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临床检验及意义

来源:九壹网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临床检验及意义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与检验相关的项目包括实验室检查九项:阴道分泌物检查(白带常规检查、淋病奈瑟氏菌检查和沙眼衣原体检测)、血常规分析、尿常规检查、血型、血清葡萄糖、肝功能、乙型肝炎血清学五项、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病毒筛查四项:梅毒螺旋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弓形虫抗体等检查。其中血常规分析又包含血液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等,尿常规检查又包括尿干化学检查(葡萄糖、尿胆原、胆红素、酮体、比重、潜血、蛋白质、亚硝酸盐、酸碱度、白细胞、抗坏血酸)和尿成渣检查等。

一、 阴道分泌物检查

标本采集:生殖道分泌物,检验项目不同,标本采集要求不同。

(一)白带常规

目的:阴道分泌物是女性生殖系统分泌的液体,通过检查,可诊断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肿瘤,以及雌激素水平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阴道分泌物图片,根据多视野观察到的白细胞(或脓细胞)、上皮细胞、乳酸杆菌、杂菌的多少,将阴道清洁度分成Ⅰ~Ⅳ度,以反映阴道清洁度程度。

悬滴法检测: 清洁度 Ⅰ-Ⅱ度

滴虫 阴性 霉菌 阴性

1

革兰染色检查:淋病双球菌 阴性

临床意义:了解孕妇产前阴道分泌物中病原体的检出率,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414名妇科门诊的孕妇作白带常规检查.结果 414例标本中,清洁度异常(Ⅲ~Ⅳ度)的标本明显高于清洁正常(Ⅰ~Ⅱ度)的标本.念珠菌和滴虫分别在早孕期和早、中孕期有较高的检出率.线索细胞的检出率,早孕期明显高于晚孕期(P<0.05),且线索细胞检出率与念珠菌和滴虫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病原体存在一定的混和感染.结论 孕妇在产前尤其是在怀孕第27周前要做好阴道分泌物中有关病原体特别是细菌性阴道病的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二)淋病奈瑟氏菌(N.Gonorrhoeae)属于奈瑟氏菌(Neisseria), 是淋病的病原菌。

目的:查找标本中白细胞内的革兰阴性双球菌,规范淋病奈瑟氏菌的涂片检测,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三种方法检测:涂片镜检 阴性 培养鉴定 阴性 胶体金法 阴性

【临床意义】

通常只寄于淋病患者的泌尿、生殖系统、可引起男性的尿道炎、前列腺炎,附睾炎、关节炎及女性的尿道炎、阴道炎和子宫颈炎。新生儿经产道时可被感染,引起淋病性眼结膜炎。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菌可侵入血流经血循环造成机体其它部位的化脓性炎症如心内膜炎及败血症等。

2

涂片检查 涂片检查各种细菌其主要目的在于观察病变部位的细菌形态和结构。淋球菌是淋病的病原菌,潜伏期为4~8天。涂片检查此菌取泌尿生殖道浓稠黄色脓液,制成较薄的涂片,火焰固定后革兰氏染色,然后镜检,其特征为:1.革兰氏阴性;2.椭圆或球形,0.6×0.8μm,常成双排列;3.在白细胞内,多时细胞外可见;4.无鞭毛,无荚膜,不形成芽胞。

标本采集 1.男性患者先用无菌盐水洗净尿道口,取脓性分泌物,或用接种环或棉拭子取脓液轻轻涂布于玻片;2.女性要由医生从病人宫颈内采取分泌物;3.新生儿眼结膜炎取结膜分泌物。涂片时要轻轻在玻片上滚动,厚薄适宜,如涂擦过劲,细胞变形,难于见到诊断标准的“细胞内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临床意义 涂片检查淋病奈瑟氏菌,简便有效且价格低廉。急性男性病人的尿道标本阳性率高,可见典型球菌,有诊断意义。女性宫颈内标本杂菌多,少数患者或慢性非典型者因涂片检查方法不够敏感而有不少患者漏诊。

