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茶小绿叶蝉对不同茶树品种的抗性调查及防治效果试验

来源:九壹网
试验研究茶小绿叶蝉对不同茶树品种的抗性调查及防治效果试验赵崇真1,2 黎健龙1 李波1 农红艳1 林忠卫1.2*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省茶树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

州 510000; 2.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 广东英德 513000)

[摘 要]茶小绿叶蝉是茶园的主要虫害之一。为更好防治茶小绿叶蝉,本研究开展了不同茶树品种间茶小绿叶蝉的抗性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树自身对于茶小绿叶蝉的抗性存在着明显差异。使用生物农药茶皂素对茶小绿叶蝉进行防治,将其防治效果与印楝素和化学农药帕立特的防治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与化学农药帕立特相比,生物农药茶皂素和印楝素具有低毒性、速效性较强且药效持久,对茶小绿叶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关键词]茶小绿叶蝉 农药 防治效果

茶小绿叶蝉属半翅目叶蝉科,是中国茶区分布最广,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茶树害虫[1]。不同茶树品种对茶小绿叶蝉的抗性存在差异,尤其是高花香型乌龙品种受到的虫害较为广泛。近年来,生产中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最为常见,化学农药速效性强,但毒性和残留量过高,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害虫、病菌、杂草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或是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2],所以与化学农药对比有众多的不同之处,生物农药的毒性通常比传统农药低,而且其有效活性成分完全存在和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在环境中会自然代谢,参与能量与物质循环,极易被太阳光、植物或各种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种来于自然、归于自然的物质循环方式,所以对水体、土壤、大气都不会产生污染,也不会在作物中残留同时对防治目标的针对性强。本研究使用新研发的生物农药茶皂素、印楝素和化学农药帕立特在茶园中进行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试验,筛选出低毒、低残留且防治效果好的生物农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对象和作物 防治对象:茶小绿叶蝉 供试作物:茶树 1.2 供试药剂

240g/L帕力特悬浮剂(巴斯夫欧洲公司提供)、30%茶皂素水剂(湖北信风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0.3%印楝素乳油(成都绿金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1.3 试验地基本情况

品种抗性调查试验地选择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英德基地;药效试验选择在英德基地附近茶园进行,茶园土壤均为黄红土壤,抗性试验调查品种(系)共有16种,分别为:福萱、佛香3号、福鼎大白、紫鹃、黔湄809、丹霞1号、丹霞8号、云瑰、优选3号、短节白毫、矮丰、金玫瑰、瑞茗、春萱、黄棪、乌叶单丛。树龄4年,茶树长势良好,肥水条件较好,栽培管理一致,全部品种用于本次试验中,每个品种分别设置Ⅰ、Ⅱ、Ⅲ三个区进行重复种植[3]。 2 试验设计和安排 2.1 试验设置

试验设置3个处理:帕立特用量30mL/亩、茶皂素用量90mL/亩、印楝素用量90mL/亩。每个品种分别在3个小区进行施药,总面积67.5m2重复3次[4]、[5]。

6

广东茶业2018第5期

2.2 施药方法

采用常规喷雾方法,喷雾重点部位是茶叶中上部的嫩叶部分,按每亩用药兑水30kg稀释均匀喷雾。 2.3 调查安排(试验调查具体时间为:2017.5.26—2017.6.29)

喷雾前首先对每个茶树品种进行虫口基数的统计,每个品种(系)茶树采用平均跳跃式取样,每区取各品种100张叶,分别记录成、幼虫口总数[6]。喷雾后分别在1d、3d、5d、7d、10d、14d同样采用平均跳跃式取样,每区各区品种系50张叶,记录成、幼虫虫口总数,重复3次。计算公式如下[5]: 虫口减退率=[(处理前虫口基数—处理后虫口数量)/处理前重口基数]X100% 本试验在试验期间没有施用其它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品种间自身抗虫性差异比较

在防治试验前,同样采取平均跳跃式取样,每区各取品种(系)叶片100张,记录虫口总数。由表1数据和图1可知,不同品种(系)茶树间的抗虫性存在差异[7],福鼎大白、紫鹃、丹霞8号、矮丰、金玫瑰、瑞茗、乌叶单丛6个品种的抗虫差异性较为显著,福萱、福鼎大白、黔湄809、春萱4品种的抗虫差异性不大,其中福鼎大白所受虫害最为严重,同一时间段对比,福鼎大白的虫口数比试验品种中虫口数最少的紫鹃高出4倍。由此可得,16个试验品种(系)的抗虫性关系是:紫鹃>金玫瑰>丹霞8号>乌叶单丛>云瑰>矮丰>瑞茗>丹霞1号>黄棪>短节白毫>优选3号>佛香3号>春萱>黔湄809>福萱>福鼎大白,紫鹃、丹霞8号、金玫瑰自身都有较好的抗虫性,抗虫性最弱的是福鼎大白[8]。

表1 不同茶树品种(系)茶小绿叶蝉虫口数

品种福萱佛香3号福鼎大白紫鹃黔湄809丹霞1号云瑰

优选3号短节白毫丹霞8号矮丰金玫瑰瑞茗春萱黄棪乌叶单丛

成虫虫口数41 ±6.35 ab23 ±3.06 bc30 ±2.65 ab23 ±4.62 bc27 ±4.00 ab20 ±3.06 bc28 ±4.51 ab42 ±6.24 ab46 ±2.89 a22 ±4.04 bc20 ±2.08 bc17 ±0.58 d30 ±4.36 ab36 ±5.29 ab18 ±2.00 cd21 ±2.00 bc

