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目标教学法与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职校中的应用

来源:九壹网
中国电力教育C日,E — 丽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0.15.022 目标教学法与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职校中的应用 毛佳伟杨 苗 摘要:介绍了目标教学法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由来、特点以及在职校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目j示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职校 作者简介:毛佳伟(1984一),男,陕西西安人,四川水电高级技工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杨苗(1985--),女, 陕西西安人,四川水电高级技工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教育。(四川广元628005)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适 的作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特点有三个: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 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社会规范准则的人的过程。《中国教育改 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 革和发展纲要 指出: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 是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自“纲要” 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发表到现在,我国职业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而传统的教育 目标教学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为尽早解决职业 (1)有明确的指向,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导向、 教育教学中的种种问题,目标教学法和行为导向教学法逐渐受 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它避免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到广泛重视。 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高度集中,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积 一、目标教学法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由来 极参与,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活动方式,设计 所谓目标教学法,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的独具特 浅显易懂、逻辑缜密的活动内容。这样就会减轻课堂授课的“无 色的教学方法之一。其最初定义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目 效性”,克服盲目性,让教学各环节更加紧凑。 标小组,深入实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 (2)有一定的实效性,在目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避免学 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是指采取小组讨 生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固定式的学习,并且要求学生掌握大 论、协作学习的方式,通过“目标工程”这一主题,以实际的 量的知识和应用能力。在目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各知识 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通过完成任务,应用已有知识和掌握 点及其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在进行各知识点的教学前,我们 新知识,达到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应该先告知学生该知识点所要达到的要求,使学生形成一种对 行为导向又称为实践导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职业教 学习目标的心理准备,从而形成对这节课或多节课的期待心理, 育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理论。因为行为导向教学法具有灵活性, 做到有备而来,避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盲目性。 能够全面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培养学生的全 (3)目标教育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先告诉了学生应该 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所以一直被各国职业教育所采用。行为导 达到的目标要求,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学习的内容、技 向是一种指导思想,它培养学习者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 能的要求、情感和价值取向,所以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老师可 负责的行为。通过权利和义务系统确定个人的地位和角色,为 以紧紧围绕这些预先设定好的项目,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从 人们提供思想和行为模式,使其较快地适应社会生活,以避免 而设计浅显易懂的板书内容或其他教学活动。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行为导向在教学中意味着知识的传 三 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思考 授和应用取决于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体等因素的重组, 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和技能型 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质上创造出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社会 人才。它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外,更注重和强调 交往的仿真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要打 从而产生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在这种情境中,他们通过反复 破过去以学科体系为主,强调学科系统性 完整性的“本科压 练习,进而会预期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 缩型”专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处理好基础理论教育与技术应 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即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 用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以能力为本位 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得到发展。 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中应当确立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 二、目标教学法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应尽可能简化理论教学,特别是要精简与缩短繁琐的理论推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育思想,主要源于人们对现实及未来 导过程,而强调结论及其应用,尽量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社会对职业人才新要求的思考以及对教育和学习概念的重新认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但在逻辑思维和动 识。过去,对学习过程最传统的认识是:动机、接受、理解、记忆。 手能力上并不差。 而今人们无论对教育还是对学习都有了新的认识,更强调交流 职业学校里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大多学生都是以自 回 CEPE中国电力教育 面 i 一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环境监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王宗舞 摘要:本文结合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环境监测” 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从项目选取、项目实施、项目评价及注意问题等方面初步 探讨了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环境监测;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王宗舞(1 978),女,河南南阳人,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充方向:环境监测与大气污染控制。(河南 开封475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环境监测”是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 知识应用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独立 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知识和 或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参与项 技术实践知识,以污染物为』二线掌握布点、采样、样品保存、 目评价,教师担任发起者和组织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 样品预处理、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的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使 教学理念;完成项目过程中,知识是通过一系列探索环节得到 学生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培 灵活运用的,训练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完成项目, 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 全面锻炼 学生的分析能力、交流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 人才'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 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等。 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探索 项目教学法的特征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使 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 得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首先,项目 模式 这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任务所在。如何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术实际应用能力,与高等职业 有效增加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 教育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一致。项目法 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是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在工作中一直 教学以真实生产任务为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学习”融 探讨的问题。 一于“生产”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为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 ,项目教学法与高等职业教育 项目教学法指将理论知识与实训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 项目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教育培养生产、 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和实践,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完成全过程 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致。项目教学法在具有生 的一种教学方法。 主要特点有:项目是围绕需学理论知识设计 产性的校内实训基地或具有教学性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工作过 成的、具有一定生产性的任务,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训练学生 程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采用“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模式, 我为中心, 亡、理承受能力不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制定详细明确的教学计划,针 但是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老师应 对能力目标要有一定的现实性、前瞻性、可行性以及可塑性,并 该把握好教学的方法和理念,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且能够做到灵活运用。既考虑到学科间的纵向衔接与连贯,又 更应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他们的行为从懵懂到清晰, 从不能接受到有兴趣去接受。 注意到横向的沟通与配合,要较好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 的共性要求,还要逐渐增加有利于学生个性与爱好发展的课外 活动,以形成显著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盲目地增加学时,这样不 四、目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人 才'主要完成“设计”到“产品”的转化,是以工艺师、技师为 仅增加了教学成本而且达不到预先的效果。增删、取舍一定要 培养目标;由此可见,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特点是能 科学论证,防止因人设课。要增加实验、实习和外出参观等内容, 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转化和管理工作,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 与理论课的比例最好为2:l;抓好教师授课,不要以教师的强弱、 知识又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目标教学在职 好恶肢解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一闪而过。 业教育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位置,树立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因而,专业教育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 (责任编辑:麻剑飞) 的意识。并且在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外,还要有国际意识,有 的重要环节,是成为“学教结合”的重要依托。 前瞻性和预见J生,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