培养特性 培养为淋病细菌学检验中最常用的。本菌为需养菌,初次分离培养时需5%~10%二氧化碳。对营养要求较高,培养基中须加适量血液、血清等营养物质才能生长。标本中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均需用培养的方法完成。

(三)沙眼衣原体

快速直接免疫法:CT分泌物 阴性。

沙眼衣原体抗体指细胞内寄生的沙眼衣原体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沙眼衣原体是沙眼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是引起女性生殖道感染

3

的常见性传播疾病,常常与女性宫颈炎、急性输卵管炎、不孕有关,且可导致流产、早产不良妊娠并发症的发生[1]。由于CT感染无特殊临床表现,且症状隐匿,因而人们常忽视对CT感染的治疗

临床意义 :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人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抗体。lgM出现较早,持续约1个月,其阳性提示近期感染沙眼衣原体,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lgG出现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可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阳性:见于沙眼、成人包涵体结膜炎、男性尿道炎、女性宫颈炎和输卵管炎、性病淋巴肉芽肿等。

二、血常规检测

标本采集:(1)静脉采血法:采集静脉血。(2)真空采血法:采集静脉血。(3)皮肤采血法:采集末梢血。

(一)白细胞计数(WBC)

目的:对外周血中的白细胞计数,辅助疾病诊断。

参考值: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 :15.0-20.0×109/L

白细胞总数的增加和减少大多与疾病有关系: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

4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① 0.5×109/L 低于此值,病人有高度易感染性,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及预防感染措施。

② 3×109/L 低于此值为白细胞减少症。

③ 11×109/L 高于此值为白细胞增多。

④ 30×109/L 高于此值,提示可能为白血病,应进行白细胞分类,观察外周血涂片和进行骨髓检查。

(二)红细胞计数(RBC)

目的:对外周血中的红细胞进行计数,辅助品学疾病的诊断。

参考范围:成年男性 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 5.2-6.4×1012/L

1、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2、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① 6.8×1012/L高于此值之上考虑红细胞增多症。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

② 3.5×1012/L为诊断贫血的界限,应继续寻找原因。

③ 1.5×1012/L考虑输血的决定性水平。

(三)血红蛋白测定(Hb)

目的:对外周血中的血红蛋白进行测定,结合红细胞数量,了解检验对象贫血程度,对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测定方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

参考范围:男:120-160 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70-200 g/L

1、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2、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① >45g/L 低于此值应予输血,但应考虑病人的临床状况,如对患充血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则不应输血。

② 95g/L 低于此值时,应确定贫血的原因,根据RBC的多项参数判断此属于何种类型,在作血涂片观察红细胞参数及计数网织红细胞是否下降的基础上,测定血清铁、B12和叶酸浓度,经治疗后观察Hb的变化。

③ 女性:170g/L 高于此值应作其他检查如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血清B12和不饱和B12结合力、氧分压等综合评估,对有症状的病人应予以

6

放血治疗。

男性:180 g/L 高于此值应作其他检查如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血清B12和不饱和B12结合力、氧分压等综合评估,对有症状的病人应予以放血治疗。

④ 230g/L Hb超过此值时,无论是真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均必须立即施行放血治疗。

(四)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PLT)是计数一定范围的血小板数目,并计算出每升血液中的血小板数。由于血小板计数在一天内不同时间的变化较大,故在多次复查时,采集标本时间力求统一,以避免检测结果收日间生理变化的影响。

正常参考值:PLT100-300×109/L(血细胞分析仪法和目视显微镜计数法)

血小板既能促进止血又能加速凝血。血小板有助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血小板计数增加: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行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大出血或急性溶血等。

2.血小板计数减少:

①造血功能障碍引起血小板生成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

7

②血小板破坏、消耗过多引起血小板减少,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进行性外大循环手术、中毒(如苯、砷)、放射线损伤、使用抗癌药等。

