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孤独者的悲歌--麦卡勒斯和张爱玲作品中的孤独意识之比较

来源:九壹网
2019年第11期(2019年11月)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No.11 2019doi:10.3969/j.issn.1674-9499.2019.11.065孤独者的悲歌

——麦卡勒斯和张爱玲作品中的孤独意识之比较

孙晓梅

(淮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摘  要:以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张爱玲的《金锁记》为例,比较了她们作品中流露的孤独意识,并探讨了孤独意识的根源,发现由于自身经历的相似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她们阐释的独孤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关键词:孤独意识;《伤心咖啡馆之歌》;《金锁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19)11-0171-02

美国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 1917—1967)与张爱玲同为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她们虽然出生成长在不同的国度,文学作品的手法和表现内容也存在差异,但在她们的文学作品中,这两位女作家都在以女性天赋独有的敏感书写着孤独。其中,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张爱玲的《金锁记》是对这种孤独阐释得最为深切和典型的作品。

一、作品中流露的孤独意识

1.《伤心咖啡馆之歌》流露的孤独意识

小镇上的爱密利亚小姐从小失去母亲,被孤僻的父亲拉扯大,造就了她孤僻的个性;父亲死后,她答应了马西的求婚,但这段婚姻仅维持十天,她就把马西赶出家门。直到矮小、病弱的李蒙表哥来投靠她,爱密利亚才找到了倾诉的对象。爱密利亚孤注一掷地爱着他,千方百计地讨好他,为他开了小镇上唯一的咖啡馆。然而爱情并没有使她摆脱孤独,对表哥李蒙没有回应的爱,让她和马西一样,尝尽了孤独的滋味。后来,罗锅李蒙爱上了英俊帅气富有男子气概的马西,并把马西带回来住一阵,爱密利亚无力反对,“因为她怕自己变成一个孤独的人”,“与其面临单独过日子的恐怖,还不如让你的死对头住进来呢”[1];然而即使爱密利亚退让至此,在爱密利亚和马西决斗的关键时候,李蒙还是残忍地站在了深爱他的爱密利亚的对立面,帮助马西抢走了爱密利亚的财物,破坏了爱密利亚专门为他开的咖啡馆,双双离去。最后“爱密利亚被孤独地撇在镇上”[1]。被心爱的人背叛,受到沉重打击的爱密利亚从此失去了生活的斗志,彻底陷入了孤独。

英俊潇洒的恶棍爱上了富有能干的悍妇,为她浪子回头,痛改前非,富有能干的女强人爱上了病弱、残疾的罗锅,罗锅爱上恶棍,这份轰轰烈烈的三角恋情,不但没有让三位主人公脱离孤独,却使他们彻底陷入了孤独。在孤独面前,人人平等。没有救赎,只有孤独。

2.《金锁记》流露的孤独意识

出身小商贩家庭的曹七巧被大哥卖给姜家做儿媳妇,她

的丈夫患有先天性软骨病,长期瘫痪在床。对丈夫她想爱而不能爱,只有深深的厌恶。她渴望正常的爱情,可是小叔子季泽虽然很风流,却坚持原则不碰家里人,让她的爱情梦想早早画上了句号。娘家的亲人从来不考虑她的处境,只把她当作一棵摇钱树。冷漠的亲情、失败的婚姻、早早破灭的爱情梦想让曹七巧变成了一个孤独的灵魂,时刻承受着孤独。为了摆脱这种压抑、难过、让人崩溃的孤独,她引诱不懂事的儿女吸食大烟,以期用大烟将他们锁在自己身边。她从儿子嘴中套出儿子和媳妇的私房事,并大肆宣扬,导致儿媳不堪受辱最终惨死。当知道女儿将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她送出的不是祝福,而是一个阴森的谎言,她造谣说女儿是一个永远都戒不了烟瘾的烟鬼,使女儿年近中年仍迟迟未嫁,致使子女憎恨她。七巧,一辈子在无爱中生活、挣扎,是孤独的,也选择了孤独[2]。

二、孤独之同

卡森·麦卡勒斯和张爱玲都在书写孤独这个主题,她们笔下的世界里,没有唯美的爱意、脉脉的温情,有的只是苍凉、颓败;她们笔下的人物,多数都是求爱不得、被爱不甘,只能在无爱的孤独中走向悲剧的结尾。这种时刻存在的孤独感是不能消除的,一切的挣扎都将是徒劳的。对孤独如此深刻的阐释,与麦卡勒斯和张爱玲的自身经历和女性作家身份密不可分。

1.自身经历相似

文学作品是作家心态的最好反映,麦卡勒斯与张爱玲在亲情和爱情上的不幸,赋予了二人某些共通的人生经验与感悟,进而反映在她们的作品中。在亲情方面,卡森·麦卡勒斯和张爱玲都是不幸的。麦卡勒斯小时候母亲对她管教很严,而宠爱她的祖母早早离开了人世,再加上她自幼体弱多病,难以与朋友接触,导致她孤僻的个性。张爱玲自小父母离异,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而母亲远赴伦敦。张爱玲与后母不和,一次与后母争执时,父亲却没有维护她,只是一味地毒打囚禁她,险些导致她惨死。父亲的冷漠无情、继母的虐

收稿日期:2019-09-25

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校级科研课题“孤独者的悲歌——卡森·麦卡勒斯和张爱玲比较研究”(2017xj55)作者简介:孙晓梅(1987—),女,安徽亳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171

2019年第11期(2019年11月)语言文学艺术研究No.11 2019 待、母亲的冷淡让她找不到自己在家中的位置,于是内向、自卑、敏感、压抑便深深扎根在她的性格中。

