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课程理念 版本 2003年版 具体内容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盲人功能。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帥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2017年版 1.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3.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4.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1.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 2.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 3.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三)课程结构 版本 2003年版 具体内容 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必修课程五个模块的学习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 系列1:诗歌与散文; 系列2:小说与戏剧;
2
系列3:新闻与传记; 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 系列5:文化论著研滨。 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课程的具体名称可由学校自定。 2017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必修课程7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选择性必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选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1.新版课标在课程结构上增设了选择性必修课程; 2.新版课标每个部分的课程,均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展开,每个部分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 3.新版课标在课程结构部分,突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四)课程目标
3
版本 2003年版 具体内容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1.积累·整合; 2.感受·鉴赏; 3.思考·领悟; 4.思维·拓展; 5.发现·创新。 2017年版 1.语言积累与建构。 2.语言表达与交流。 3.语言梳理与整合。 4.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5.发展逻辑思维。 6.提升思维品质。 7.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 8.鉴赏文学作品。 9.美的表达与创造。 10.传承中华文化。 11..理解多样文化。 12.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1.新版课标与旧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上都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2.新版课标,紧紧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展开,目标具体明确,内容丰富,紧跟时代发展的新形势。 (五)实施建议
4
版本 2003年版 一、教学建议 具体内容 (一)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五)关于必修课程的教学。 (六)关于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学。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必修课程的评价 (三)选修课程的评价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2017年版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教学建议 1.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2.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 3.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整体把握必修和选修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筹。 5.探究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6.提高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 评价建议 1.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2.全面把握学习任务群的特点。 3.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 5.明确必修和选修课程评价的重点和联系。 (二)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5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五)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1.在教学建议上,为了与核心素养理念和学习任务群相呼应,新版课标做了相应的调整;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比如:通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通过提高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达到与课程共同发展的目标; 2.在评价建议上,新版课标和旧版课标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恰当性; 3.新版课标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和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其中对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主要从测试与考试目的、命题思路和框架、命题和阅卷原则三方面展开。 (六)附录 版本 2003年版 具体内容 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 先秦散文,如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等; 唐宋散文,如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等; 《诗经》,如《氓》等; 楚辞,如《离骚》等; 唐诗,如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等; 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等; 白话诗文,由教科书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 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 课外读物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 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
6
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 诗歌散文,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 剧本,王实甫《西厢记》、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 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爱克曼《歌德谈话录》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老师和各有关学科老师商议推荐。 二、选修课程举例 课程举例一:唐诗选读 课程举例二:中外戏剧选读 课程举例三: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精读 课程举例四:新闻通讯的阅读与写作 课程举例五:传记阅读 课程举例六:语言文字专题 课程举例七:演讲与辩论 课程举例八:先秦诸子论著选读 课程举例九:《人间词话》选读 课程举例十:《歌德谈话录》选读 课程举例十一:中华文化寻根 课程举例十二:社区文化专题 2017年版 附录1 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 文言文32篇:必修10篇、选择性必修10篇、选修12篇 诗词曲40首 附录2 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等。 诗歌,如毛泽东诗词,郭沫若、戴望舒、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
7
川等的作品;海涅、普希金、惠特曼、泰戈尔等的作品。 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鲁迅《呐喊》和《彷徨》、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四世同堂》、沈从文《边城》、周立波《暴风骤雨》、路遥《平凡的世界》;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悲惨世界》、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散文,如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叶圣陶散文等。 剧本,如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郭沫若《屈原》、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 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爱克曼《歌德谈话录》等。 当代文学作品,包括反映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建议教师从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1.新版课标突出强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附录部分具体体现在:在旧版的基础之上把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加至72篇,在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也强调文化经典著作、古代小说、古代剧本等的阅读; 2.新版课标在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加入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语言文字理论著作,极大的丰富了阅读内容,为学生课内外阅读提供了较大的选择。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