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紫色》中的书信体小说艺术
作者:刘 娜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第23期
摘 要:《紫色》采用书信体格式,向读者展示了黑人女性茜莉从麻木、觉醒、抗争到独立的成长过程。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所出现信件的三个不同阶段,探析了沃克的书信体小说《紫色》中书信体格式与其主题紧密结合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艾丽丝·沃克;《紫色》;书信体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88-01 一、书信体小说简介
书信体小说就是用书信的形式写成的小说。即以书信形式为基本表达途径和结构格局的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环境心理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通过一封封书信的形式来实现的。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讲解故事,塑造形象,写人叙事都以“我”的亲身经历,亲眼见闻展开,使人感到亲切,增加真实感。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有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卢梭《新爱洛绮丝》。
最早的书信体作品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時期的书信体诗歌,第一部公认的书信体小说是1688年出版的匿名小说《葡萄牙修女书简》(The Letters Portu-gaises)。18世纪是书信体小说的兴盛时期,塞缪尔·理查逊是书信体小说的大师,他的第一本书信体小说《帕米拉》反响很好,非常有戏剧性(dramatic)。他要告诉读者不能都幻想跟帕米拉一样,可以麻雀变凤凰。帕米拉的结局是偶然,并非必然。书信体小说确实是有局限的,因为情节都是体现在人物的书信上,因此作者很容易对小说失去控制,不同的人物总要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吧,而这些话产生的影响未必都是作者的本意了
艾丽丝·沃克在创作小说《紫色》时,继承了西方传统的书信体小说的写作风格,全书由92封信组成,其中70封为女主人公茜莉所写,其余22封是她的妹妹聂蒂写给她的。作为处于社会边缘的黑人女作家,艾利斯·沃克在表现阶级压迫、种族压迫、性别压迫甚至同性恋等主题时,能巧妙地借用书信体这一写作方式,利用自己是黑人及女作家的双重地位,使黑人女性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向社会发出了有力的抗议。 二、信件扮演的角色
小说前半部分是茜莉写给上帝的55封信,然后是写给妹妹耐蒂的14封信,妹妹耐蒂又给茜莉写了22封信,小说最后是茜莉再次给上帝写信。上帝在茜莉心目中的最初形象是有几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像“在银行工作的身体强壮的白人”,而后来上帝是并非万能的“老白人”,进而在莎格和妹妹耐蒂的影响下,一个全新的上帝形象在茜莉心目中形成,尽管还有些模糊,但这个上帝让她感到慰藉。茜莉的最后一封信就是写给这个上帝的——宇宙万物的上帝。 1.隐藏自我——茜莉写给上帝的信
主人公茜莉是一个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落后文化多重压迫下的黑人女子,十四岁被继父当作泄欲工具,生了两个被继父抛弃的孩子,又被继父嫁给有四个孩子,需要奴仆的X先生。她是一个纯真、善良、勤快的女孩,在不懂世事的年龄被继父奸污怀孕,多年后才知道继父原来不是亲生父亲。当时她困惑痛苦,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母亲轻信继父的谎言,咒骂和唾弃她,以为她是个和男人乱搞的女孩。得不到母亲的爱,得不到周围人理解,从别人的眼睛里她看到的是羞耻、孤独和冷漠,没有一个爱她、信任她的人。面对患病卧床的母亲,年幼的弟妹,禽兽般的继父,她的痛苦无处言说。不能言说便得不到解脱,更加痛苦。所以在孤独、无知、痛苦的逼迫下,她求助上帝,童稚的心灵以为“只要我念着‘上帝’,就有人陪我”[1]20。上帝是谁,上帝存在吗?她一无所知,正如作品的另一个女性莎格所说的:上帝无处不在,你需要的时候他却不来。所以,茜莉给上帝写信,便是灵魂的自我感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和自我展示。开始时茜莉自己并没认识到她一直求助的上帝在潜意识中其实是一个白人男性形象。由于父亲在小说开始时警告:“你最好什么人都不告诉,只告诉上帝。否则会害了你妈妈” [1]3, 茜莉一直不敢对任何人提及自己的遭遇,因而只能向上帝倾诉。当母亲问她孩子是谁的时,她回答是上帝的。孩子被夺走卖掉后,她也解释为被上帝带走了。她选择用上帝来指代继父正好说明在她潜意识中上帝是一个“他”,而且她视父权为上帝的权威。 2.形成对比——聂蒂写给茜莉的信
茜莉的进步发生在她人生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是其心灵和女性主义意识的苏醒阶段。她的个性日益显现,并有了最初的女性主义思想痕迹。那么茜莉所写的书信格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远在非洲的妹妹聂蒂取代了初始的上帝,成为茜莉写信的最可靠的倾诉对象。她在这一时期的转变在她写给聂蒂的书信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对于沉默的上帝,她是如此的愤怒。上帝是什么?茜莉当时不知道,也从未想过。直到沙格问她,上帝长什么样,她才惊奇地发现原来她一直在为之祈祷和写信的上帝在她心目当中竟然是一个白种男人的模样。当她得知Mr.-为了报复聂蒂拒绝他的求婚而截取了她写给茜莉的所有信件的时候,莉愤怒了,毅然抛弃了自己心中白种男人的上帝形象。后来,茜莉取回信件才知道她所谓的父亲原来只是她的继父而已,她终于卸下沉重的罪恶感———她的孩子不是她自己的兄弟姐妹。然而上帝却容许这一切在她身上发生,茜莉愤怒了。她不再给上帝写信,甚至否定上帝的存在。妹妹聂蒂真切,美丽聪明,且受过很多教育,具有反抗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茜莉,聂蒂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还是一个偶像,一个象征,一种精神———她是黑人妇女的理想化身,茜莉的部分人格空白也因她得到了弥补。
3.获得独立——茜莉写给新上帝的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茜莉向莎格描述的上帝形象是“他个子高大,模样挺老,胡子花白,满头白发。他穿白颜色的长袍,光着脚走路……(眼睛)蓝灰色。
这样的上帝是不会听一个黑人女孩倾诉
同时,莎格的
的。在茜莉给上帝的最后一封信中,她意识到上帝从未听过她的倾诉,从未关注过她的痛苦。在信中她第一次表达了对上帝的反感和厌恶:“你(上帝)一定睡糊涂了。
帮助下,茜莉还找到了真正的上帝,那是莎格向她描述的上帝,是一个“它”(It)。“我跟你说吧,莎格说……上帝在你心里,也在大家心里。你跟上帝一起来到人间,但是只有在心里寻找它的人才能找到它。有时候,即使你不在寻找,或者不知道你在寻找什么,它照样出现在你面前……上帝不是他也不是她,而是它。(它)什么都不像……它不是你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相信上帝就是一切……现在的一切,从前的一切,将来的一切。你这么想的时候,你因为有这种想法而感到快乐的时候,你就找到它了。
这个“它”在每个人的内心,在任何事物
之中,可以包含一切。当茜莉找到她内心的“它”后,她便开始一步步走向独立和成熟。 三、结语
黑人女作家在美国黑人文学由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中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在狭义上完善了美国黑人文学,在广义上丰富了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
。《紫色》在美
国文学中成为经典之作与书信体在这部小说中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艾丽丝·沃克在《紫色》当中成功地运用了书信体格式,刻划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并且深化了主题。随着现代通讯事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写信的热情越来越低,即使偶尔写信,也不大注意写信的艺术和技巧,但这种写作手法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艾丽丝·沃克. 紫色[M].杨仁敬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7.
王守仁,吴新云. 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人文学[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