在爱情方面,麦卡勒斯和张爱玲都相当坎坷。麦卡勒斯与丈夫几度分合,后来各自走上了同性恋的道路,最终丈夫和她的女同性恋人都以自杀终结生命。这段剪不清理还乱的关系与《伤心咖啡店之歌》里的爱密利亚、马西、李蒙那段纠缠不清的三角恋如出一辙[3]。张爱玲深爱着胡兰成,而胡兰成对她的爱却不够纯粹,更多的是基于张爱玲的家世。婚后,胡兰成的风流本性很快就暴露了。张爱玲盲目乐观地以为自己能够得到胡兰成的爱,却彻底以失败告终。不幸的爱情遭遇奠定了她以后悲剧、孤独的创作风格[4]。

家庭的悲剧、亲情的冷漠、爱情婚姻的坎坷失败,打磨出具有内向、沉默、孤僻等鲜明特色的麦卡勒斯和张爱玲。家庭的悲剧在她们的心上刻下了一生都不可磨灭的阴影; 爱情婚姻的坎坷失败,让她们尝尽了孤独绝望的滋味。这一切都奠定了她们孤独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基调,她们用冷静机智的语言,娓娓道来她们看透了的人性、人生和人情。

2.女性作家视角相似

卡森·麦卡勒斯和张爱玲这两位女作家作品中流露的孤独意识的独特性还源于其特殊的女性视角。在传统社会那种男尊女卑的恶俗之下,女性会时常因为自我认同的危机而陷入迷茫困惑的状态,因而具有很多相似性。女性由于身体素质、社会分工、历史背景等原因,在全世界不同国家都是一个容易受到压迫和歧视的弱势群体,外在的压抑和内心的欲望都难以得到尊重,再加上女性特有的敏感,使得很多女性产生了自卑心理,进而陷入了人生的迷茫状态。麦卡勒斯和张爱玲对广大女性同胞劣势的社会地位,相爱而难爱的情感世界有着极为灵巧的捕捉力和敏感的洞察力。她们结合亲身经历,用女性特有的独特细腻思维和柔美的笔触,将社会生活中女性身份的特定意义和价值,展示给广大读者,因为贴近真实,所以,她们笔下的世界和人物让人充满震撼。

三、孤独之异

孤独虽然是一种社会个体的心理状态,但是社会背景、历史原因往往才是导致社会个体孤独的真正根源。虽然麦卡勒斯和张爱玲都生活在20世纪初,这个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的变革期,美国、中国都被迫参与并饱受了战争的苦果。但是,麦卡勒斯出生成长于美国南方,她感受体察到的孤独很大程度来源于美国南方社会经济不景气、人们的观念落后、人情的冷漠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隔绝感;张爱玲身处半封建半殖民社会时期的中国,她创作的文学作品所映射出来的孤独,则更多来源于封建社会恶俗余毒和资本主义对广大无辜老百姓的惨无人道的迫害和压抑。

卡森·麦卡勒斯出生成长在美国南方的佐治亚州,20世

纪,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掀起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巨大的浪潮,尤其是在美国南方,物质文明快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足,但也导致精神世界愈加空虚。每个人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物质利益,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心灵沟通却变得不重要,甚至可有可无,人与人心灵精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人与人之间更多是冷酷无情,人们纷纷封闭自己的心灵。麦卡勒斯用自己的笔,将阶级的斗争压迫、战乱带来的社会变迁和动荡,以及美好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因为物质快速发展而分崩离析等种种情况,浓缩成一个充满了沉闷慵懒,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的一个微观世界。《伤心咖啡店之歌》里的人们没有内心世界的追求,他们的生活乏味沉闷,因此,总是乐于去造谣,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看别人的悲剧上,他们兴奋的聚集在咖啡馆里面,期待着爱密利亚和马西的决斗尽快来临,他们从没有对爱丽米亚和马西表示过关怀和担心,有的只是看热闹好玩的心态,人与人之间的残酷冷漠可见一斑。

张爱玲的孤独深深植根于她当时所处的动荡不安的社会大坏境。她亲眼看到了由于爆发战争导致香港被围困的全过程,也亲身感受到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这一切都让她产生了浓浓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张爱玲创作的小说所呈现的时代与她自身所处的时代都是一个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封建文明和现代文明,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尽管妇女在清王朝结束后,获得了空前解放,但封建传统观念余毒仍然在毒害着众多的妇女。《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礼教的产物。

四、结语

当细细品味麦卡勒斯和张爱玲创作的文学作品时,会发现孤独是永恒的主题,孤独时时刻刻烙刻在她们精神世界、个人生活的每个层面。由于相似的自身经历和女性作家身份,她们作品所流露出来的孤独意识是如此的力透纸背,让人深思和沉沦。另外,麦卡勒斯感受体察到的孤独很大程度来源于社会经济不景气、人们的观念落后、人情的冷漠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隔绝感;张爱玲创作的文学作品所映射出来的孤独,则更多来源于封建社会恶俗余毒和资本主义对广大无辜老百姓的惨无人道的迫害和压抑。参考文献:

[1][美]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2]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3]孙丹萍.从“求同”到“存异”:卡森·麦卡勒斯与中国作家的比较研究综述[J].山东外语教学,2017,38(4).

[4]冷曦,王靖涵.人生从不散场的孤独——麦卡勒斯小说与张爱玲小说孤独意识的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37(9).

Sad Songs of the Lonely

—— A Comparison of Loneliness Awareness in the Works of McCullers and Zhang Ailing

Sun Xiao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23203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McCullough’s The Song of Sad Cafe and Zhang Ailing’s The Golden Lock as examples, compares loneliness awareness revealed in their works and explores its root, and finds that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loneliness has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due to the similarity in their own experience and the difference in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Key words: loneliness awareness; The Song of Sad Cafe; The Golden Lock

[责任编辑:李慧慧]

1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