三、 尿液检测

尿液检测包括尿液分析仪检测和尿沉渣检测。尿液分析仪检测项目有尿液隐血、尿液胆红素、尿液酮体、尿蛋白、尿胆原、尿液亚硝酸盐、尿液葡萄糖、、尿液酸碱度(pH)、尿液白细胞、尿比重、尿液维生素C等。尿成渣检查是通过显微镜对尿中沉淀物进行检查,检查项目有尿沉渣红细胞、尿沉渣白细胞、尿沉渣上皮细胞、尿沉渣管型、尿沉渣结晶等。

目的:对泌尿系统疾病、肝胆疾病、糖尿病等疾病进行辅助诊断与疗效观察,对安全用药进行监护,以及评估健康状态。

方法:干化学试带法(包括尿液分析仪、分析仪试剂带;尿干化学试带可检测的项目有葡萄糖、尿胆原、胆红素、酮体、比重、潜血、蛋白质、亚硝酸盐、酸碱度、白细胞、抗坏血酸等))

标本采集:清晨第一次尿液或(随机)新鲜尿液。(注:标本应在2小时内对尿液进行检验。)

(一)隐血(BLD):

1、目的在于确定是否存在血尿。尿液中混有0.1%以上的血液时,便呈肉眼血尿的特征,血量在此以下便只能用潜血反应或尿沉渣镜检才能证明。血尿常见于尿路炎症(急性

8

肾炎、肾结核、尿道炎等)、结核、肿瘤,有白细胞时则表示有炎症;蛋白阳性、尿沉渣中有肾上皮细胞、管型等时,应考虑肾炎;特别是有红细胞管型时,是肾实质出血的佐证。

2、血红蛋白尿见于发作性血红蛋白尿症,还见于各种中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黑水热)、灼伤、溶血性输血反应等情况。

(二)葡萄糖(GLU):

1、生理性糖尿为一过性糖尿,是暂时性的,排除生理因素后恢复正常。主要有三种:

①饮食性糖尿,即在短时间内服用大量糖类,引起血糖浓度过大;

②应急性糖尿,在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周期性四肢麻痹等情况下,延脑糖中枢受刺激,使肾上腺激素或胰岛素分泌异常,可出现暂时性的糖尿;

③妊娠中后期多可见糖尿。

2、病理性糖尿也可分为三种:

①真性糖尿,既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尿糖检查不仅可以诊断糖尿病,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决定胰岛素的用量、判断疗效;

②肾性糖尿,即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新生儿的近曲小管功能未完善也能出现糖尿;

③其他糖尿,如生长激素过多(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激素过多(甲亢)、肾上腺激素

9

过多(嗜铬细胞瘤)、皮质醇(Cμshing综合症)、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浓度高过肾糖阈而出现糖尿;另外,肥胖病、高血压也可能出现糖尿。

(三)尿微量白蛋白(MALB):

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肾损害,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逐渐发展为尿毒症。早期糖尿病肾病,一般化验的尿蛋白常为阴性,易被忽略,待尿中出现蛋白或其他异常时,肾脏病变常不能逆转。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反映早期肾损伤的良好指标,如尿中MALB超过30毫克/24小时或20微克/分,则提示有早期肾损害,此时严格地控制血糖并及时用药,肾功能尚可恢复正常。

蛋白质(PRO):

检验尿液蛋白是临床尿液常规化学检查之一,尿液蛋白试制主要检测的是尿液中的白蛋白。正常情况下,健康成人每日排出的蛋白质含量极少(约为30~120mg),一般的常规定性方法都不能检测出来。一旦尿液蛋白含量>100mg/L或>150mg/24h尿,尿液蛋白质定性实验便呈阳性反应而称为蛋白尿。蛋白尿主要反映肾小球(管)损害及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加。

(四)胆红素(BIL):

1、胆红素的检测对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2、胆红素的检测有助于诊断黄疸。在败血症、蚕豆病、异型输血等情况下使红细胞 大量破坏,产生溶血性黄疸,此时虽然胆红素大量增加,但大部分是间接胆红素,因此,尿

10

中的胆红素还是阴性。原更加灵敏的反映肝功能。

(五)尿胆原(URO):

胆素原族的检测可以敏感的反映肝细胞功能,临床经验表明,在病毒性肝炎早期未出现黄疸前,尿中的胆素原族就已经明显增加。与胆红素结合可以为诊断黄疸的类型提供依据。

黄疸大致可分为三类:

①肝前性黄疸,或称溶血性黄疸,

②肝原性黄疸,或称肝细胞性黄疸,是在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中毒及肝硬化等情况下,肝细胞或肝内毛细胆管大量病变,使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转运及排泄障碍所致;

③肝后性黄疸,或称梗阻性黄疸,由于结石、肿瘤或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原因造成总胆管梗阻所致。

(六)亚硝酸盐(NIT):

正常情况下,尿液亚硝酸盐的定性实验一般为阴性。当泌尿系统受到感染时,由于细菌还原硝酸盐生成亚硝酸盐,因此检测结果为阳性,常见于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尿液亚硝酸盐检测结果为阳性时,预示着尿液中的细菌数量在10万/ml以上。

(七)酸碱度(pH):

11

正常尿液呈弱酸性,约为6.0,因食物的不同,pH的变化范围为4.5~8.0。pH测定结果的判断比其他实验结果的判断要难一些,因为尿液pH的波动幅度大而快,而正常尿和病人的尿的pH没有明显的差别,所以pH单独使用的意义不大。但与其他临床资料配合起来分析,则可成为重要的资料。

(八)白细胞(LEC) :

在各种尿路炎症情况下,尿液中都可能出现白细胞。

(九)酮体(KET) :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产生过量酮体,尿酮体的检查对未控制或治疗不当的糖尿病出现酸中毒或昏迷的诊断很有价值,可以与低血糖、心脑疾病酸中毒或高血糖渗透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

2、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伤寒、败血症、结核等发热期),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后等都可能出现酮尿。另外妇女孕期因妊娠反应呕吐多、进食少,体脂肪代谢明显增多,也能出现酮尿。

3、氯仿、乙醚麻醉后、磷中毒等情况也能出现酮尿。

4、服用双胍类降糖药如降糖灵后,由于药物抑制细胞呼吸,也可能出现酮尿。

(十)比重(SG):

12

尿液比重的测定可以估计肾脏浓缩功能。由于尿液比重还受年龄、饮水量、出汗等因素的影响,故多次测定比单次测定更能反映肾脏浓缩功能。

(十一)维生素C(VC):

检测尿液中维生素的含量可以测试人体的营养状况,口服维生素C 500mg后,尿维生素C排泄量在15~57μmol(3~10mg)每4h内为正常;大于57μmol(10mg)每4h为充裕;小于17μmol(3mg)每4h为不足。

1、尿液维生素C降低,常见于维生素C摄入量不足或坏血病。

2、尿液维生素C长期增高可能与肾结石形成有关。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目的:检测尿液中的有形成分以弥补尿液物理、化学检查不足造成的漏检,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

四、 血型鉴定

(一)ABO血型鉴定

血液中的红细胞表面,存在着不停地特殊抗原,这些抗原的差异导致了人的不同的血型。根据红细胞表面有无A抗原和(或)B抗原,将血型分为A型、B型、O型、AB型四种。红细胞表面只有A抗原是,其血型为A型;只有B抗原时,其血型为B型;A和B抗原都有时,其血型为AB型;A和B抗原都没有时,其血型为O型。按此分类的血型即

13

为ABO血型。

标本采集:无需空腹,手指采血20ul或采集静脉血3ml(促凝管或EDTA抗凝管)即可。

方法:红细胞凝集实验

意义:1、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数学史若ABO血型不合,会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2、组织器官移植时鉴定。3、用于鉴定亲子关系。

(二)RhD血型鉴定

在Rh系统内,D抗原最为重要。通常所说的Rh血型,是根据红细胞上D抗原的有无可将红细胞分为Rh阳性或Rh阴性。在临床输血实践中,红细胞D抗原的重要性仅此于A抗原和B抗原。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的人,其血清中并非规律地含有抗D抗体。这种抗体几乎总是通过输血或妊娠,接触D抗原红细胞后免疫产生的。因此,在输血、妊娠、新生儿溶血病、器官移植等方面,RhD血型鉴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五、 血清葡萄糖检测