幼虫虫口数177 ±6.08 ab161 ±9.61 ab203 ±51.54 a39 ±5.20 d185 ±25.58 ab123 ±8.89 ab90 ±10.54 bc117 ±16.52 ab102 ±15.72 ab67 ±3.21 cd98 ±5.51 bc69 ±7.00 cd91 ±17.93 bc152 ±5.50 ab126 ±13.89 ab97 ±11.23 bc

平均数72.67 ±10.50 ab61.33 ±8.62 ab77.67 ±53.45a20.67 ±8.50 d70.67 ±26.35 ab47.67 ±5.86 ab39.33 ±13.80 bc53.00 ±22.65 ab49.33 ±14.15 ab29.67 ±7.23 cd39.33 ±6.43 bc28.67 ±7.37 cd40.33 ±16.44 bc62.67 ±4.93 ab48.00 ±15.72 ab39.33 ±10.02 bc

图1 不同茶树品种(系)茶小绿叶蝉数量情况

7

试验研究 3.2 施药对试验茶园茶小绿叶蝉成幼虫的防治效果分析

由表2、图2可知,在施药1d后,三种药物均能呈现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在施药后1—7d帕力特在各品种茶树的防治效果显著,比茶皂素和印楝素的防治效果较强,茶皂素和印楝素防治效果相当。对于成虫虫口数的防治,印楝素在施药后第5d达到防治最佳,帕力特和茶皂素都在施药后第7d达到防治最佳。在施药第10d后,三种药剂对于成虫虫口数的防治开始减弱。对于幼虫虫口数的防治,经调查统计结果分析,由表3、图3显示,三种药剂均在施药后第5d达到防治最佳,其中在施用茶皂素和印楝素的幼虫虫口数在第5d后开始缓慢回升,施用帕力特则在第7d后防治作用才开始减弱。但在施药10d后,施用茶皂素和印楝素的茶园幼虫虫口数出现第二次下降,而施用帕力特的茶园,幼虫虫口数则持续上升。

结果分析对比,由图4可得,两种生物农药茶皂素和印楝素作对比,印楝素的防治速效性比茶皂素较强,能控制更多的虫口数并且在药效持续性上,两种药物基本保持一致,都具有长时间的防治作用。针对茶园茶小绿叶蝉的防治,以药物的速效性、长效性及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综合评价分析,两种参试生物农药的市场推广价值高低次序为:茶皂素、印楝素。

表2 不同药剂处理茶小绿叶蝉成虫虫口减退率

施药 天数药剂帕力特茶皂素印楝素

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93.06%74.31%74.80%95.38%79.86%79.53%98.84%83.33%84.25%99.42%90.97%80.31%98.27%90.28%92.92%86.71%77.77%77.95%

图2 不同农药处理茶小绿叶蝉成虫变化情况 表3 不同药剂处理茶小绿叶蝉幼虫虫口减退率

施药 天数药剂帕力特茶皂素印楝素

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97.37%74.43%80.15%99.82%79.73%86.32%100%87.60%91.73%99.47%84.27%88.87%98.60%84.72%83.76%98.95%95.01%93.08%

图3 不同农药处理茶小绿叶蝉幼虫变化情况

8

广东茶业2018第5期

图4 不同农药处理茶小绿叶蝉总量变化 4 总结与讨论

4.1 通过本试验可知,田间茶小绿叶蝉虫口数可以较好的反映叶蝉对不同茶树品种的自然选择和品种抗虫性的强弱,本试验采用田间平均跳跃式取样法对比16个品种(系)的自然抗虫性[9],总结出不同品种茶树自身对于茶小绿叶蝉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施用化学农药帕力特和生物农药茶皂素、印楝素均能对茶小绿叶蝉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与茶皂素、印楝素对比,化学农药帕力特具有较好的速效性,能迅速控制虫口数,但虫口数在短期内会回升需要频繁使用才能达到长期的防治效果,这样使用不仅会改变叶蝉自身的抗药性而且会打破茶园周边的生态平衡性,并且化学农药具有强毒性,对于食品安全有较大的影响,对于茶园的长久性发展是一个极大的弊端。生物农药是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其有效活性成分完全存在和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目前市场开发应用的生物农药产品仅对病虫害产生作用,发展潜力巨大[2]。生物农药茶皂素与印楝素防治速效性虽没有帕力特速效性强,但防治作用也呈现出良好的作用,并且在施药10d后对于幼虫有二次防治作用,药效持续时间长,可以减少对农药的频繁使用,降低生产成本。且茶皂素和印楝素均提取于植物本身,毒性低,不影响食品安全[10],其在生态茶园、绿色茶园中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通讯作者:1603064326@qq.com参考文献

[1]林雄毅.0.3%印楝素乳油防治茶小绿叶蝉药效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2004(3):33-34[2]林琳.浅谈生物农药的发展及特点[A].农技服务,2007,24(10):43,57

[3]高香凤,吴光远,曾明森,王庆森.几种生物农药防治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效果[J].茶业科学技术,2010(3):9—12

[4]张强,崔清梅,李慧,等.水溶性农药替代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J].湖北农业科学,2015(22):5615—5617

[5]王章伟,唐自光,向武斌.生物农药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田间实验总结[R],2014

[6]童军,付义,段巧枝,等.低毒生物农药30%茶皂素水剂防治茶小绿叶蝉田间试验[B].湖北植保,2017(1):20—22

[7]金珊,孙晓玲,陈宗懋,肖斌.不同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2 45(2):225—265[8]毛迎新,邹武,马新华,林乃铨.福建主要茶树品种间假眼小绿叶蝉群动态及其抗虫性比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16—19

[9]李荣林,杨亦扬,胡云飞,等.茶树的抗虫性和抗性育种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 43(5):1-4

[10]陈晶,魏朝霞,唐嘉义.3种生物农药对4种茶树病害的室内抑菌试验[A].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 27(3):453—456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