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校园的育人作用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校园的育人作用

作者:陈刚

来源:《知音励志·教育版》2016年第04期

学校是育人阵地;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陶冶情操的场所。红色文化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红色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途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最具影响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作用

历史已是过去,文化长存史册,硝烟虽已消遁,胜迹犹在眼前。**总书记指出:“每一个红色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是建立社会制度的源泉,是中华民族全部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传承红色基因,滋润精神家园,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瓮安是革命老区,是谱写辉煌壮丽诗篇的红色热土,是中国革命历史生死转折的地方。2009年5月,瓮安候场会议会址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1 瓮安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浅析

瓮安境内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清代有开贵州戏剧创作之先河的学者傅玉书,著有戏剧作品《鸳鸯镜传奇》、编撰的《桑梓述闻》为全国第一部私家志书;史学家犹法贤完成了贵州史《黔史》。现代有革命先驱、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冷少农;当代有瓮安籍红军作家陈靖,著有长篇小说《金沙江畔》、《红军不怕远征难》等文学作品。

瓮安是红色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曾四过瓮安。从1934年10月红军长征进入瓮安,至中央红军离开县境,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红军在瓮安期间,召开了彪炳史册的“候场会议”,进行了著名的突破乌江战斗,建立了红军进入黔北的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及武装—珠藏桐梓坡农会、桐梓坡游击队。

瓮安候场会议是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前夜。1934年10月至1936年1月,红六军团、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先后踏上瓮安这块土地。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在转战瓮安取道黔北的途中,对是否坚持黎平会议的决定发生了重大分歧。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为代表的一方,坚持黎平会议的决定,主张继续北渡乌江,到川黔边境建立新的根据地;以李德、博古为代表的一方要求中央红军转兵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两种思路,两个方向,路在何方?在这事关中国革命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历史紧要关头,中央政治局决定在瓮安候场召开会议,史称候场会议。候场会议从1934年12月31日下午到1935年1月1日凌晨,会议只有一天,但跨越了两个年头。会议全面采纳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黎平会议精神,作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明确了“突破乌江,夺取遵义”,并在黔北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区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会后,红军坚决贯彻候场会议精神,强渡乌江,夺取遵义,并顺利召开了遵义会议。

我校地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了解候场会议精神、艰苦朴素的红军长征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了解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灵魂和精髓。

2 红色文化对当代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意义

红色文化包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遗址、遗物、纪念物等物质文化和在革命过程中孕育出来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革命文学艺术,以及人民领袖、将军、革命烈士及老区人民群众的革命事迹等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精神写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国特有的政治思想文化形态,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反映时代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对当代高中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十分重要。红色教育能潜移默化地使高中学生接受更多的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有利于加强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对社会长远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事实上当代的高中学生早已处于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包围之中,他们日益受到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正面文化、负面文化的影响。在本地区高一、高二学生中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对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并呈多元化趋势,多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鉴赏力和审美力,普遍追求健康、高雅、向上的文化生活方式,反对并鄙视不健康、庸俗、低下的文化生活方式,这表明了当代高中学生普遍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注重以多元文化生活方式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有效利用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教育熏陶学生,对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对学生继承和发扬一切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当今社会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对当代高中学生的思想建设、文化建设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和意义,是激励当代学生不断自尊自信、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3 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校园的必要性及措施

高中学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将来不仅要参加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而且也要参与民族文化建设,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当今有不少高中学生只注重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缺乏礼貌与礼仪,缺乏自理与自控,缺乏诚信与自信,自大与自卑并存,有的甚至以地位、金钱、名利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如此下去,有的高中学生呈现出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令人担忧。红色文化教育,恰恰给当代高中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良好的平台,对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十分有必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校是对学生进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是孕育希望的园地,要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其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把红色文化资源引进校园,引入课堂,办好红色文化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有利于彰显德育教育的特色。学校应该敞开校门,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红色教育模式。引进来:特邀当地党史工作者、老干部、老党员到学校开展红军战斗史实讲解,讲述红军艰苦的革命战斗经历及精神;宣讲国难史,国耻史,革命战斗史;宣讲革命优良传统等。走出去:组织学生重温老一辈的红色岁月,参观红军在瓮安的战斗遗址,体验红军的艰苦生活。通过体验、评价、交流、感悟等方式,指导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

为了进一步发扬优良传统,弘扬长征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不定时开展爱国主义、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是树立当代高中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了解国情和革命史的最好途径,也是增强高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有效方法。作为学校,一是要在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知识的传授与渗透;二是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改革课堂设置和教学方法,自编红色校本教材,把红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统一结合起来,使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再教育的重要课程,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学生陶怡情操的重要场所;三是要充分利用好瓮安革命老区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实地参观、红军长征图片展、班级特色文化、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辩论赛等方式触动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红色文化的熏染,在潜移默化中传承老一辈革命者的优良传统和精神。 作者单位

贵州省瓮安中学 贵州省瓮安县 5504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