血清葡萄糖(GLU)就是血糖,血糖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血糖检测是指测定血清中葡萄糖的浓度,为定量测定,检测结果以每升(或分升)血清中的毫摩尔(或毫克)数,mmol/l(毫摩尔/升)或mg/dl(毫克/分克) 表示。

14

标本采集:空腹静脉血

方法:葡萄糖氧化酶法

正常参考值:成人 GLU 3.9-6.1 mmol/L(70-110mg/dl)

空腹血糖(FPG)的正常值为3.9~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P2hPG)≥11.1mmol/L为糖尿病;6.1~7mmol/L为空腹血糖异常(IFG),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为糖耐量异常(IGT),IFG和IGT是界于正常人和糖尿病病人的中间过渡阶段,这样的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和后备军,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早干预。

参考范围:5.63mmol/L 3.8-6.20mmol/L

①2.8mmol/L禁食后12小时血糖测定值低于此值,则为低血糖症,可出现焦虑、出汗、颤抖和虚弱等症状,若反应发生较慢,且以易怒、嗜睡、头痛为主要症状,则应作其他试验,以查找原因。

②7mmol/L空腹血糖达到或超过此值,可考虑糖尿病的诊断,但应加作糖耐量试验。

③10mmol/L饭后1小时测得此值或高于此值,则可高度怀疑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值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所称的血糖专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而言。每个个体全天血糖含量随进食、活动等

15

情况会有波动。一般在空腹时的血糖水平为恒定。临床检测时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的方法可以特异的测出真实的血糖浓度。血糖浓度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当这些调节失去原有的相对平衡时,则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血糖浓度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当这些调节失去原有的相对平衡时,则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

(一)生理性高血糖:见于饭后1-2小时;摄入高糖食物;也可由运动、情绪紧张等因素引起。

(二)病理性高血糖:

1.糖尿病是造成高血糖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2.颅内压升高,如颅内出血,颅外伤等。

3.由于脱水引起的高血糖,如呕吐、腹泻和高热等也可使血糖升高。

4.胰高血糖素瘤、库欣综合症(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腺垂体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相关疾病升高血糖激素分泌增多。

(三)生理性低血糖:如饥饿、妊娠、剧烈运动后。

(四)病理性低血糖;

1.胰岛β细胞增生或癌瘤等,使胰岛素分泌过多。

2.对抗胰岛素的激素不足,如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甲状腺机能

16

减退等

3.严重肝病患者,肝脏不能有效地调节血糖。

4.长期营养不良、糖原累积症、酒精中毒等。

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意义

餐后2小时血糖:反映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即进食后食物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若功能良好,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无胰岛素抵抗现象,则餐后2小时血糖值应下降到4.6~7.8毫摩尔/升。但若储备功能虽好,甚至一些糖尿病患者分泌胰岛素比正常人还高,却由于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抵抗虽不明显,但胰岛β细胞功能已较差,则餐后2小时血糖可明显升高。

测餐后2小时血糖能发现可能存在的餐后高血糖。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后血糖很高,如果只检查空腹血糖,往往会使部分患者漏诊。同时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映进食及使用降糖药是否合适,这是空腹血糖不能完全反映的。另外,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不影响正常服药或打针,也不影响正常进食,所以餐后2小时检测不会引起血糖特别大的波动。

六、 肝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

目的:是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TL)的含量。

方法:连续检测法(生化分析仪)

17

正常参考值:成人0-45 U/L 新生儿及婴儿7-40 U/L

ALT广泛存在于肝、心、肾、肺、脑、睾丸、肌肉等器官、组织中,其中以肝细胞内的ATL活性最高,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时,ATL即从被损伤的肝细胞内漏出,释放入血液,故检测ATL是发现肝细胞受损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1、 血清ATL显著增高见于各型肝炎急性传染期、中毒性肝细胞坏死等。

2、 血清ATL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心肌梗死等。

3、 血清ATL轻度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胆道炎症等。

4、 大叶性肺炎、心肌炎、心衰时的肝脏淤血,以及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其他器官组织损伤,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血清ATL升高。

