三、香菱——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香菱是一个与林黛玉极有缘份的形象副本,香菱原名甄英莲,家住姑苏,家道殷实,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父母视若掌珠,林黛玉的身世大致也如此;英莲的父亲甄士隐资助贾雨村使他得以应试做官,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将贾雨村引荐给贾政使其得以补授为应天府尹。曹雪芹让香菱和黛玉有这么多的相似,又让她们有了师生情谊,想来不是无意为之。文中多次用“呆”字来形容她,其实作者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说她“呆”,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便展现了她聪慧的本质。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在黛玉的循循善诱之下作出了“精华欲
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这样的佳句,而这也恰恰是她和黛玉的灵魂写照:其形娟好,其质清寒,娜娜的外表之下掩藏着一颗凄凉寂寞的心。在“女子无德便是才”的时代,香菱对作诗的执着也表现了她叛逆的一面。香菱和林黛玉在处境上都是孤苦无依,性格上真诚善良,爱情上更是相似的不幸。正如香菱的命运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一样,可以推测薛蟠之妻夏金桂的出现直接导致了香菱的“魂归”,同样可以推出的是,宝玉和宝钗“金玉良缘”的实现,化为一柄利剑直接刺向了林黛玉的心房,成为黛玉丧命最直接原因。如此看来,两桩婚姻,两件悲剧,两个不该死去的苦命女子,所以说,身世飘零的香菱是林黛玉的又一个形象副本。我认为曹雪芹是想用香菱来影射黛玉的,用香菱的悲苦遭际来影射黛玉在贾府的艰难处境,用香菱的“香魂返故乡”来影射黛玉的“洁来还洁去”。
有了晴雯般的孤傲反抗,龄官般的不渝痴情和香菱般孤苦无依的身世,黛玉才会被封建统治者所忌恨,所杀戮。而前三人的形象越美好,黛玉形象便越高洁;前四人遭际越凄苦,则黛玉的命运越可叹,四人连成一体,又以黛玉为核心,如众星捧月般衬出黛玉的“孤标傲世”、“千古高风”,可见,晴雯、龄官和香菱是黛玉的三个形象副本,并且从她们三人的不幸结局可以看出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俞平伯.俞平伯论红楼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 杜贵晨,何红梅.红楼女性【M].北京:中华书局,2005.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周五纯.晴雯形象探微[J1.红楼梦学刊.1996( 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