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作者:陈汉富
来源:《科教创新》2013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9-0134-01
摘要: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
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因材施教,实行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不必把学习语文想像得有多么复杂,只要让“语文学习”变成是一种生活就行。那么学生便是学习生活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而老师的作用就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让他们学会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往简单了说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老师的引导侧重于在容纳儿童生活经验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把粗糙,零碎的生活经验改造成与语文学习相通融的经验,化语文课程的抽象,典型为接近于儿童生活的具体,丰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极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用到曹冲的办法以外,还可以有哪些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于是乎,个个学生兴致勃勃,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学生都把自己想出的众多的办法与曹冲的办法相比较、选择。然方法各异,但你可以感受到学生那正在被挖掘的潜能以及灵性飞扬的快乐。在老师的表扬声中,他们都把自己当作了那个聪明可爱的曹冲,都充满了自信,都认为自己有能力来解决各种刺手的问题。我想我用这样的教学的确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通过将众多的假设集中而求出解决问题现实方案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进入探究学习的过程首先就要提出探究的目标,但学生的目标问题并不是在大脑中直接的搬拿出来,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合适的方法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提出要解决的探究目标问题。笔者举两个经常使用的激发学生提问的方法:(1)利用以往的教学经验,引发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进而使得问题产生。小学生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感悟时,一般都会联想到自己已有的经验,教师要懂得合理地运用学生自身的经验。创设情景,激发他们的心理矛盾,从而引导问题的提出。(2)将需要解释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提出相关问题。小学生的心理和中学生的心理不同,他们对世界总是抱着很强的好奇心,对自己不理解的事都想弄清楚,教师如果将需要解释的问题列举出来,就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在以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习惯听取老师的讲解。习惯教师将知识咀嚼之后直接放进他们的脑子里,缺乏思考的过程,习惯了机械地背诵。学生在长期的被动学习之下,对于所学的知识都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有疑问也不提出来,任其不了了之。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就被扼杀了,对读书学习不再富有兴趣,课堂教学陷入死水潭。新课程改革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要求教学者创设一个有生机的有生命的课堂,不仅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构建,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指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一定像专家那样,必须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应该避免“成人化”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方法,体验感悟探究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要鼓励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如个体独立探究。学生个体围绕探究主题边读边画有关词句,应用自己喜欢的探究方式。或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或参阅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自己释疑、解疑,并将自己探究所得在书上作批注,同时记下自己弄不清的问题。再如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在自独自探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可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构建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未来的世界里,文盲是没有学会怎么样学习的人,而不是不识字的人。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对现代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一定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主动意识等。首先要教给学生怎么样进行课文的预习,比如小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可以让小学生利用参考的一些资料,去查一查作者的背景。比如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时候,让小学生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还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问问学生知道李白是谁吗?让小学生自己去找资料,或者问同学,问家长等。设计小学课堂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预习的探究性。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告诉学生在生活中要勇于发现问题,积极地思考问题,然后主动地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课文《再见了,亲人》的时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一个成语“雪中送炭”,教师首先问学生什么是“雪中送炭”?“雪中送炭”在这篇课文中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思考,最终学生理解了朝鲜大娘对志愿者的情谊是多么深厚。再比如学生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发问,小女孩为什么不敢回家?让学生思考,小学生很容易就会回答: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她爸爸会打她的。但是小女孩的妈妈呢?这就要求学生继续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中来。 参考文献:
[1]杨征宇.对小学语文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1. [2]才让太.浅谈小学语文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之初探.大观周刊.2011.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