七、乙肝五项检测

乙肝两对半即乙肝五项检查。乙肝两对半检查是确诊和了解病的重要依据。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正常情况下五项指标全部阴性或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

1、HBsAg-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临床意义: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强弱。

18

2、HBsAb-表面抗体:一般简称表面抗体。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分泌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在体内与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可把病毒清除掉,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感染,故称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临床意义: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

3、e抗原(HBeAg):一般通称e抗原。它源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是核心抗原的亚成分,或是核心抗原裂解后的产物。e抗原是可溶性蛋白。当核心抗原裂解时,可溶性蛋白部分(即e抗原)就溶于血清中,存在于血液循环中,若取血化验就可查出来。

临床意义: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4、HBeAb-e抗体:e抗体是乙型肝炎e抗体的简称(抗-HBe),它是由e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出来的特异性抗体,这种特异性e抗体能够和e抗原结合。

临床意义: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但,抗-HBe和抗-HBs不同,e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不代表患者有了免疫力。

5、HBcAb-核心抗体:核心抗原虽然在血清中查不出来(它在血中很快被裂解),但是它具有抗原性,能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出特性抗体,即核心抗体,故检测抗-HBc可以了解人体是否有过核心抗原的刺激,也就是说是否有过乙肝病毒的感染。所以抗-HBc是一项病毒感染的标志。

临床意义:曾感染或感染期出现的标志。核心抗体IGM是新近感染或病毒复制标志,

19

核心抗体IgG是感染后就会产生的,对于辅助两对半检查有一定意义。

大三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

临床意义: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复制,传染行强。

小三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

临床意义: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慢性HBsAg携带者;传染性弱。

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提示既往感染,人仍有免疫力;急性HBV感染,非典型恢复期。

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提示急性HBV感染;慢性HBsAg携带者;传染性弱

乙肝表面抗原HBsAg(+)、其他阴性:提示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HBV感染潜伏期;慢性HBsAg携带者;传染性弱。

乙肝表面抗体HBsAb(+)、其他阴性:提示注射过乙肝疫苗有免疫力;既往感染。

七、 肾功能血清肌酐检测

20

目的了解肾脏是否有广泛性的损害。

标本采集:空腹静脉血

方法:苦味酸速率法(测血清Cr)

正常参考值:男性:62-115umol/l 女性:53-97umol/l

血肌酐(CR)测定是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的指标,对肾脏疾患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意义较大,此项目不受高蛋白饮食的影响。

1、增加:肾衰、尿毒症、心衰、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杨酸盐类。

2、减少:进行性肌萎缩、严重肝病、白血病和肾等。

① 婴儿超过40μmol/L时,应考虑肾功能不全的可能性,因此必须进一步作肾功能的检查和评价;

②成人超过141μmol/L时,应考虑进一步进行其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肾功能检查试验,如肌酐清除率试验。

③高于530μmol/L时几乎肯定有肾功能受损,所以此值具有重要的诊断及评估意义,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八、 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检测

21

促甲状腺素(TSH):参考范围:0.4—4.0uIU/ml

临床意义:1、 升高: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地方性甲状腺肿,下丘脑性甲亢,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某些甲状腺癌。素腺瘤,某些甲状腺癌。

2、 降低: 甲亢、亚临床甲亢,外源性甲状腺素可抑制sTSH分泌。

病毒四项筛查

目的:用于孕早期妇女产前的筛查和监测。

十、梅毒螺旋体检测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是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行为和血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母婴垂直传播.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梅毒患者是梅毒的惟一传播源,及早发现梅毒感染者对控制梅毒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快速血清反应素试验(RPR)、梅毒乳胶凝集试验(TPPA)和ELISA法(TP-IgG):阴性

TORCH检测:ELISA法 阴性(P/N小于 2.l)

TORCH检测临床意义

22

十一、弓形体(Tox)

它的病原体是一种球虫,该病属于寄生虫病的范畴。因其滋养体呈弓形,故名弓形虫。该虫成世界性分布,可寄生在除红细胞外的几乎所有有核细胞中,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其致病力强,破坏细胞后引起组织坏死和炎症反应。

IgG主要用于弓形体即往感染的诊断,弓形体IgM主要用于弓形体急性感染的诊断。弓形虫感染弓形虫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猫与其他动物是传染源。后天感染轻型者常无症状,但血清中可查到抗体;重型者可引起各种症状如高热、肌肉或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通过胎盘宫内感染者可引起死胎早产,出生后可表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眼、内脏的先天损害。妊娠期妇女感染弓形体会引起流产、早产、胎儿宫内死亡、婴儿脑积水、神经发育障碍等。小动物身上多携带弓形,提醒家里养宠物的孕妇注意。

故TOXO-IgM和TOXO-IgG可用于孕早期筛查及监测,以减少畸形儿的出生。

十二、风疹病毒(Rv)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人是病毒唯一的宿主。此病为气候温和地区的地方性疾病,发病高峰为春季至初夏。风疹病毒可通过呼吸道传播,以鼻咽分泌物为主要传染源。该病毒通过接触传染能力不强,偶尔接触未必形成感染,其潜伏期为10~21天,此后表现为咳嗽、流涕、咽部疼痛、头痛、发热、食欲不佳等临床症状。面部可首先出现皮疹,一个月内遍部全身。

IgG主要用于诊断风疹病毒的即往感染,风疹病毒IgM主要用于诊断病毒的急性感染。孕妇感染风疹多在怀孕l~6周时除可致流产、死亡外,所生婴儿还可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

23

征lgM抗体阳性提示有近期感染,必要时应终止妊娠。成人及儿童感染风疹毒会引起皮疹,淋巴结肿大的症状。妊娠期妇女感染风疹病会造成胎儿损伤,如新生儿畸形、肝脾肿大、神经发育障碍、先天性心脏病等。

十三、巨细胞病毒(CMV)

巨细胞病毒(CMV)是疱疹病毒属的一组,直径110nm的DNA病毒。过去认为风疹病毒对胎儿危害最大。近年来通过病毒学的研究证明,由于巨细胞病毒感染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孕妇感染后能传播给胎儿,引起胎儿感染和畸形。所以目前认为CMV是先天性病毒感染中最主要的病原之一,它对胎儿的危害甚至超过风疹病毒。

原发性感染即初次感染,对孕妇本身危害不大,多数无明显症状,仅能靠血清学诊断。但能产生病毒血症,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复发感染:CMV是一种潜伏性病毒,原发感染的患者排毒数月、数年后停止排毒,病毒在体内呈潜伏状态。当怀孕或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称为复发感染。我国妇女抗CMV-IɡG抗体阳性率约98%,说明我国妇女多数在儿童时期感染过CMV,体内已产生抗体,但CMV与其他病毒不一样,母亲体内的抗体不能保护胎儿不受感染,所以复发感染的孕妇仍有可能将CMV传播给婴儿。

IGG主要用于诊断巨细胞病毒即往感染,巨细胞病毒IgM主要用于诊断巨细胞病毒急性感染。巨细胞病毒lgM抗体阳性提示病人近期有巨细胞病毒感染但应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成人感染后巨细胞病毒可引起肝炎、肺炎。孕妇感染后会造成胎儿受损,最终导致胎儿宫内死亡。新生儿感染会造成黄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脑损伤。 24

当然,这是一般的判断,最后的结论最好由医生根据临床的表现和实验室的检查结果以及其他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必要时,如有条件可取胎儿的脐血测定TORCH IgM抗体,以确定母亲是否将病原体传染给胎儿。

一般认为孕妇的活动性感染与胎儿宫内感染有关,约40%的活动性感染容易引起胎儿的宫内感染,所以,孕期检查主要检查孕妇血中的IgM抗体。我国妇女中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人乳头瘤的感染率很高,既往感染率高达90%。据调查,孕妇中各种病原体的活动性感染约在3%~8%,但也有一些IgM抗体不高的孕妇可能有潜在感染,也可能造成胎儿的宫内感染。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